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的北伐,难以实现的迷梦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1-17

东晋的北伐,难以实现的迷梦
泪痕
  
  在后赵崩溃时,怎么看都是东晋北伐的最好时机。加上北方众多实力派,都纷纷向东晋投降,更让人感觉只要东晋大军北上,马上就可以收复中原了。
  
  但问题是,江南正处于一种成熟的贵族政治之中,这种政治讲究的是各大家族之间的力量平衡。而北伐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性质的军事统帅。
  
  如果因为北伐的需要,让晋帝国产生了一个拥有高度集权力的大军统帅,那这个大军统帅就有可能(甚至是一定会)打着军事需要的借口,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帝国各个地方。到时北伐能不能成功,谁也不敢保证,但各大家族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政治格局却显然会被随时打破。
  
  从这层意义上,成熟的贵族政治已决定东晋帝国根本不具备北伐的条件。
  
  北伐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而各大豪门贵族之间却是彼此像防贼一样的看着对方,这能行吗?
  
  殷、谢组织北伐时,桓温坐在旁边幸灾乐祸的看着,他绝不会让殷、谢调动自己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相反他巴不得这两个笨蛋赶快败下阵去,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取得北伐大旗。
  
  桓温组织北伐时,扬州为中心的各大贵族代表也是尽力阻止桓温调动自己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多少也是幸灾乐祸的看着桓温北伐;因为桓温一直都利用北伐大旗逐步向帝国各个地方渗透;只有桓温失败了,他们才能抓住机会打击扩张中的桓温。
  
  我们认为东晋北伐时机比较成熟,通常只是看到了北方的大乱,却忘了江南虽然没有大乱,但他们的内耗却绝不会比北方差。
  
  后来桓温接连北伐了三次,但东晋帝国还是从前的东晋帝国(领土并没有因此扩大多少),只是桓温在帝国的权势却是越来越大。虽然东晋其它豪门贵族代表想尽办法限制桓温的权势,但桓温的权势却显然已渐渐凌驾于各大豪门代表之上了。
  
  王坦之与谢安(当时最显赫的豪门贵族代表)后来拜见郗超,郗超自恃自己是桓温的亲信,所以明知道王坦之、谢安拜见,就是摆足了谱,根本不出来接见王坦之、谢安。王坦之作为当时帝国最显赫的豪门代表之一,自然也有点贵族脾气,所以他要掉头离开。谢安说了:“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于是王坦之只有忍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当时帝国最大的豪门贵族代表王坦之、谢安都已不敢与桓温相提并论了,而有意无意的开始以桓温下属身份自居了。不要说面对桓温本人了,就是面对桓温的亲信(郗超),王、谢两大豪门代都只有去忍气吞声。
  
  桓温三次北伐,并没有给晋帝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却使自己隐然拥有了取代司马家族皇权的实力;这从桓温急差一点当了皇帝可以看出来。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来,东晋各大豪族代表阻止桓温领导北伐,自然说不上是无中生有的猜忌。因为在东晋政府防贼一样的防备下,桓温的势力都发展到这种地步,如果东晋政府对桓温再处处不设防,那桓温恐怕早已打破贵族政治了。
  
  在桓温独自以荆州力量征服成汉帝国后,整个东晋帝国就开始像防贼一样的防着桓温了。因为征服成汉帝国后的桓温,已隐然拥有了威胁帝国贵族政治的实力了。
  
  面对桓温的崛起;整个贵族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那就是阻止桓氏家族向东部(徐、豫、扬三州)渗透;尽力把桓温的权力限制在荆州地区,实在不行了就让他在江州获得点权力,但徐、豫、扬三州绝不容他染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无法阻止桓温势力逐步东进。
  
  在这种背景下,晋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不会让桓温取得北伐大旗了,虽然桓温一再希望自己能取得北伐的大旗。甚至有一次,桓温(在公元351年)竟然亲率军去威胁晋帝国中央政府,总而言之:“你们今天不把北伐大旗权交给我,我绝不会和你们善罢干休的。”
  
  面对桓温气势汹汹的作法,实在把中央政府的执政官司马昱、殷浩吓得够呛,最后在各大豪门代表的支持下(以琅琊王彪之为代表),这两个执政官终于又是说好听的、又是带威胁才让桓温率军离开。总而言之:“关于你所说的北伐,早已提到中央政府工作日程上了;北伐没有你所说的那样简单,我们是需要周密安排的。你的这种要求是没错的,但你的这种作法,实在有点乱臣贼子的嫌疑,如果你再这样继续下去,恐怕对大家都没有好处的。”对于中央政府这种软硬兼施的态度,桓温只好发表一番道歉声明后退回了自己驻地。
  
