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

 听涛观鱼 2015-01-18
中医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事物分别归属于五类,每类之间以相同或相似的特性,保持一定的联系。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饮食水谷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并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神、五液、五脉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系统,又将自然界的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系统。

五行是很巧妙很难得的比类譬喻,中医学借助五行的特性,为理解五脏为中心的复杂的人体生理功能和天人一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下手处和可操作性,是开启生命宝藏和奥妙的开门钥匙。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五行理论并不能完全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也不能完全阐释五脏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现代研究表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五行之间的单向生克关系,而是一种双向性的互生互克关系,因此对待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内在联系,不能拘泥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理论。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应用中具有的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说明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脏腑系统、发病病因、传变规律,指导疾病诊断和防治。指导诊断表现在确定病位、推断顺逆轻重和判断疾病预后上;指导防治表现在脏腑用药,控制传变,确定治则治法,针灸治疗和情志疾病治疗等方面。

五脏生理功能可以用五行来类比说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通气血,调畅气机的功能,故肝属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性;心主血脉,心阳温煦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又心主神明为脏腑之主,故心属火,具有温热、向上、光明、临高等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组织,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具有生化万物等特性;肺主肃降,以降为顺,故肺属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具有滋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故肾属水,具有滋润、寒凉、下行、封藏等特性。

五脏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五行来类比说明。五行相生相克表现在五行制化和五行胜复两方面。五行制化是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稳定有序动态变化规律;五行胜复是五行中的一行亢盛(胜气),导致其所不胜(复气)旺盛,并对所胜进行报复制约,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是:肝生心,即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主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以助脾土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肺气;肺生肾,即金生水,肺之津液下行,肺气肃降,以滋养肾精,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防止肝阳上亢。
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是:肝克脾,即木克土,肝气疏泄条达,可防止脾气壅滞;心克肺,即火克金,心火温煦,可防止肺气清肃太过;脾克肾,即土克水,脾主运化水液,可防止肾水泛滥;肺克肝,即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防止肝阳上亢;肾克心,即水克火,肾水滋润上行,可防止心火亢烈。
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是:肝气,若亢盛则肺气克之,若不足则肾气补之;心气,若亢盛则肾气克之,若不足则肝气补之;脾气,若亢盛则肝气克之,若不足则心气补之;肺气,若亢盛则心气克之,若不足则脾气补之;肾气,若亢盛则脾气克之,若不足则肺气补之。

五脏病变和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来类比说明。五行相生的传变表现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五行相克的传变表现在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和五行相侮(反向克制)两方面。也就是说,考察某脏的病变和传变,要注意能生所生,能克所克四个方面。
母病及子多见于母脏不足而累及子脏,引起子脏亏虚,又会终致母子皆虚的病证。如见于:水不涵木(肾水生肝木,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不生土(心火生脾土,心联虚衰,不能温暖脾胃,以致脾失健运)、土不生金(脾土生肺金,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以致肺气不足)、金不生水(肺金生肾水,肺阴不足,不能充养肾精,以致肾精亏虚)。
子病及母的情况有三种情况:子脏不足,累及母脏,引起母脏亏虚,终致两脏皆虚。如见于肾水生肝木,肝阴不足,久病及肾,累及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终致肝肾阴虚;如见于肝木生心火,心血亏虚,不能滋养肝血,以致心肝血虚;如见于心火生脾土,脾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以致心血不足,终致心脾两虚;如见于脾土生肺金,肺气虚弱,累及于脾,以致脾肺气虚;如见于肺金生肾水,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以致肺肾阴虚。
子脏亢盛,累及母脏,引起母脏亢盛,终致两脏皆实。如见于肝木生心火,心火上炎,引动肝火,终致心肝火盛。
子脏亢盛,累及母脏,引起母脏亏虚,终致母子两脏虚实夹杂的病证。如见于肾水生肝木,肝火亢盛,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

相乘见于两种情况:某脏亢盛,过度克制其所胜之脏;某脏虚弱,受其能胜之脏的过度克制。如以肝木与脾土的相克关系而言,肝木克脾土,因肝气郁结,而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腹泻,呕恶,嗳腐吞酸脏等,肝木(亢盛)过度克制脾土,称为“木郁乘土”;因脾胃虚弱,肝气过度克伐脾胃,出现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纳呆,嗳气,泄泻等,肝木过度克制脾土(虚弱),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也见于两种情况:某脏过度亢盛,能胜之脏无力制约而反被其克制,这是太过相侮;某脏过度虚弱,无力制约所胜之脏,而反被克制,这是不及相侮 。如以肺金和肝木的相克关系而言,肺金克肝木,但因肝火过度亢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反被肝木克制,出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咯血等,肝木(过度亢盛)反克肺金,称为木火弄金;因肺气过度虚弱,无力制约肝木,反被肝木克制,出现咳嗽声低,胸胁闷胀等,肝木反克肺金(过度虚弱),称为金虚木侮。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可以确立行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具体运用时还要分清主次,并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治子;或以治子为主,兼顾治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或以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五行治则治法归纳如下:根据五行相生补母的治法有滋水涵木法、濡木生火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根据五行相生泻子的治法有泻火清木法、宣金澄土法、泻土清火法;根据五行相克抑强的治法有抑木扶土法、泻火补水法、泻火润金法;根据五行相克扶弱的治法有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但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来对待。《素问》“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指出了疾病传变分析要从实际情况辨证论治,灵活掌握,不能完全受五行规律束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有效防治疾病。
事实上,疾病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难以完全用五行之间的母子相及和乘侮规律来解释。诊断疾病必须坚持“四诊合参”,决不可拘泥于五行理论的推断,机械地生搬硬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