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归来话浙江

 雪峰读书 2015-01-18

浙江归来话浙江

 

茶陵周 萍

 

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县委为我们提供了赴浙江学习考察的机会。刚才颜书记的报告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浙江的风采。

浙江归来转眼50天了,但是浙江文化、浙江经济、浙江城市建设却给了我无法忘却的印象。说实话,走进浙江,我惊叹于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感慨于浙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流连于“人间天堂”的如诗如画。借用《正大综艺》节目中的话就是“不看不知道,浙江真奇妙”。真的,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出什么是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知道什么叫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养一方人。

浙江归来话浙江,想说的话很多。时间关系,我只能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只能给各位领导做个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多多赐教。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浙江印象;二是浙江文化;三是浙江文化的启示。

(关于浙江印象)

一、浙江印象

 

我对浙江的总体印象是发展速度快,发展环境优,人民生活富,精神状态好。

一是发展速度快。我们常说“统计悬明镜,数字论春秋”。有两笔数字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速度。一笔是浙江省GDP总量由1978年的12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1243亿,年均增长13.1%,位次从全国排名第12升至第4;一笔是浙江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31元增长到2004年的23942元,年均增长12.1%,位次由15升至第4。两笔数字都是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字递增。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二是发展环境优。一方面是硬环境:浙江十分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考察所到之处,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城市环境美。城区处处是建筑独具特色,树木郁郁葱葱,花朵争奇夺艳,河水清澈透明,雕塑造型优美,让人充分感受到现代文明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软环境: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如“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能高则高;不限发展速度,能快则快;不限经营方式,能活则活;不限经营规模,能大则大”。提出“不看成分,看发展;不看性质,看贡献”,消除对民营企业的身份歧视;使他们“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形成了极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在浙江不少地级市,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都不设围墙,我就说,这是“政府的大门永远为百姓敞开”。浙江的政府部门在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规范、引导上下功夫,积极主动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比如说:当群众对政府的审批制度发出强烈的呼声时,政府就把审批制度作为政府职能转换的突破口,大刀阔斧地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立联合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个门进出,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

三是人民生活富。200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是14546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性入是6096元,连续18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是否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在4000多万人口中,大大小小老板有400多万,比例占到了十分之一。考察中,我们去了航民村,这个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

    四是精神状态好。在考察中,我们所到之处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些地方的各级干部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意识十分强烈。不管是企业负责人,还是党委政府的负责人,他们谈的是市场份额,讲的是知识经济,追求的是争创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到了娃哈哈集团,娃哈哈的广告词我们都很熟悉:“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他们谈的最多的是经商理念、战略合作、多元发展等等。

这就是我对浙江的印象。接下来,我想从文化的视角来谈谈浙江。因为我觉得,浙江人文化基因中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价值观,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二、浙江文化

 

浙江素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比如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说文化也是生产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积淀在浙江人的血液中,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塑造了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成为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一、务实的取向

浙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务实而不务虚”,对浙江经济的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务实的浙江人不怕赚“小钱”,用他们的话说“小的是美好的”。比如说:镀金的牙签可以卖10元钱一个,每卖一个能挣一元钱;竹制的牙签100根只卖一元钱,每卖100根只能赚1分钱,但浙江义乌人宁卖竹牙签不卖镀金牙签。为什么?因为镀金牙签买的人少市场小,而竹牙签用的人多市场大。这就是以办小商品市场闻名海内外的浙江义乌人的商业头脑。正是这种实打实的经商理念,如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内外建立了数百个分销市场;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贸易机构、3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远销美、日、韩、阿拉伯等170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重商的理念

浙江文化打破了扬士抑商的传统,倡导“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通商法”。这种文化心理和价值理念,使浙江人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标。正是这种重商重利的传统品格,使得浙江人“有了土壤就发芽,有了阳光就灿烂”。浙江人善于“拾遗补缺”,把小商品做成大市场,很多“小商品”都做成了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譬如一个人由上而下的全身装束——眼镜、领带、衬衫、西装、皮带、袜子、皮鞋、打火机、圆珠笔等等,其产量之最均在浙江。有一个说法非常形象,现在地球上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穿着温州皮鞋。

第三、敢闯的勇气

浙江人秉承了敢闯的传统文化,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他们即便是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但他们敢走四方,敢闯天下,“浙江村”、“温州街”遍布天南海北。人们是这样形容浙江人的:“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去开拓”。不仅如此,浙江人还大胆地走出国门,闯国际大市场。中国第一个前往美国创办跨国农业公司的就是浙江农民叶松康,他一个洋文不识。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口袋里装着央求别人帮忙写好的一叠小卡片,正面是中文,反面是英文,逢人就掏出来比划。凭着这种勇往直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浙江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可以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执照,第一批闻名全国的农村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

第四、创业的精神

浙江人前赴后继的创业精神,构筑了浙江文化的核心。你象温州农民的“五把刀子”(菜刀、剪刀、劈刀、剃刀、螺丝刀)闯天下,义乌农民的“鸡毛换糖”,绍兴农民的“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产业,无不体现出浙江人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品质,创造了堪称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被经济界称为“零资源现象”:不产皮革,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基地——海宁;不产羊毛,却建起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桐乡和秀州;不产木材,却建成全国最大的木雕之乡——东阳。

