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算软约束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南京 seo 2015-01-19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举行双周内部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和推进策略。来自人民银行、外管局等部门,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光大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研讨会。最近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速。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快速累积,金融和实体经济脱节等弊病。形成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中存在大量利率不敏感的资金需求主体(例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也模糊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加大了市场的扭曲。因此,我国应通过财税改革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给金融市场的扭曲。显性的存款保险也需要加快建立,以便明晰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边界。在操作层面上,决策者还需审慎处理信用风险的个案,以免引发系统性的危机。而货币政策需要保持宽松态势,以对冲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利率带来的上升压力,减小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程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利弊并存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利率的管制,让自由浮动的利率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改革。由于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利率市场化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一步。出于历史原因,世界上曾有为数不少的国家曾经管制利率。不过,随着全球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放松或是完全放弃了对利率的管制。中国并没有在这场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置身事外。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在银行间市场放开了利率的自由浮动。而在最近几年,随着存贷款管制的放松,以及诸如银行理财这样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面貌。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主导了过去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新的金融产品、金融运行方式被不断创设出来。金融机构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以规避监管为目标。这带来了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而在金融大发展的同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却显得更为脱节,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经验: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更优

  从国际视角出发,需要研究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4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案例显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实际利率会在短期内面临明显的上升压力。具体而言,存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会明显上升。不过,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会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收缩。而从改革效果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实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但也应避免因过分担心改革的潜在风险而错失最佳改革时点。而渐进改革的策略成功率更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成功,还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等配套政策的充分支持。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缺失关键前提条件

  我国近些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人民银行仅对存款利率上限还有行政管制。但近些年银行理财等浮动利率产品的迅猛发展,已经大幅绕过了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事实上推进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以影子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不断累积。而以融资难、融资贵为表现的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问题也愈演愈烈。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反而受损,被明显地挤出金融市场,这并不符合改革的初衷。

  由于金融市场环环相扣,头疼医头的办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制造更多的麻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未能成功,关键在于以下两点关键前提条件的缺失。首先,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模糊了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边界。这是利率市场化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国存在着继承于计划经济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它尽管能够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产生,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清晰地划定存款保险的范围,从而模糊政府信用在金融市场中的边界。

  而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多扭曲的,是部分资金需求主体市场化原则的缺失。当经济中存在利率相对不敏感的资金需求主体的时候,放开利率反而会导致资金更多地被配置给这些相对不敏感的主体,而更多将利率敏感的企业挤出市场。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因为拥有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所以预算约束没有硬化,因而对利率相对没那么敏感。它们由于对高利率有更高的承受力,因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明显挤压了对利率更加敏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利率水平也因此被推高,加大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脱节。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即使利率市场化引发了一些问题,也不能就此停步,更不能倒退。但利率市场化要讲步骤。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以及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样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融资主体的大量存在,让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达成目标。在近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利率市场化前进。

  第一,改革财税体制,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扭曲。特别的,预算口径财政赤字应该大幅放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金融体系扭曲的主要根源。为了从源头上化解金融扭曲,需要明晰投资项目和资金来源的性质,做到相互匹配。平台公司所从事的那些具有公益性,而微观回报率水平较低的项目,就应该由财政资金来加以支持。而那些有盈利前景的商业项目,政府应该撤除其隐性担保,完全交由市场。在刚刚修订的《预算法》中,已经提到了要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这是向化解金融扭曲迈出的正确一步。不过,过去的经验已经表明,光靠堵是不行的。在剥离平台公司融资职能的同时,财政支出必须要相应地放大,接下平台公司留下的融资缺口。这意味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通过规范途径的借债规模会大幅度扩大。因此,在制定国债规模(地方政府的规范发债也算在国债口径内)时需要留有较大的余地,为这部分支出的扩大做好准备。

  第二,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体系。我国目前的隐性存款保险体制虽然也能防止银行挤兑的发生,但它模糊了政府信用在市场中的边界,很自然地将诸如银行理财等本不应由国家兜底的金融资产也纳入了其覆盖范围。这形成了国家信用对金融资产的过度覆盖,扭曲了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对比,从而让过度的风险集中到了国家身上。为了化解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体系,明确政府信用的边界。

  第三,需要对信用风险的发生持谨慎态度,谨防因应对不当而使个体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但是,刚性兑付只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层次问题的一个表现。在诸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的扭曲,以及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等深层次矛盾未能消除之前,刚性兑付不能被撤除。此时,贸然放任信用事件的发生,将会系统性地证伪刚性兑付,从而引发资金对整体资产的挤兑,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政府在处理信用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防止个体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完)(更多:财经新闻 http://n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