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复遂汤(焦树德) [组成] 生大黄3~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羌活 10克全瓜蒌30克半夏10克 防风10克 桃仁泥10克 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功效] 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 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l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 能自行排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沉滑, 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元明粉需每次以半量冲服,日 服二次。 [方解] 仲圣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指肢体沉重不能自 由活动)”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论。证之临 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 多出现大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 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 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复正常,如大便不 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 不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订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以 专主此证。然而本证不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 络血脉不通之证,故在三化汤中加入化痰降浊、活瘀通络之品,而 成三化复遂汤。方中以大黄荡涤胃肠,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 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气,共为主药。以厚朴 行气除满,消痰化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 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 燥,通大便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络,乎肝熄 风,共为佐药。元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 (加减] 上肢不遂者,可加桑枝30克、片姜黄10克、红花 10克。下肢不遂者,可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 15克。大便通畅后,可减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 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 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 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 明显者,可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 胀痛者,可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 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可加苍术9克、 藿香10克、佩兰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 利者,可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10克、远志 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可加菖蒲12克、远 志12克、天竺黄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按语] 本方使用辨证要点是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在中风 之初。及早运用,疗效更佳。 、 (典型病例] 李某,男,65岁,农民。 4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声音 有些改变,说话较笨。次日诸症越来越加重,经检查诊断为脑动 脉血栓形成。患者意识尚清,能回答问题,但朦胧嗜睡,言语蹇 涩,勉强能听清楚,自诉头晕。右上肢完全瘫痪,右下肢能勉强 抬离床面,不能屈伸活动。右侧面部下半部瘫软,口向左歪,右 侧口角下垂流涎。大便秘结,已数日不行。舌苔白厚略黄,脉象 弦滑有力,腹部切诊未见异常。四诊合参诊为中风病中经证(已 向中腑证转化)。治法:祛风化痰,通腑活络。以三化复遂汤随证 加减。处方:防风6克,胆南星9克,半夏9克,化橘红12克, 茯苓9克,炒枳实9克,生大黄3克,羌活6克,全瓜萎30克, 红花9克,姜片黄9克,桑枝30克,2剂。 上药进2剂后,大便已通畅,右上肢屈伸、抬起比上次又有 明显恢复,右下肢屈、伸、抬、蹬等各种活动近于正常。但大便 又干结未行,头晕已除。舌上有瘀斑,舌苔化薄白。脉象右手弦 滑,左手略弦,右手脉大于左手脉。上方去白僵蚕,加元明粉15 克(分2次冲服,嘱如服第一煎后大便通下,第二煎可不再冲服 元明粉),大黄改为9克,一剂。服此药后,大便通畅,诸症均有 好转,又去元明粉、桃仁,进5剂后,患者口面歪斜已完全恢复, 言语清楚,下地可以自由行走,右半身不遂已基本恢复正常。舌 苔正常,脉象略弦,病已基本治愈,又投以收功方如下:胆南星 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生大黄6克,羌活6克,红花9克, 桃仁9克,赤芍12克,白蒺藜9克,桑枝30克,3剂。患者经治 半月自已走着出院。 ‘ 附 焦树德简介:出生于1922年,河北辛集市人。早年幼承 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现任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常务理事‘,内科 学会副主任。临床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 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其对旭痹、心痹、咳、喘、 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的独到见解,辨证论 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 新的中医名家。 、 通信地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邮编:100029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药方(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