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特色少数民族绣花工艺 满绣 日期:2014-05-20 09:47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点击:81 正在进行满绣 满绣 满绣 齐齐哈尔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最正宗的满绣,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有着八百余年历史的满绣在清朝时期达到了艺术顶峰。有“中国清朝皇族刺绣”之称的满绣曾被作为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利”。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满绣工艺曾一度濒临消亡。 满族有“立秋忙打靛,处暑沤麻杆,白露烟上架,秋风不养田”的传统谚语,所以制作蓝印花布是最传统的劳作之一。满族传统的蓝印花布是一大特色,坯布为麻花布,土语称作“大布染蓝靛”。 蓝印花布现在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存的都有着六七十年的历史,只在满族老人家里自家珍藏着,它们以老式工艺和植物染料精制而成,这项手艺现在几乎绝迹。 清代,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专业作坊,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刺绣,在满族民间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民族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克东满绣的产生有着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地域等诸方面的原因。 满族女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刺绣,直至七八十岁。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常用有:平绣,补绣,纳绣,布贴,钉线,圈金等。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行绣制而成。 克东满绣,经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格。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满族民间刺绣,起源于十四世纪初,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不断创造,既保留了流传于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的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又吸收了中原地区鲁绣、江南地区苏绣等技艺和文化的艺术,逐渐成为我国刺绣大家庭中的一支。满绣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10月“北方满绣”被评为 “黑龙江省旅游商品(纪念品)金奖”。 2008年4月,克东满绣艺术被黑龙江市政府收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满绣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继承人刘雅梅本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