  从表面上看,现在北方大乱,真可谓北伐的大好时机,帝国中央政府面对这种机会却不去把握,相反还阻止一心北复中原的桓温去北伐,那他实在没法向天下人交待了。在这种背景下,晋帝国中央政府自然只有硬着头皮高举起了北伐大旗。
  
  如果东晋帝国处于皇权相对集中的政治中,又恰逢北方一片混乱,那东晋帝国也许是有机会北复中原的。问题是,现在整个江南地区是豪门贵族各恃实力,谁也不服谁,在利益分配上心中各怀鬼胎,互相拆台,指望他们北伐成功,那实在有些想得太过乐观了。
  
  桓温无法取得北伐的大旗,而拿着北伐大旗的人,同样也无法有效调动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桓温绝不会让别人调动自己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的;其它贵族代表与桓温相比,最多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他们也绝不容许别人随便调动自己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所以东晋帝国的北伐叫喊起来那是惊天动地,但动起真格的来,那就又是一番景象了。
  
  东晋帝国在桓温之前的北伐,或是近于儿戏的政治作秀,或是掩目捕雀的自欺欺人。因为大家都看得出北伐凶多吉少,但为了强撑门面或是阻止桓温拿到北伐大旗,所以只有硬着头皮去北伐了。
  
  桓温之前的北伐统帅们,拿着非常有限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在贵族政治的层层束缚下远离自己地盘,跑到中原地区挑战强大的西北、河北军事集团。实在像一个喝了二两英雄酒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英雄了得就拿着一根木棍去上山打狼,他内心实际上害怕极了。他走在路上,肯定一再在祈祷:“千万可别遇见狼,如果遇见了狼,也希望会有一些狐狸、兔子会帮助自己。”
  
  他们的这种所谓北伐,不要说成功了,就是连一场象样的战役都无法组织起来。储裒北伐时,那真可谓是望见而逃;谢尚北伐时,与敌人稍有接触就退回了江淮;殷浩北伐时,更连正经敌人都没有见到,就被自己有盟友打得一败涂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东晋并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当时的北伐,只是帝国内部权力争斗的产物。桓温后来接过北伐大旗,虽然表现得比前面那三位强点,但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桓温北伐最大的成就,绝不是对外的战争上,而是内部的权力争斗上。桓温三次北伐下来的结果,就是晋帝国依然还是原来的晋帝国(他的领土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桓温在晋帝国的权势却是越来越大了。
  
  从表面上看,当时北伐的时机非常成熟,因为北方一片大乱,而且普遍的中原实力派都主动投降了东晋帝国。
  
  但我们只要记住一个事实,就会发现这种一片形势大好的局面,只是一个诱人的陷阱。
  
  中原从来都是一个游击区,因为它处于西北、河北、江南三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中,所以这里的实力派通常都是有奶就是娘,一会投降这边一会投降那边。总而言之,挂谁的大旗有利,他们就挂谁的大旗。他们投降你,并证明不了什么;因为他即使投降了你,也肯定会保持着绝对的独立状态。你想真正控制他们的地盘,必须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才能实现;而当你想采取这些行动的时候,他们又肯定会背叛你。
  
  西北、河北、江南三方争夺中原的战争,绝不是与中原实力派之间的战争,而是这三方之间的战争。因为不论哪一方想控制中原,中原实力派都会从另外两方寻找援助的。
  
  如果江南没有打败西北、河北军事集团的实力,那中原就是一块放在铁夹子旁边的肥肉;吃这块肉的结果,通常都是在铁夹子快落下时赶紧跑开,否则恐怕等待你的就是全军覆灭。因为中原实力派好对付,但随着而来的西北、河北军事集团就不好对付了。
  
  中原普遍实力派都主动投降你,绝不是证明你非常了不起,恰恰相反,那通常只能证明你无能。中原实力派都纷纷向东晋帝国投降,绝不是因为他们认为东晋值得他们投降。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东晋不过是一个逃亡的、偏安于江南的腐朽政权。
  
  在东晋政权内,士庶如同天隔。虽然这是当时社会的通病,但东晋显然比别的地方都过分。我们可以想象,张宾、王猛那样没有门第支持的人,跑到江南能混到后赵、前秦那种地位吗?显然是无法想象的!
  
