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化预习:深度学习的开始(转)

 sanmin 2015-01-19

 结构化预习:深度学习的开始

王金华吕霞志

来源:人民教育201416

 

  预习,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学本课堂提出的“结构化预习”是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准备,它不是单一的知识预习,而是立体、系统、带有发现性特点的深度预习。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给学生结构化预习的方法

  结构化预习要求学生按“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深入系统地把学习内容读熟(流利复述或背诵)、读厚(充分利用工具书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写满(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批注)。学生的批注要求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随心所欲写感想”,以求摆脱僵化记忆、生搬硬套的学习弊病。如语文的结构化预习,我们追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数学的结构化预习,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知识的原理、特征、异同,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我们认为,只有学生达到熟读深思,深度理解和内化,才能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奠定基础,避免合作交流探究的低效或无效。

  开展结构化预习,对于小学生有一定难度。在实验初期,需要教师做好结构化预习的专项指导。教师先做“下水作业”,对文本进行六字诀的操作,将教学内容与结构化预习深入融合,并通过结构化预习指导课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直到学生掌握了技巧和方法为止。

  此外,教师需将预习目标结构化,即每节课的预习,要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预期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还可分解大目标,制订相应的小目标,并通过引导、示范,教给学生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在结构化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步步有方向,时时有目标,既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又提升了学习能力。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预习内容结构化。我们将预习中的问题分为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根据问题分类和结构化预习六字诀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结构化预习。解决概念性问题,如作者、作品背景、字音等,一般推荐并指导学生查找相关工具书。原理性问题是结构化预习的关键,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如语文学科,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三到五遍,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味句子的表达方法、表达顺序、表达效果,写感想、写疑问、写收获,把书读厚、写满,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写出独特感受。初始阶段,教师用指导、引领、激励、分享等策略,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写感受,如果有学生提出独特的感受立即组织在班级分享。习题性问题即课后习题,是对预习效果的自我检测,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拓展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课堂教学需要重点投入精力的部分。

  完成以上预习工作,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需让学生回归整体,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写在问题生成单上,以备交流和深层次的学习。

  学生完成结构化预习后,教师需及时组织结构化预习成果展讲,搭建结构化预习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平台。一方面激励各学习小组认真落实结构化预习,另一方面让各小组相互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呈现预习中的各种疑问,引发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和思考。

  二、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中的问题意识

  结构化预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掌握预习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预习疑问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推进结构化预习,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我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问题结构化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一个发现、生成、解决、再生成、再解决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结构化就是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比如,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性问题、关于作者、背景的知识链接性问题、关于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性问题等,让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类、分层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2.问题最优化

  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晒一晒”,和学生一起讨论哪些问题可以合并,谁的质疑更有价值,谁的疑问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谁的疑问会引出争议,并分析为什么,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提问水平。

  三、配套保障机制

  1.依托小组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学生学习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来实现,小组内人人都是学科长,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伙伴。依托这一机制,我们建立班级预习公约、小组预习公约、同伴预习公约和个人预习目标体系,明确成员分工。每次完成结构化预习,同伴先相互检查,之后学科长在规定的时间检查组员完成的质量,并予以评价和积分,结果报学术助理。学术助理将预习完成情况记录在案并报老师,教师及时督促并与家长沟通学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目标确立了,职责明确了,孩子们的责任心明显增强。有的学习小组星期天还约定时间在一起进行结构化预习或进行结构化预习成果展讲。

  2.建立教师、家长、团队、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给家长上结构化预习专项指导课,向家长讲清结构化预习的优势,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生结构化预习的指导者,以最大力量助推学校课改。

  我们把每周五定为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观察课堂变化。和家长一起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预习方案,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共同体。此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考核,小组同奖同罚,学生的团队观念建立起来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3.建立五级评价体系

  五级评价指的是学习者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和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结构化预习问题单,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基础上完成学科长评价,教师和学术助理再进行抽查评价,达到课课有人评。评价的过程也是再发现问题、再学习的过程。

  4.建立长效奖励机制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们不断更新评价机制。开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就根据预习的质量适时给小组加分或扣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这种方法有了审美疲劳,就要采用其他的评价方法,如在小组内定期评选出“预习小能手”、“预习小专家”、“预习智多星”等,将当选学生的照片贴在班级展示栏内。这些学生还可带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预习,对带出徒弟者授予“预习小师傅”称号。总之,依据学生特点不断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一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