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西窗听雨 2015-01-19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无处下手束手无策时,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化为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达后,他马上就会解了。可见,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化实际问题为数学模型,要注意的问题
       1.要排除语言障碍。读题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能识别、理解、解释数学问题的语言表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然后准确的翻译为数学语言。      
       2.要深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空间形式和各种数量关系,善于将这些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
       3.要掌握一些基本类型的数学应用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列函数式解应用题,最值问题的一些应用题,几何问题的应用题,三角问题的应用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典型应用题,以增强建模能力。
       二、解决实际问题中常见的数学模型
      实际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初中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模型还是有规律可以归纳总结的。初中数学常见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方程模型,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设计模型,几何模型等,下面举例说明:
       1.建立几何模型:
      诸如台风、航海、三角测量、边角余料加工、工程定位、拱桥计算、皮带传动、坡比计算,作物栽培等传统的应用问题,涉及一定圆形的性质,常需要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转化为几何或三角函数问题求解。
      例:在气象站台A的正西方向240kmB处有一台风中心,该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0km的速度沿北偏东60°BD方向移动,在距离台风中心130km内的地方都要受到其影响。
     (1)台风中心在移动过程中,与气象台A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2)台风中心在移动过程中,气象台将受台风的影响,求台风影响气象台的实践会持续多长?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三角函数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建立方程模型:
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
       例:在宽为20米,长为32米的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路互相垂直,余下部分种草坪,
要使草坪面积540平方米,道路的宽应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作整体思考,设路的宽度为xm,则问题转化为求方程(20-x)(32-x)=540的解,
解得x=2x=50(不合题意舍去)
       3.建立直角坐标系与函数模型:
       当变量的变化具有近似函数关系,或物体运动的轨迹具有某种规律时,可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转化为函数图象问题讨论。
       例: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米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米时,达到最大高度3.5米,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圈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建立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该运动员身高1.8米,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0.25米处出手,

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简解:1°由于抛物线的顶点是(0,3.5),故可设其解析式为y=ax2+3.5
 又由于抛物线过(1.5,3.05),于是求得a=-0.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0.2x2+3.5
   2°x=-2.5时,y=2.25。∴球出手时,他距地面高度是2.25-1.8-0.25=0.20(米)。
评析:运用投球时球的运动轨迹、弹道轨迹、跳水时人体的运动轨迹,抛物线形桥孔等设计的二次函数应用问题屡见不鲜。解这类问题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若题目中给出,不用重建);
      (2)根据给定的条件,找出抛物线上已知的点,并写出坐标;
      (3)利用已知点的坐标,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①当已知三个点的坐标时,可用一般式y=ax2+bx+c求其解析式;

②当已知顶点坐标为(h,k)和另外一点的坐标时,可用顶点式y=a(x-h)2+k求其解析式;

③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x1,0),(x2,0)时,可用交点式y=a(x-x1)(x-x2)求其解析式。
      (4)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与问题相关的点的坐标,从而使问题获解。 
         4.建立不等式模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等关系非常普遍。因此,利用不等式(组)解决问题是常见的方法。一般来说,当问题中出现“不超过”、“最多”、“至少”等关键词的实际应用题时,可考虑建立不等式(组)的数学模型解之。
       例:学生若干住若干宿舍,如果每间住4人,则还余19人;如果每间住6人,则有一间宿舍不空也不满,求有多少间宿舍和多少名学生?
     分析:设有x间宿舍,依题意,学生应有4x+19人,当每间住6人时,假设全住满,则有6x人,但是没有住满;当一个宿舍完全空出来时,只能住6(x-1)人,肯定住不下,因此有了下列不等式:6(x-1)<4x+19<6x,又因为人数为整数,所以可解出。
        三、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便与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所谓“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方法,使得中学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因此,解题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来解决。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全过程。通过数学模型方法解题,可以把数学与实际问题沟通起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是数学更生地扎根于实际。
        2.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所以要数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数学模型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
        3.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在高分下令人忧虑的是,中学生应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虽善于解题,但创造能力差,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题恰能起到改善作用。数学模型具有激趣、求异、探究的特点,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认识、思考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从地位特点上说带有探索性,在方法形式上富有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