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治方言杂谈 第B4版:人文·讲坛 20110217期 上党晚报

 大海810 2015-01-18
■本期主讲人
齐援朝
齐援朝,男,文学硕士,教授。1950年生于山西省长治市,祖籍河北省鸡泽县。1968年太行中学高中毕业,到长子县插队,1971年分配至长治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工作。1978年3月入晋东南师专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已退休。曾任中文系主任、长治学院方言研究所所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一方的方言,今天就聊聊咱们的长治方言。因为是随便聊,便从盘古开天地说起吧。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本来,北京话为北京人服务,长治话为长治人服务,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北京话成了普通话(只是语音标准),也就是汉语的标准话、共同语,长治话却在慢慢地萎缩,从幼儿园到大学,上课都说普通话,长治年轻人不会说长治话的越来越多了。凭什么北京话就成了普通话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所有的汉语方言,在远古、远古时代,也许1万年,也许10万年,也许100万年前,应该只有一种方言——这当然只是一种推论。远古时代的事儿,要么只有考古的零星证据,要么是传说,要么就是推论了。比如,我们说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会做衣服,就是因为发现了带孔眼的骨头针,这就是考古证据。再比如黄帝和炎帝,就属于历史传说。而我们这里说远古时代汉语只有一种方言或语言,就是推论。推论只要符合逻辑,也是可信的。   我们设想,那个时候,黄河边上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家人,都是一个老奶奶的后代,人口不多,几十人,说的当然是一种话。后来人就多起来了,一个山洞住不下,就得分家。家越分越多,住得地方也越来越远,生产和生活就有了较大的区别,语言也就慢慢地变了。山上人说话要隔山喊,平地上说话就柔和一些,这使语音有了改变;牧民关心马驹羊羔,农民操心春种秋收,用的词语也就不一样了。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方言变化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子女跟父母学说话,腔调就不会完全一样;一拨人迁移到新地方,和当地人融合,两种方言也就互相影响变成一种方言了;还有,新事物越来越多,造新词的方法也得更新,都会影响语音的结构规律。
普通话是怎么形成的
在农耕时代,人们居有定所,老子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方言也可以保持基本不变或变化缓慢。商品经济发达了,人员流动也就多了,或者遇到灾荒和动乱,人们要逃荒,就出现了移民潮。不同方言的人到了一起,要交流思想,就需要一种共同语。等有了文字,这种共同语就会以书面语的形式固定下来。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已经有了统一的书面语,就是文言文。今天看古书中记录的孔子、孟子、庄子们说的话,差别并不大。到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我们便实现了书同文,但还没有实现语同音。《孟子许行》篇中记载,孟子把从楚国来的学者许行称为“南蛮 鸟决舌之人”,意思就是说“鸟语”的人。西汉末年的文学家扬雄,还编了全世界第一部名叫《方言》的方言词典。
南北朝时期,研究语音的学者多了起来,这个时期也编出了注音的词典,因为是按押韵排列汉字的,所以也叫“韵书”。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要考诗歌,那么多方言怎么押韵呢?于是一个学者孙怀面将前代的《切韵》改编成了《唐韵》,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作诗押韵的标准。无论四川的李白、河南的杜甫、山西的白居易,作诗都得按这本书押韵,不然考试就不及格。这些都为汉语实现语音统一打下了基础。
元明清三代,首都均在北京,北京话的影响自然大了起来。明朝时,北京话也叫“官话”。当然这时的北京话已不同于古代的汉语了。北京话受蒙古语和满语的影响较大,和南方汉语的差别越来 越大,但影响却超过了南方汉语。中华民国首都在南京,规定的国语却是北京话,这是客观存在,不是哪个大人物能说了算的。
有了国语——1955年新中国改名叫普通话,方言该怎么办呢?很简单,见了老乡,泪汪汪地说家乡话,见了外人,笑眯眯地说普通话。
有些地方的人抵制普通话,这一般是强势方言区的人,如广东人和上海人。但你要和北方人做生意,是要求北方人说你的广东话上海话呢,还是你说普通话呢,答案是明显的。经济越发达,语言就越统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现了共同语的普及,因为只在一个地方的人或者一辈子不出门的人基本上没有了。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当然也没有说取消方言。今天,千万民工在全国流动,他们是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比学校里的老师还“给力”。
语言统一了,见面就有亲切感。
长治方言里的宝藏
说了一堆不给力的话,其实,长治方言里有数不尽的宝藏。主要是保存了很多古代汉语的成份,为我们研究祖先的语言提供了佐证。
上个世纪初,一个瑞典语言学家叫高本汉
(Karlgren),来咱们山西考查了8个县的方
言,通过山西方言及其他地区的方言,他就
构拟出了古代汉语的音系。那么,咱长治方
言有什么特点呢?
