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校史上建树卓著的六位杰出的掌校人的名讳命名桥梁,纪念他们治学治校之成就、甘为人梯之精神。这六位掌校人依任职时间排序为:丁家立、王邵廉、刘仙洲、茅以升、张国藩、李曙森。
丁家立(1857-1930),美籍著名教育家,协助盛宣怀创建北洋西学学堂。曾任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美国代理驻华公使、清政府直隶省高等学堂总教习。1895年至1906年任北洋大学堂(北洋西学学堂)第一任总教习,1896年至1908年北洋大学堂留美学生监督。
王邵廉(1866-1936),字少泉,天津人。北洋大学第一任华人总教习,任职期间对校务严格管理,治学严谨,教授有方,对“为学术努力,为教育尽瘁”,“处理校务措置尽当,富于责任心”。学校教师同仁评曰:王“有毅行,富果决,事之认为可者,绝不犹豫”。同时,他清正廉洁、不取不义之财,为校方称道。
刘仙洲(1890-1975),河北完县人,1924年至1928年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在教育上,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
张国藩(1905-1975)湖北安陆人。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新中国刚成立时,张国藩除担任本职工作外,又兼任教务长,实际主持学校工作,迅速地恢复了该校的教学秩序。1952年北洋大学由教育部定名为天津大学,张国藩任教授,历任副校长、校长,为天津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呕尽心血。
李曙森(1910-1998)河北霸县人。李曙森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在先后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期间,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远见卓识积极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为天津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他联名三位老教育家并执笔《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院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上书中央,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催生了“211工程”和“985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