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背上的肃北

 侗乡人1961 2015-01-19
马背上的肃北——看肃北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日期:2014-05-28 16:48  作者: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204

               
               

                 




  飞扬在唇边的歌


  白色的蒙古包,绿色的牧场,古老的马背民族,云一样飘动的羊只,风一般拂过的马群……


  布音娜的歌声高过眼前的倾听者,高过肃北县城里最高的楼房,顺着蜿蜒奔腾的党河,在绵延的南山牧场起伏,在层层雪峰中不断攀升。


  大家都知道,布音娜的嘴是不会停的,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玩耍的时候唱着,放羊的时候唱着,剪羊毛的时候唱着。唱歌是蒙古人重要的精神生活,婴儿洗礼、幼儿剪发、青年婚礼……长调短调弥漫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空间。草原上的百灵鸟布音娜当然更是这样。


  16岁的时候,布音娜站到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在座的观众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布音娜唱起了《望高山》,一段又一段,一段又一段,高亢优美的曲调层层叠叠铺陈开来,一口气唱了17段。大家笑了起来。布音娜不知道自己唱得实在太长了,她稚气地说,这歌有28段呢。


  1996年,作为甘肃省代表团惟一的选手,布音娜去内蒙古参加第一届国际蒙古族民歌比赛,来自国内外的选手有数百名。布音娜唱的还是《望高山》,歌声雄鹰一样在高处翱翔。在座的日本评委激动地站了起来:“她一定来自山里面。”


  《望高山》属于蒙古大歌,在青海等地也有,但是唱法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差异有所不同。


  布音娜认为,蒙古族文化在青海、新疆、内蒙古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是在肃北,因为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有一部分被较为纯粹地保存了下来。不仅是民歌,文字中也有体现。比如“阿思汗”,这个描述时间的词汇,可以溯源到忽必烈时代吧,别处已经不太使用了。


  肃北蒙古族属西蒙古,卫拉特和硕部。肃北蒙古族人自称为雪山蒙古族人。


  蒙古族人在长期的野外生存过程中倾听着大自然的风声、水声,万物的节拍、韵律在心中回旋直至脱口而出。据《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蒙古族民歌就已形成。


  肃北蒙古族民歌大部分用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可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多是牧区类题材,篇幅较长,音域宽广,悠扬的歌声富有草原味道。短调音域较窄,轻快活跃,节奏鲜明。


  最好的声音在山里


  “我喜欢我们自己的东西。”布音娜骄傲地说。


  布音娜手边有一本《肃北蒙古族民歌》(蒙文),是由肃北文化人全·乔吉布和鲁·洪滨记词记曲,汇集了本地蒙古人传唱至今的80多首民歌,部分呈现了肃北蒙古民歌的原貌。布音娜翻了十年,书的每一页都用透明胶带滚了边。


  患了心绞痛,布音娜接受采访是在出院的第一天。说起长调忍不住就唱了起来:“噶斯湖畔的查干德尔斯哟,随风摇曳轻轻翻滚。威震青海的丹津洪(台吉)哟,奔向那遥远的北方。”


  《噶斯湖畔的查干德尔斯》即《白芨芨草》,布音娜说是听爷爷唱的,两个最会唱的老人都去世了。


  《跟随君主》是蒙古大歌,布音娜唱得山高水阔。


  一曲接着一曲,布音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病痛,肃北大地上的风云在血脉里奔涌。


  在部落的大型活动中,在婚庆等喜事的聚会中,“卡”是众多目光的焦点。当这些传统的献歌歌手举起斟满马奶酒的银碗,也举起了一段段历史,他们依照礼仪一曲接着一曲歌唱,高潮不断涌现,歌曲决不重复。


  几百年来,历经贫穷、战乱,记忆超群的歌手们把自己的歌藏到了心里,小心传给儿子、孙子。


  肃北太大了,南山地区和北部马鬃山地区总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海南岛大。历史上,肃北蒙古族曾组成了九个部落。“不同地方的鸿雁鸣叫得不一样”,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蒙古族民歌因地域差异,不同部落演唱者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至今还有色尔腾调、夏日郭勒金调之分。


  唱得最好的人在盐池湾那些地方,布音娜说,在山里放牧的那些人中。在肃北的盐池湾等地,在很多人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还有许多美妙的旋律随着吟唱的老人们的去世在不断消失。布音娜等八九个人一起曾经自发组织起来收集这些歌曲。“没有条件出,很遗憾。”年近五十的布音娜颇有危机感,“现在的孩子好像更喜欢流行歌曲,有道马草这样条件的不多。”


  生长在肃北土地的蒙古族女性很多都有一个叫花的名字。其其格,蒙古语为花,是她们美丽的影子。下面是三个其其格的故事。


  娜仁其其格:


