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 10.1滋阴通降方(董建华) [组成] 沙参10克麦冬10克丹参12克 白芍15克 石斛10克香橼皮10克枳壳10克金铃子10克甘草3克 [功效] 养阴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症见胃脘隐隐灼痛, 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二次。 [方解] 胃为燥土,邪客之多热,易化燥伤阴;胃痛日久不 愈,气郁化火,亦多灼伤胃阴。胃阴一亏,胃失濡润,则胃失和 降,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宜用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 用滋腻,佐以行气化瘀之品最为灵通。所以方中沙参、麦冬、白 芍、石斛滋养胃阴,和胃生津,以助胃通降;香橼皮、枳壳、金 铃子行气化瘀,稍佐丹参活血通络,以助气血运行;甘草配白芍 酸甘养阴,濡润胃腑。 [加减] 兼湿者,养阴化湿合用,可加藿香、佩兰、泽兰、 薏苡仁等;兼脾虚便稀者,滋胃与运脾并举,可加砂仁、白蔻、木 瓜、茯苓等。 [按语] 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而不藏”,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和降是胃的生理特 点的集中体现。《伤寒论》云:“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亦 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 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灵枢·平 人绝谷》日:“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 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董老认为,“降”是胃之生理 功能特点,故采用通降法治疗胃病,其理盖出于此。 [典型病例] 路××,男,54岁。初诊日期:1981年1月 27日。 胃病30余年,加重3年。胃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病多年,屡经治疗,迄未见效。胃脘胀痛,纳食衰少,每餐1~ 2两,食则脘胀嗳气,胃中灼热,自觉有干燥感,口干少津,大便 干结,倦怠无力。近来疼痛频作。此为久病入络,营络枯涩,胃 阴已伤,胃失濡降。先予辛柔通络,服12剂,痛势大减,精神为 之一振。再以养阴通降缓图,予沙参15克、丹参15克、玉竹20 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佛手10克、香橼皮10克、苏梗10 克、荷梗10克、香附10克、半枝莲20克、陈皮10克、三七粉 3克(冲)。上方进12剂,痛止,El干灼热均减,大便通畅,纳增, 每日可食一斤。药已中病,加减续进28剂,精神体力转佳,饮食 正常,惟稍有口干而已。胃镜复查:原胃窦部米粒大小之隆起及 点状糜烂已全部消除。仍守原意出入,调治两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12.胃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