第五、吃苦的本色

人们说,浙江人有三大共性:一是聪明;二是能吃苦;三是发了财能保持本色继续奋进。浙江人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等等。数年后,许多浙江人发生了“从穷人到富翁,从打工者到董事长”的本质变化,但依然保持吃苦的本色。台州一位创下几亿元资产的老板,因为自己带车要多花300元,宁愿坐火车去上海出差。补鞋出身的邱继宝如今领导着中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中国飞跃集团。难能可贵的是,现在,他个人拥有5亿资产,仍然住在工厂仓库的阁楼上,与职工一起就餐。

第六、坚韧的性格

坚韧的性格是浙江文化的精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给了浙江人很大的影响。浙江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就会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中,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几乎都是“踏遍了千山万水、说尽了千言万语、历经了千辛万苦、想尽了千方百计”,经过坚韧顽强的奋斗完成从小业主到大企业家的蜕变。

在浙江,我们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市场排斥温州货,不少商场为示信誉打出“本店没有温州货”的牌子。有一次,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送货去上海一家商场,拒收。解释是:并非你的鞋质量不好,而是你的鞋“出身”不好,就因为你是温州鞋,我们不卖。当时,心有不甘的郑秀康还是决心创自己的品牌,1990年注册了商标,取名“康奈”,取“健康发展,其奈我何”之意,与此同时狠抓产品质量,注重提升产品档次。(我县也有这个专卖店)1993年,全国一批知名鞋业企业在上海开会评十大鞋王,“康奈”集团派一副总带着新研制的欧版鞋赴会,也遭到与会59个鞋厂老总的排斥,康奈副总被要求只能在会议室门外听。到最后的评比环节,“康奈”的产品几乎让与会者不敢相信。“康奈”凭自己的实力一举评上了“十大鞋王”,从此,温州鞋才打着“温州制造”堂堂正正地进入了市场这就是浙江人的坚韧。

那么,浙江文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三、浙江文化的启示

 

在浙江待了15天,我觉得浙江的地理结构很特别,有海(东海)、有湖(西湖)、有山(普陀山)、有江(钱塘江)。我认为浙江人就是以海的豪放,湖的细腻,山的伟岸,江的澎湃,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头脑灵活,长于思考,富于应变的性格和务实、重商、敢闯、创业、吃苦、坚韧的文化心理。我想,浙江人强烈的市场意识,追求财富的冲动,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对发展我县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进一步创新观念。一是破除等级贵贱思想,树立以辛勤劳动追求财富的理念。在浙江一个出租车司机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个例。一湖南男生到温州补鞋姑娘处补鞋,有下面一段对话:

开玩笑地问:“你干这个,不怕被人看不起吗?”

同样的口气反问:“你穿这双破鞋就被人瞧得起啦?”

又问:“你补鞋补到什么时候?”

嫣然一笑回答:“补到人人打赤脚时”

再问:“你打算将来干什么?”

答:“想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

不可思议地问:“好大的口气,你有资金吗?”

答:“你没看见,我这不是在攒钱吗?”

这一问一答,反映了湖南人与温州人观念的差异。的确,我们不少人看不起修鞋、剃头、修脚等这类职业,认为地位低下,不愿以此为生。而浙江人则不同。在他们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我们来说,就是要树立以辛勤劳动追求财富的理念。二是破除享乐思想,树立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浙江人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获取财富,必须支付成本,必须付出艰辛劳动。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是绝对富不起来的。

启示之二、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是创新激发民众创业热情的机制。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就是来自庞大的创业者群体规模,来自民间“千家万户办企业”、“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创业大潮,也就是说,推进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和农户。在温州,经商办厂可以说是蔚然成风,“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我想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市场经济的人民战争。如何样创新激发民众创业热情的机制,我认为:要坚持“围墙之内企业发展,围墙之外政府负责”的工作思路;要实行“放水养鱼”策略,对民营企业引进扩规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保姆”作用。二是创新激活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财政扶持、税收返还、银企联姻等多种措施,引导民营企业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将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

启示之三、要进一步创新举措。第一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步伐。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快,浙江500万产值以上规模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比重已接近90%。要把招商引资同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把企业改制同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二要打造茶陵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茶陵独具特色的文化有四种:一是儒家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老区文化,四是神农文化。怎样打造茶陵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呢?我认为,应该以特色文化为依托,开发旅游业。如:农耕文化和神农文化,是有文章可作的。这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我们到了千岛湖,千岛湖炒作得好,开发得好。蛇岛、鸟岛、锁岛、鼓岛。以此产生联想,我们的云阳山何不利用农耕文化和神农文化来打造呢?云阳山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树,有寺庙。浙江人能够无有生有,创造了“零资源经济现象”。我们就来个有中做优,在云阳山开发一个百草坪(神农尝百草),百药堂、百树林、百花园、百果山、百菜地、百货店(茶陵特产)、百书亭(茶陵人的作品)、百家姓(由来、传说、名人)百石廊(茶陵的矿产)等等,打造出我们的旅游品牌。资金怎么来?可以融资。浙江的千年宋城,是私人投资的,我估计可能超过亿,它的广告词是“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特别好。我们开发旅游业,也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我看了一份资料,浙江绍兴市环城河改造历经三年时间,共投入资金12亿元。其中老百姓捐资2.1亿元,市水利投资公司以市场化的手段融资5亿元,通过河两边土地的升值筹集一部分资金,而真正由政府投入的仅有4000万元。

这是浙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我用我对浙江文化的概括或者说对浙江人的理解,作为我今天汇报的结尾。“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抓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根本”。我想,只要我们发扬“五千精神”,努力按市场规律办事,我们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摆脱贫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