  让雪山蒙古人更加漂亮


  娜仁其其格干的还是如花的事业。她开在肃北县集贸市场的民族服饰加工店制作的蒙古袍、蒙古帽不仅让肃北的雪山蒙古人更加漂亮,还走到了敦煌、兰州甚至更远的地方。


  服饰是披在身上的文化,没有文字的历史文献。肃北蒙古人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辗转于蒙古雪原、天山、青藏高原等地,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饰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一道华丽的光芒。


  “坐如凤凰蹲、走如轻风捷、站如松树挺”,“只会有人问是谁做的,不会有人问做了多长时间”,“说话要明,针脚要暗”等当地蒙古族俗话中既有做人的追求,本身也蕴含了对服装制作美感、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元代以前卫拉特部人长期狩猎、放牧于叶尼塞河流域等地,即使后来日月山上开始有了茶马互市,丝绸对普通民众还如同传说。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以皮、毡、褐等质地为主,风格粗犷豪放。


  粗犷的服饰也有温柔的注脚,那就是肃北蒙古族妇女代代相传的手艺——刺绣。服装有了美丽的纹饰,发辫袋、褡裢、荷包,甚至靴筒绑带等都成了工艺品。


  肃北蒙古族服饰在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中,不断创新,款式、质地等诸多方面与鄂尔多斯服饰、察哈尔服饰、科尔沁服饰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邻近的青海蒙古族的服饰虽然接近,但在局部装饰、穿戴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装束要舒展、干事要爽快。”据娜仁其其格介绍,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以宽长舒展为特色。一般男性传统服饰长度到膝盖,女性传统服饰长至脚面。其中“策格德格”(长坎肩)、“奥格策尔”、“长辫套”、“高顶长缨帽”等独具特色,散发出一种稳重、修长、高雅的气质。


  雪山蒙古人的长袍喜好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的镶边装饰,显示了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渴望,自然纹样有山丹、杏花、蝴蝶、骆驼、山、水、火、云等;吉祥纹样有福、禄、寿、喜、盘长、宝莲等;还有组合纹样,如盘长纹延伸加卷草的云头纹,植物复叶上加火焰纹等。


  蓝色的袍子系红色的腰带、红色的袍子上穿黑棕色的坎肩、绿色的袍子镶红色为主的五彩花边……眼里心里看得最多的是红日、蓝天、绿草、白云,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选用鲜艳纯净的自然色较多,色彩搭配对比鲜明。


  服饰艺术在肃北大地静静传承。


  娜仁其其格的奶奶才仁扣是色尔腾部落鼎鼎有名的缝纫能手,曾是王爷、部落头人等的专职裁缝。她制作的高顶长缨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后来奶奶双目失明,看不到服饰的图案和纹路,依然能用手摸或用舌头舔探将服饰做得很好。


  才仁扣技艺受益于父亲。父亲罗布森达布贺擅长把羊羔的耳朵皮朝外,对称做成美丽的花纹,把皮上的黑棕色斑点等裁剪后堆起来做成精美的长袍、坎肩等。


  娜仁其其格妈妈的手也很巧,在打羊毛线、搓绳子等方面有特长,她教育女儿:“做人要从小做起,骏马要从马驹练起。”


  9岁时,通过奶奶指点,娜仁其其格给妹妹缝了一件花衣裳。


  13岁时,家里分到了一台“蝴蝶”牌手摇缝纫机,娜仁其其格负责给全队的牧民缝制衣服,正式走上了加工制作服装的道路。


  1986年在马鬃山镇,娜仁其其格的“民族服装缝纫加工店”开张。


  她清楚地看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蒙古族传统服饰又热闹地回归了。娜仁其其格开始向冰紫亚、傲乐琴、阿雅尔布仁、达尔加等有名的传统服饰能手请教原柯鲁克旗各部落传统服饰的裁剪、刺绣、镶边等工艺,系统学习传统民族服饰,挖掘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年前,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服饰被列入民俗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娜仁其其格作为传承人被申报。


  娜仁其其格从事蒙古族服装制作的过程中,也惦记着如何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她带动着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姐妹们掌握这门手艺,尝试着引入党河峡谷石窟艺术中的一些装饰元素,还想要综合呈现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民族风情、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


  她想让世人通过肃北蒙古族服饰来了解肃北。


  达林其其格:


  让美好流传


  娜仁其其格美丽的事业也得到草原上另外一朵花的关注,她叫达林其其格,在肃北县文化馆工作。


  肃北县的蒙古族服饰被列入民俗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林其其格非常高兴,认为“这对父老乡亲来说是非常乐观的大事”。国家给了许多扶持政策,鼓励系统搜集、整理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历史资料,为肃北蒙古族服饰著书立说;在继承和发展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为肃北蒙古服饰商品化积累文字、图片资料等。这是她关注的,也是她喜欢的。


