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笺红红

 侗乡人1961 2015-01-19
喜笺红红
               
               
                  日期:2014-02-17 09:45  作者:  来源:江苏 
点击:38

               
               

                 




  农村里过年,除了要在大门上贴春联,还要在门楣上贴喜笺。乡俗有春联可以不贴,但喜笺是非贴不可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预示财源茂盛,人寿年丰,年味才足。


  喜笺的制作是比较烦琐的。先要将纸切成大小相称的长方形,固定在一起,然后在上面设计纹样。纹样有以字为主的,如“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等。这种喜笺很少饰以花纹,刻制简单,全凭以字寓意。较精致的喜笺以花纹为主,有鱼形,谐“年年有余”。也有万年青、团花锦簇等,均由设计者匠心独运,没有定式。刻刀以平口切刀为主,辅以娥眉刀(弯刀)、点刀(尖刀)等。刻时,在纸下要垫刻盘。刻盘多是木质的,或用厚书替代,考究的用蜡熔成,也叫蜡盘。用蜡盘刻既不损刀口,又柔软省力,特别适合年纪大的手艺人。刻工手艺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刀眼的粗细上,刀工细腻的,网眼密布,排列整齐有序,牵丝细而不断。高超的刻手还能熟练地变刻出三角形、菱形、六边形等多种网眼,纹丝不乱,令人叹为观止。喜笺的下摆还要刻穗子,有鱼鳞穗、排眼穗等,最常见的是垂纶穗。刻毕,以五张为一副,还须在四角、字、花纹等处贴金。如此这般,喜笺才算刻制完成。


  父亲就是本地一位刻喜笺的善手,而且,他刻喜笺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了成本外从不多收乡亲们一分钱。因而,每到腊月,家里就渐渐忙了起来,邻居们不是来请写春联,就是来拜托多刻几副喜笺。有时实在忙得不可开交,我也挥刀笔上阵,我对艺术的最初感悟大多是这样得来的。父亲身体极其虚弱,加之工具又不好,刀是用锯条自制的,没有蜡盘,就用旧杂志垫,刻起来非常吃力,没刻几刀就已气喘吁吁了,故刻完得费好几天工夫。即使这样,父亲也从不拂了乡亲们的美意。


  父亲去世那年,手刻的喜笺已不时兴了,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用塑料纸机印的喜笺,反面还有胶,虽然没有手刻的精美,但贴起来比较方便,价格又低廉,人们就逐渐喜欢上了。年味渐浓的时节,地摊上到处都是这种喜笺,手刻的已难得一见,偶尔有在乡间路上叫卖的,也已粗陋不堪,不值得一提了。


  父亲把刻喜笺的手艺完全传授给了我,更确切地说,是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如今过年,虽然人们已很少贴手工喜笺,但每年我都要摆弄刀具刻几副,供自家贴贴。物是人非,似乎这样,才能为失落的年味中增添些许充实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