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如皋的“集贤里” 日期:2013-01-28 17:53 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网 点击:154 历史记载,如皋豪士,北宋著名词人王观的“曾祖裕、祖珣、父不显于世”。这儿的所谓“显”,当指做“官”,古人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学而优则仕”。达官显贵,做了官,贵自然也就显出来了。 王观的祖父王载,父亲惟清虽然没有做官,但“倜傥负气节”,“以财雄于乡”,“乡之亲旧有无急难,必周之,惟恐小有不至”。王家不仅仅“富甲一方,并有周人之急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祖父王载“爱其子,常厚礼延致士之贤者,以为友师,而成就其才,士亦乐游其门”;父亲惟清,终身不仕,也十分重视教育,“乡人教子必以君为法”。 王观、王觌成年时,适逢出生于如皋的北宋大思想家、教育家胡瑗,已经在京师掌管太学。正因为王观与从弟(堂弟)王觌的祖父、父亲两辈十分重视教育,仁宗嘉祐年间,王观就“与从弟觌从胡先生学于上庠”。《王惟清墓志铭》亦载:皇祐中,安定先生胡瑗为太学博士,王观、王觌兄弟“承其教,越千里而往游。”大约5年后的嘉祐二年,王观登进士第。两年后的嘉祐四年王觌也进士及第,后官至翰林学士。王氏兄弟双双进士及第,在古邑如皋一时传为佳话。史载,王觌“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罢主管太平观,遂安置临江军……无疾而卒,年六十八。”而王观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后来他因为词作得罪皇太后被罢官,谪居永州,以文会友,专心词作。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把江南绿水青山比为女子的“眉眼盈盈”,一变以物喻人的传统方式,十分动人。现存28首,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王观将自己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其词虽不能说凌驾于柳永之上,却作为北宋著名词人,有所独创,自成大家。故有时人称赞说:“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王氏家族重视教育,子孙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而使王家崛起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当时,王氏家族居住在定慧禅寺以北,包括冒家巷等区域,家族后世子弟中进士、状元等等堪称人才辈出,乡人称颂嘉许。《如皋县志》卷二十二《古迹》、乾隆《江南通志》卷三十三《舆地志》都记载:“乡人引以为荣,名其里曰集贤里”。后来如皋历朝历代,名贤荟萃,也大多与“集贤里”有缘,或生长于此,或祠堂在此,有“金龟压钮,代产伟人”之称。集贤里明清民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浓厚,现保存有不少风格特异的建筑,如龙图阁学士王觌的宅子、元镇南王后裔的“鞑子府”、清兵部尚书戴联奎故居等。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如城镇“集贤里”已经成为如皋市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集贤里”先辈重视教育的理念得到新的传承。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同时,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如皋教育同样取得了持续跨越发展的优秀业绩,该市在成功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的基础上,率先成为南通唯一的江苏省首批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启动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全市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整体均衡、亮点频现的发展新格局,如皋教育之乡的品牌效应得以持续放大。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在如皋大地大显身手,正作力谱写“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华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