  做一本叫《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书,达林其其格称这是“念成大经的佛善事业”,她和娜仁其其格开始合作。请教有关专家、学者定下大纲,两人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搜集文字资料、图片、实物资料。目前书已大致成形,蒙汉双语写作,图文并茂。


  在这本书稿中,可以看到肃北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发展,看到服饰的种类及裁剪缝制工艺,看到着装的相关礼俗,看到服装饰品的细节,甚至还有服饰的整理、存放。娜仁其其格在书的最后篇章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与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结缘以及对弘扬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思考。


  达林其其格是肃北土地上的一个耐心的记录者。在做这本关于服饰文化的书之前,她还给自己出过别的难题。


  “有很多次我站在宽广的草地上,眺望雄伟壮丽的雪山巅峰,湛蓝的天空掠过飞翔的雄鹰,回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雪山蒙古人,回想起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一个个英雄人物,让我情不自禁想用笔记录这一切,传给下一代。”达林其其格热爱肃北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她觉得肃北文化事业和自己很有关系,认为自己有义务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做些什么。


  达林其其格视线落在民间口头文学上。这种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活泼生动,老少皆宜。产生并流传于肃北民间的名人趣事和传奇人物故事是普通蒙古族民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从2004年开始,持续三年,达林其其格走乡串户开始了倾听和记录。地大路远,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为了收集资料,她帮助牧民放羊、做饭、洗衣服,承受着辛苦、误解。终于,《肃北蒙古族名人录》2006年7月成书。这本蒙语写作的书撰写了1840年至1940年肃北草原上流传甚广的80多名仁人志士的奇闻趣事和英雄壮举。


  要让美好流传,达林其其格以此为心愿。


  乌仁花:


  一朵花的世界


  从肃北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来,发送文件的途中,乌仁花随手把几张传单塞给相熟的人。


  传单说的还是书的事,号召大家捐献蒙语书给孩子们和牧民。不同的是,她的倡议从网络来到了身边,她告诉大家现在有了一个叫“格格布其”的蒙古图书屋。


  在六月的最后几天里,乌仁花在自家的地下室建立了“格格布其”,书屋的主要使命是收集、借阅和捐献蒙文书籍,周六和周日开放。


  “格格布其”蒙古文里是窗口或敞亮的意思,乌仁花希望读者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更多的东西。


  乌仁花在自己的博客里叫“白马”,因为“小时候草原上有一群白马,喜欢心灵的马匹自由奔跑。”她喜欢看书,业余用蒙古语写作诗歌、散文,因此结缘《花的柴达木》杂志社,并在赠阅杂志中受到启发。


  2009年10月,从呼和浩特度完蜜月回到肃北的乌仁花和丈夫锡力德格发起捐书活动,自己首先出资近3000元购买了《圣山神韵》、《故乡的天》、《锡林河之水》、《三天的牧羊人》、《肃北蒙古族名人录》、《元史故事》等书籍捐给了蒙古族学校高中生、小学生和部分牧民。


  受沙尘暴、干旱、雪灾等影响,草原在退化,世世代代放牧的人们有时会遇到生活困难,有时也会陷入精神困境;在肃北,孩子们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县城上学,需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需要更多的好书引路,需要记住更多的本民族优秀传统;肃北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应该送法律到每一个角落,用法律来巩固民族团结……在发在网络上的倡议书里,乌仁花列出了一条又一条肃北这片土地需要更多蒙古语书籍的理由。


  乌仁花的倡议得到了蒙古青年论坛、中国蒙古语新闻网的关注,经过策划,她的声音在这里被放大。


  被称为“一本书、一份爱、一个梦想!”的捐书活动今年5月1日在蒙古青年论坛推出,有细致的规划和组织,具有了可操作性。


  肃北的孩子们和牧民需要的蒙语书籍被温暖的手传递着。一个月后,乌仁花收到了第一批捐书,整整四大包,有三百多本,来自北京、上海、呼和浩特等地的大学院校以及内蒙古赤峰、鄂尔多斯等地。


  乌仁花的网名为“其其格”,还是大家习惯的喜欢的“花”。QQ个性签名里注着“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她想要说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能力。不能小看每一个人的想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世界。”


  她的博客说自己的少,除了肃北山川地理民俗,还介绍了肃北蒙古族的历史人物以及当代文化人和他们的作品。一说话就爱脸红的乌仁花,原来很少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乌仁花,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在发现自己力量的过程中收获着更大的喜悦。


  3月23日,她在博客中写道:“昨天建立了蒙古捐书屋群,由充满爱心的人组成。群号:106889516,沟通从这里开始,爱心接力从这里开始。如有捐书意愿的人,请进本群与大家分享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