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权者谋

 老河鱼的记忆 2015-01-17
论权者谋

“权者”,管理者的意思。《论权者谋》是一篇集成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文章。该文三千余字,用文言格式行文,共五篇:修身篇、立道篇、驱心篇、勤人篇、谋事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逻辑缜密,被业内实干家誉为中国管理学的集大成者。如果说《孙子兵法》是攻敌伐谋的“术”论,那么《论权者谋》则是精兵强将的“道”论。《论权者谋》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篇管理学著作,它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极高的管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论权者谋>注解》:该文是对《论权者谋》的解释和观点论述,全文25000余字,提出了“所谓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理顺关系”,“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管理才是第一生产力”,“客拉客,商之王道;勤众智,权之王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的生命源泉”,“细节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细节才是真正的卫冕之王”,“人才就是一种态度”,“文化就是某一行为习惯”,“真相改变观念,观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方法,方法改变能力,能力改变命运”等观点。1

作者

东堂策(笔名),原名王强,1979年生于贵州省安顺市,苗族。东堂策先生撰写《论权者谋》历时三年,并对原文进行注解。东堂策先生所撰《论权者谋》充分吸收中国古典法家、儒家、道家等管理学说的主要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拓展,是对我国古典优秀管理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东堂策先生之所以要用文言格式撰文,目的在于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激励现人重视和传承我中华圣贤的优秀智慧。

主要作品:《论权者谋》、《<论权者谋>注解》

序言

《荀子·大略2》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有感于古贤之智,试以不才之笔撰此文以助天下贤达兴其业、酬其志。


全文

论权者谋
权者,成败之基、荣衰之要。权者,图业必先谋事,谋事必先勤人,勤人必先驱心,驱心必先立道,立道必先修身。身明则道正,道正则心属,心属则人赴,人赴则事达,事达则业立。是以,小智者治事,慧智者治人,大智者治心,睿智者治道,圣智者治身。治身贵于修善,治道贵于明法,治心贵于聚力,治人贵于勤贤,治事贵于博势。势定则行事从容,贤勤则功捷事立,力聚则宾主相盛,法明则励众勤事,身善则百鸟朝凤。

修身篇
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忧在萧墙之内”。商汤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故,权者欲达事,须四修其身:一修山容海纳之怀,二修纳谏如流之聪,三修贴律奉法之表,四修大中至正之性。容舟者,人必敬之;容川者,众必臣之;容天者,贤必瀚之。反亦,量浅者,人必怨之;量狭者,众必弃之;量嫉者,贤必敌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璧无瑕则不玉。修得山容海纳之怀者,当容人瑕疵而谋人贤长、容人疏失而助善贤能,容人傲愎而恩报贤勤,容人蜚语而矫取贤诚。一孔之隙,足沉豪舟;一针之坼,足崩盘石。是以,权者居高揽局必修纳谏如流之聪。古来胜败之君,多福于善谏,祸于恶谏。善谏者,其意图远难行而谋长,其言逆耳伤尊而利行;恶谏者,其意近利易作而断道,其言悦耳咏誉而逆行。然,偏于善者,顺赖其谏而制于人;偏于恶者,逆行大道而败于人。故,权者欲得谏之明,当以善不面许、恶不罢黜,凡事亲察以立己意而不制于人、不败于人。贴律奉法者,其下之众律己必严,严则行事井然而局不乱。上不表法则法不服众,上不循法则法不趋众;众不服则法不行,法不行则势不定;众不趋则事不谋,事不谋则业不立。上表则法行,法行则势定,势定则业谋;上循则众信,众信则事谋,事谋则业立。是以,权者当以身表法而服法于众、循事明法而驱众护法。老子有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中至正之性者,赏罚擢贬之事必正,正则激人扬力而诸事尽,尽则万业通达而成其私。有道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权者修得大中至正之性者,当以均幸平施、酬勤贫怠、擢能罢庸、断是明非、护善除恶。


立道篇
行事之理惬如众意谓为道。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朱熹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也”。道之有二:一曰身道,二曰法道。身道者,人行之;法道者,邦行之。胡亥身行无道肆诛兄妹,秦政法行无道荼毒生灵,是以陈胜为:伐无道、诛暴秦。身道正则行下效,法道正则众驱之。身道谋助者,所行身道当须不败德、不违理、不害人、不犯纪、不乱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道乃人之品性,文不欲墨,劝谏之:心不正者众叛之,德不正者下乱之,行不正者法囚之!法道者,谋事之筋骨,成事之机轴。韩非子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有道是: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法者,天下之仪,政之至也,魂之系也。最强之邦,由法善也。谋事空法者,业小即有成,业大必尽失。法道谋助者,所行法道必驱人宁心、勤事、发志、律身、扬善。欲达五事,必明利细尺、明刑弼教、公秉执律。明利细尺者,清赋于职、明害于利、细事于尺。职清则立事有主,利明则谋事有鞭,尺细则成事有表。职不清事不立,利不明事不尽,尺不细事不果。清职者,当明其本分、定其本务,封予决配之势,伏予恶罚之危。明利者,当以赏劝善,以罚毙恶,重赏于酬擢,恶罚于寡贬。细尺者,当察德有例、量效有依、度功有据、论失有柄。正纪始于知法,乱纲起于盲纪。孔明曰:“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诛,权者之失,治政之祸。教令诸众,当以法教为先,理教次之。法教者,当以典育而彰显法度、诰教上下,辄试而留其悉者、去其盲者,案举而荐其优者、黜其劣者。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厉行。难行之故有其三:懈沮、废弛、偏裁。懈沮而竭气,废弛而失威、偏裁而遗祸。竭气之至,众散离之;失威之至,众乱次之;遗祸之至,众叛敌之。是以,法道之成,立于激智尽能,威于厉施秉执,行于公断清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