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陇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日期:2013-09-04 15:10 作者:瞿学忠 来源:兰州晚报 点击:63 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梁峁间一座座村庄平静得异样而神奇,人们往往用“六万山头五万户人家”来形容这里的地广人稀。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道是粉头弄玉姿,原来牛皮苦做成。中国有此方有戏,孤陋寡闻信为真。”已故“环县文化第一人”李仰峰先生曾经这样总结环县的道情皮影。 “活化石”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 据《环县志》载,环县自古是一个“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的偏僻地域,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因而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道情,顾名思义就是“说道传情”,有游说宗教道义、传递天地真情之意。 皮影,顾名思义就是用皮子做的道具在灯影下演戏。据庆阳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是戏曲的最高境界,由“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而形成,历经千年沧桑,终成环县独特的地方小戏。据资料显示,道情皮影作为戏曲出现要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2100年。早期的皮影经清代末期“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代人的改革创新,更加完善,发展成今天的陇东道情皮影。它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的分布现状。为此,有人称道情皮影是秦陇文化交融的。 传承与现状 据庆阳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一头毛驴驮着两三副箱子,五六个艺人背着行当乐器,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乡过村;在星月下的农家窑洞里,在煤油灯照着的白纸亮下,前台艺人舞动皮影,通过自己的悟性与情感赋予这半尺皮影以灵性,给人们更多的教育和启发。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微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经普查,全县境内现有47个戏班、285名艺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将环县命名为“皮影之乡”。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2002年8月20日至23日,环县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2年8月25日,甘肃民间艺术家协会将环县命名为“道情皮影之乡”。从此,道情皮影成为环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的一张靓丽名片。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环县道情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中,环县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从启动“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成功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一民间艺术得到精心地呵护。 民间传说 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华皮影戏曲的“姊妹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说汉武帝刘彻的一位爱妃病故后,刘彻深为悲痛,一位民间人士用皮革制作了一个酷似刘彻爱妃的偶像皮影人物,带着这个偶像皮影在帏帐内来回走动让刘彻在外观看,非常逼真,刘彻大喜。这种偶像光影的“把戏”便是现在的皮影戏的雏形。以后为了制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渐小而逼真,有的地方引用了当地戏剧的说唱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所不同的是作为戏剧的音乐,是深受了道教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所以有先道情后皮影的说法。据说宋末元初,当时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道教名山传仙乐 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的说从山西传入,原因是道情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有的说是从陕西传入,和陕西的碗碗腔如同一脉;有的说起源于本地明朝的道观,原因是离县城40公里的兴隆山当地又称“东老爷山”,是从唐代就开始兴旺的西北道教名山。 兴隆山又称东老爷山,它原是环县道教圣地,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四合原乡。明朝中期,各方云游道士就开始在山上修建道观,到20世纪初,共有大小道观楼阁70余孔(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独一无二。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祭神,更是盛况空前。 从明朝中叶起,各方云游道士在山上修建道观,历经三朝,如今有大小道观70余座,规模之大,方圆百里独一无二。兴隆山道观的修建给一些长住道士和云游道士谈经论道、祭祀神灵创造了条件,亦为道情皮影戏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根据地。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兴隆山镇山神无量主师诞辰,要大办庙会,大唱“神戏”,连续三日。白天为木偶、秦腔,夜晚是皮影道情。其他马戏、杂技也纷至沓来助兴。庙会期间,虽有秦腔、电影助兴,但祭祀神灵的戏非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莫属。当地流传:“祖师爷不看大戏,只爱道情皮影。”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以兴隆山为圆心的不规则扇面分布的道情皮影戏地域。 在庙会敬神祭祖唱神戏之时,当地民间艺人又捕捉到了道情曲牌曲调特点,模仿“阴阳”、“法师”诵经超度和祭祀神灵部分动作,将道情说唱又融入了皮影,这样久而久之皮影和道情二者达到了绝妙完美的结合,并形成传统。 名家解长春 在清朝后期,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空前繁荣,产生了著名的艺人解长春。据解氏后人们说,解长春的三堂叔青壮年时因家庭贫困,早年外出到陕西关中闯荡,入过当地的皮影戏班,学了一些唱皮影戏的技巧,回来后在穷乡僻壤的环县一带组班演唱,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解长春进入三堂叔的戏班后,苦学苦练,加之他天生聪慧,进步很快,两年后便学成谢师,担当了演唱的前台“把式”,并独立组成戏班。 解长春出生在兴隆山近旁的环县四合塬乡。据有关研究者介绍,如果没有解长春,应该说就没有今天的环县道情皮影,有人说他是环县皮影的开创人。他的四大弟子敬乃梁、杜民华、韩德芳、魏国诚以及后来的十大著名戏班,无不围绕着解长春或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 解长春为环县道情皮影贡献最主要的是他大胆革新与全面改进道情皮影,系统整理改编道情剧本,改进和增加乐器伴奏,并统一了曲牌曲调,创造了新的板式和唱法,最终使其以精湛无比的演技,以及高亢圆润的唱腔和激越悠扬的音乐成为独具环县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解长春培养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得意弟子,在解长春口传心授、精心培育下,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四大弟子学成出师,另组班子传唱,形成了当地人们称谓的“东、西、南、北”四路流派,从而使得道情皮影这种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