破阵子 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译文 南唐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这如画江山,几曾见识过铁蹄践踏?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东坡志林》记载东坡议论:“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对后主亡国之时“垂泪对宫娥”的行径大不以为然,言下之意,沦为囚奴时难分难舍的不是江山社稷,却是美女宫娥,这样的君主,主次不分,不亡国才是怪事。东坡的这番议论,对后世理解李煜其人其词,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几乎是为其贴上了昏庸懦弱、胸无大志、沉溺声色、享乐亡国之君的标签。而在李煜去世多年以后,宋真宗曾经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若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又如何守国十余年?” 名家点评 毛先舒:此词或是追赋。……至若挥泪听歌,特词人偶然语。(《南唐拾遗记》) 白苹洲:(“几曾识干戈”)这一句,使上片结论,有猛然顿住,令人惊醒之感。虽为哀痛之语,却不乏千钧之力。虽听之突兀,但感之自然,可见作者倚声作句之精熟和自如。 习题演练 1、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2、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化用典故。 2、上阕极言太平繁华景象,下阕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 【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对原文作者,古诗学堂全体编辑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义,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