  更让北方人无法忍受的还在于,在国家危亡之际,那些率先逃到江南的士人都不觉羞耻,相反都因此觉得高人一等,并因此轻视后来融入江南政权的人。
  
  这一切都证明东晋只是江南既得利益集团的东晋。在这种背景下,中原各大实力派,怎么会真心投降东晋呢?
  
  中原实力派,纷纷投降东晋。仅仅是因为他们都认为,东晋根本没有北伐的能力。中原实力派如果认为东晋有北伐的能力,那他们肯定都会投降西北、河北军事集团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投降东晋,那实在等于拱手把自己的地盘交给了东晋。
  
  要说当时那种乱得一塌糊涂的时代了,更不要说在皇权政治下的大小实力派了。就是民国时期,哪个地方实力派会拱手把自己地盘的军事、政治、经济权力上交给中央政府?整个民国的历史,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博奕的历史。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都是看着那些名义上向他们臣服的地方实力派干流口水。
  
  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民国政府,想把手伸进这些名义上臣服自己的地方实力派地盘,也都得小心翼翼的玩尽手腕,也都得用武力征服为后盾,因为这些地方实力派自然会想尽办法对抗中央政府。地方实力派或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总而言之,中央政府腐败、专制(好像他们自己真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他们绝不容许中央政府把手伸进自己的地盘。地方实力派或是打着民族旗号,总而言之中央政府卖国(好像他们真是有什么民族大义的),所以他们绝不容许中央政府把手伸进自己地盘的。地方实力派或是宣扬国际主义精神,总而言之苏俄是代表世界人民利益的,总而言之欧美是世界民主、自由的代表,甚至而言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邻;当然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们宁可与友邦合作,也绝不容许中央政府把手伸进自己地盘的。真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谁是谁非只有天知道了。但有一点可以知道,争斗的各方的眼中,都也是只有利益没有什么道义。
  
  所以在后赵崩溃后,众多中原实力派纷纷投降东晋帝国,其实并不能证明什么。
  
  虽然中原众多实力派都纷纷投降了东晋帝国,但如果东晋帝国真敢因为这种简单的原因就深入中原,那到时肯定会发现自己已陷入了中原、西北、河北各大实力派包围圈中了。因为中原实力派挂你的大旗是可以的,如果你真敢因此把手伸进他们的地盘里,他们肯定都会和河北、西北、中原本土的实力派联合起来围歼你。因为有句俗语说得好:“给你棒槌你就敢当针使?”人家只是想挂挂你的大旗,你就敢派人去接管人家的地盘,你真是要钱不要命了。
  
  作为江南政权,如果无力重创河北、西北的军事主力。那中原对他而言永远也是一块看得着却吃不着的肥肉。因为中原各大实力派在投降东晋时都说得非常动听,但当东晋帝国派军深入中原接管他们的军事、政治资源时,他们通常都会翻脸不认人的,更会向西北、河北各大实力派寻找援助的,而西北、河北各大实力派也绝不会坐视江南势力伸进中原,到时东晋进入中原(名义上是自己的地盘),实在等于跑到了一个广阔的陷阱等人去围歼了。
  
  对于这种事实,东晋政府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他们面对这样一片形势大好的北伐时机,都也保持了十足十的谨慎,换而言之他们就是不敢去北伐。后来在桓温大呼小叫声中,他们也只有硬着头皮去北伐了。
  
  晋帝国中央政府既然不想让桓温握住北伐大旗,那就只有自己去扛了。虽然他们知道,扛这面大旗,那是凶险万分的事。
  
  从军事上看,晋帝国的北伐是需要远离江河的屏障,到平原地区与北方骑兵去作战;而且这种作战又带有孤军深入的性质,因为投降的东晋的中原实力派都是居心叵测的,尤其当东晋军队想北上直接接管他们的地盘时。从这层意义上,北伐大军是注定无法从中原地区获得足够补给的。
  
  虽然桓温想取得北伐大旗,并不是真的想北复中原,而是想借此扩张自己的权势罢了。但北伐毕竟是冠冕堂皇的口号,所以大家都实在没有理由反对北伐。因为从表面上看,现在真是北伐的最好时机,虽然东晋政府知道这种大好时机只有表象,但这种言论谁敢发表呢?南宋之时,面对统一北方的金帝国,敢公然反对北伐都是汉奸;在东晋之时,面对北方大乱的形势,一个人如果敢公然反对北伐,又会是什么形象呢?虽然两晋南北朝时对此比较宽容,但一个人敢公然发表反对北伐的言论,肯定也是使自己声名受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