语音方面,长治地区普遍有入声声调。
都知道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北京话在元朝时就没有入声了,而入声是格
律诗词的韵律美不可或缺的成份。今天还有
很多诗人认为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一定要有入声,否则就不会有“平平仄仄”的节奏美。
入声是一种发音短促的声调,以下这些字用长治话念念就知道什么是入声了:一、六、七、八、十、百、学习、国色、黑脚、白雪、铁血、特别、法国、节约、发夹、吃药、腊月、切实……
想把唐诗宋词读得顺溜点儿,用长治话肯定比北京话好听。比如李白有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用的就是入声韵。
各县语音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与古代汉语的语音相对应,掌握了对应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也使学习普通话变得容易。比如古代汉语有“尖音”,而长子、屯留、襄垣、沁县都保留了这一特点,就是声母z、c、s和i相拼不必读成j、q、x,如“尖、前、先”等字。我们知道,京剧和粤语歌儿都是有尖音的,我们学唱京剧和粤语歌儿来肯定比北京人容易。
词语方面,长治方言保留的元明清时期的汉语成份就更多了。我们读一读《水浒传》就知道了。鲁智深挂在嘴边的“洒家”,就是我们长治的“咱家(二字读入声)”。还有骂人的“鸟厮”,就是长治话的“diao si”,“鸟”字古代一直读diao,有点不雅才改成niao的。
总而言之,长治人免不了说长治话,希望我们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将长治话说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希望有一天我们长治的“赵本山、阿宝”也能登上央视的舞台。
方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创造历史,创造文化,都离不开语言。那么,长治话对我们的长治文化有什么贡献呢?
人类有了语言,就脱离了动物界。语言可以使我们的劳动协调一致,提高工作效率。语言还可以总结劳动和生活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使我们可以在前辈的成就上做得更好。我们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无一不是在语言的推动下完成的。很明显,在人类的进化中,方言和共同语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如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
长治方言是一种弱势方言,也就是长治话的文艺作品不多,在全国的影响也不大。
先说说强势方言的情况。北京方言有相声和京味小说(如老舍的作品);东北方言有当代流行的小品;天津方言有天津快板;粤语受香港的影响,有流行的粤语歌儿,还有一堆独一无二的方言用字;吴方言既有上海的独脚戏,还有苏州的评弹,以前还拍过吴语的电影《满意不满意》;四川话也有《抓壮丁》等影视剧;闽南话是台湾除国语之外的第二官方用语,有什么作品我不太清楚,但知道他们的官员都必须会说闽南话,解放后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直有闽南语的广播;河南豫剧、山东评书都有一定的影响。
太原话在全国的影响也不大,咱们长治话就更差一点了。我们的上党梆子和落子,虽然很古老,但有影响的作品不多。一部《红楼梦》普及了越剧,一部《花木兰》普及了豫剧。上党地方戏拍成电影的有《三关排宴》,但要想闯出太行山,恐怕应该有自己的独创作品才行。希望长治的文化同人努力。除了戏剧,我们还有秧歌和小调,同样,在全国的影响不如陕北民歌、晋中民歌,这缺的是阿宝和石占明这样的歌手,希望政府多举办些民歌小调比赛,选出些超女快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