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舞蹈 日期:2013-09-02 15:57 作者: 来源:酒泉日报 点击:19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更能体现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什么叫挖掘?挖到历史的远古,挖到民族的骨血,挖到灵魂深处,挖到生命底层。以致我们在面对它时,不忍碰触却早已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仿佛历经千年而见到最亲、最近、最爱的人,面对面近在咫尺,却又恍如隔世——这原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模样啊。 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013年第5届赛马会上,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印证。看到赛马场上奔驰的骏马和马背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思绪被牵到远古的阿克塞草原。那里花草繁茂,羊群如织,憨憨的少年和俊俏的姑娘,骑着马儿,忽前忽后,往来穿梭于羊群中。少年一个顽皮的动作,惹恼了姑娘,于是姑娘娇嗔追去,她的马鞭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那扬鞭的一瞬,早已眉目传情,而她们的歌声也云朵般飘向天际——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叫“姑娘追”。 而今,那亘古不变的草原赞歌依然在耳边缭绕,只是多了看台上鼓掌喝彩的观众。那喝彩是我们骨子里残留的一丝激动,唤醒了我们生命深处返璞归真的一刹那念想:仿佛年轻,仿佛纯真再现,仿佛也爱过—— 夏日阳光正好,清风送爽,草场鲜美,奶茶飘香,花朵争艳。在一群红花绿叶般的孩子们的弹唱舞蹈中,赛马会拉开了序幕。 音乐响起,“姑娘追”、叼羊等富有哈萨克民族传统特色的表演之后,3000米、5000米跑马赛等渐次进行,看台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情绪也随之高昂起来。 跑道上骑手扬鞭,马蹄疾飞。年轻骑手们尽显机智、勇敢、沉稳、活泼、耐劳的品质。马则拼其全力向前奔跑,快、稳、美中展现速度耐力。它们和人一样,也需要荣耀。骑手和赛马都沉浸在御风飞行的曼妙中,引得看台上的观众惊呼赞叹,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就如同武侠小说能满足人们浪迹江湖的游子情怀,赛马同样满足了人们骨子里的奔放激情。 从古至今,有草原的地方就有赛马会。赛马是游牧民族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哈萨克族一个极具特色的民俗。从前的赛马会,勤劳、勇敢、善良的哈萨克人,带着帐篷锅灶食物,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从花海似的草原深处一路踏歌而来。一座座帐篷汇聚在赛马场四周,物资交流,赛马摔跤,喝茶吃肉,载歌载舞,娱乐身心,欢庆丰收。 马是牧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放牧、远行、婚嫁迎娶,都要骑上自己心爱的马。马将牧民的物质追求和精神渴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健壮耐劳的马是主人的资本和骄傲。因此,赛马就成了古往今来所有草原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众性活动,并由此创造了民族世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赛马文化。借着浓郁的哈萨克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赛马节也成了阿克塞县一大文化旅游项目。 看完赛马,意犹未尽。下午,来到阿克塞博物馆,心魂被一幅幅实物、画面、场景所吸引,驻足凝神,心驰神往。那远古的石臼箭矢,漂亮的雕花马鞍,精致的奶肉制品,独特的民族服饰、歌舞艺术、婚礼场景等等,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我们被一幅黑白照片吸引,全身震撼,乃至从头到脚都有触电感。那是阿克塞历史上一位部族首领,他骑在健壮如山的马背上,身材魁伟,意志坚定,目光似穿透时空,直渗入人的灵魂,让我们即刻读懂了他。我们被那深邃的目光引领,走进一幅幅幻境般的画面。这个民族曾经在部族首领的率领下,历经艰辛,东迁阿克塞草原,到和平年代,养育得草原牛羊丰美。再到县城搬迁,满城绿色,直至西部一流赛马场的建造,阿克塞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而这种付出,都源自那部族首领目光中所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这片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所以,阿克塞赛马文化便蕴含了对马背英雄的崇拜。 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它能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需求。博物馆以它独特的文化传承形式,承载了厚重的民族历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及鲜活的文化艺术,才使那些马背歌谣、民间传唱和单一的文字记录,被立体的、感官的、身临其境的传承方式记录下来,以飨观众或游客。 我们期待,像西藏的《幸福在路上》、云南的《云南映象》、泰山的《封禅大典》等大型歌舞剧目那样,在一整天的旅游实景活动后,晚上观看一场哈萨克族大型民族歌舞盛宴《姑娘追》,使旅游者对阿克塞马背民族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印象和艺术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