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陶斋333 2015-01-19
那些高足盘碗应是安徽繁昌窑的青白釉和白釉器,您说的温酒壶看来是北宋早期的,可能五代时期也有了。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混乱、大破坏的时期。所谓五代是指五个国家: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

    南唐是从吴国演变过来的,建国于公元937年,国都设在金陵,即今南京,开国皇帝原名徐知诰,后改名李昪,传三代,至公元975年亡于北宋。末代皇帝为李煜。南唐全盛时期兼有江淮和江南。江淮出盐,江南乃鱼米之乡,因此当时南唐十分富庶。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就是开始于这一时期。其时皇家府库充盈,“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

    南唐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在南唐具有代表性的有织锦和染色。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如是数处。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为月宫天河之状。”染色的工坊中最著名的色调被称为“天水碧”,史载其色若有若无,为青绿色之间。晏殊有诗曰:“夜雨染成天水碧”。周密词曰:“天水碧,染就一江秋水”。

       我认为,这种“天水碧”就是后来汝窑瓷器中的“天青色”的源头。

       当时中国的瓷器正处于第一次历史顶峰的前夜。北宋的前身——后周时期,北地产生了柴窑,同时闻名于世的有邢窑和定窑,在江南则有青瓷,更有青瓷中的极品——秘色瓷。

       南唐李煜当政时有中书舍人韩熙载,此人更是李煜之父李璟的老师。韩熙载为人正直、豪放,对朝廷敢于谏言,且屡屡切中要害。但在兵变篡权频频发生的五代十国,君王往往都对属下疑忌重重,因此李煜曾派人私访韩熙载,韩熙载对君王的心理十分了解,因此常常公开举行宴会,给人一个沉湎于酒色、胸无大志的影响。当时进行私访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画院的“待诏”顾闳中,一个是周文矩。顾闳中在夜访了韩熙载的一次夜宴后,画了一幅图给李煜看,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夜宴的情形,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韩熙载夜宴图》。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这幅画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让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能一睹南唐官宦的奢靡生活,也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样本。尤其值得一看的是画中大量出现的一种服饰和用品的颜色,即绿色和蓝色。这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天水碧”,而这两种颜色恰恰就是现在我们还能从历代遗存中看到的汝窑、官窑、龙泉窑的基本色。在下面两张图片中我们还能清晰的看到当时所用的瓷器的样式: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下面我作两张局部放大图: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想必注重瓷器收藏的朋友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瓷器的器形似曾相识,有些却又另有特色。

       第一个是温酒壶,图中共出现了三把温酒壶,器形基本一样。这种温酒壶类似的现存北宋青白瓷的较多:

下面的图片全部是博物馆藏品

景德镇窑青白瓷温酒壶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镇江博物馆藏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邢窑中也有类似的瓷器,但是只有里面的壶,没有外面的温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从上面三把壶大致上可以看出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唐代的没有外面的温器,至南唐与北宋期间就完善了。

      第二个是高足盘,这种高足盘制作的窑口比较多:

杭州官窑博物馆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钧窑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开封博物馆藏: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酱定: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上海博物馆藏高丽青瓷: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除了这几件外,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图上的各种承盘、茶盅、园钵全部是高足的,而这种高足器后是非常少见。尤其是那些果盘,看颜色应该像汝窑,但现存的汝窑器从未见到此种器形。只有在其他窑口偶尔还有略微相似:

钧窑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邢窑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大英博物馆官窑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唐代窑变园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大英博物馆钧窑: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建窑: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转载]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瓷器

      总体上来说高足器早期多,后期少,明代有一部分瓷器也喜欢高足,但是总的来说器形大不一样。

      图中的瓷器一共就两种颜色,按南唐当时北宋已经建立,所以我很怀疑这两种颜色应该都是汝窑。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是汝窑产生的时间显然要早得多,其次生产量比较大,其三实用器为多,其四由于是实用器,因此损耗较大,很难保存至今,同时保存在墓葬中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