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通、别、圆四教佛

 书山采宝 2015-01-20

藏、通、别、圆四教佛

藏、通、别、圆四教佛

         藏教:又称“三藏教”,是由于此教的经、律、论三藏部帙各别,四部之阿含经等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为论藏。也就是说此教的经、律、论三部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这一点是与通、别、圆三教的根本区别之处。此教所教化的对象,是以三界内的钝根众(即声闻乘人和缘觉乘人,因其与大乘菩萨相比则根性拙钝,并非指业障深重的烦恼众生)为主,旁化菩萨。其主要修学的法门,分别依析空观,对生灭四谛和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法门进行修学;所断除的烦恼,仅仅只是三界内的见、思(枝末无明)烦恼及部分的习气;所见(证)的理体为偏真理(由于此教中人过于偏执真谛的空性,因此称其所见到的谛理为偏真理);所证的最高的究竟果位,则是阿罗汉和僻支佛位;所了脱的生死也仅仅只是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通教:为大乘教法的初门,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按天台宗的说法,叫着“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通教只是藏教中的一类回小向大的行人从小乘教法转发大乘心、行菩萨道的转折处。因此此教所摄化的主要对象与前面三藏教相比,则是三界内的一类利根众生。这类利根人能够依体空观,不生灭四谛和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等法门进行修学,从而能够证悟诸法的真谛之理。由于此教的当教众最终的究竟果位所断除的烦恼与前面藏教的究竟果位相同,所见(证)的谛理和了脱的生死一致,因此故说“钝根通前藏教”。又由于此教中的一类大根性的人能够从小乘法当中体悟到大乘佛法的中道义理,故此说“利根通后别圆”。  

       由于藏、通二教的行人根性陋劣,在初发心时不能接受大乘佛法的思想,更不可能领悟大乘中道谛理的意义。如古德说:佛最初成道的三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华严经》时,二乘根人如聋若哑。因此佛降尊显劣,示显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应身佛而为其说法施行教化。因此这二教的佛,就我们本土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佛来说,论其本则是圆教的究竟即佛(即圆教的妙觉极果)。说其示现的迹(对此二教为教化二乘所特别示现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比丘形象的劣应身佛)则只能称为“果头佛”即与阿罗汉、僻支佛的证悟大致相等。又依别、圆二教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分身百界作佛”的说法,其分身于一百个世界而示现所成之佛,亦属藏、通二教中劣应身的“果头佛”。这些大菩萨的本,则并非如释迦佛那样是圆教的妙觉极果了。  

       别教:以其“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别前藏通二教、亦别于后之圆教,因此得名。此教不像前之藏、通二教三乘共行,而是独化菩萨。由于此教中的行人在修行上依“空、假、中”的次第三观,分别对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及不思议六度十度(于第六般若中,复开方便、愿、力、智四种权智。共成十度)等法门进行次第修学。在修行的次第上遵循于行步而进(即一个位次一个位次的逐个克证,不能跃进);断除见思、尘沙及十二品的无明(根本无明)烦恼后,所见(证)的中道谛理又是舍却两边(生死一边、涅槃一边)而认定的但中之理,因此与圆教相比则为三界外的一类钝根。其究竟即佛(别教的妙觉极果),所破的无明也仅仅只是与圆教十行位中的第二行位的菩萨相同。  

       圆教:以其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依“一心三观”,对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及称性六度十度等法门进行修学。从而圆伏五住烦恼、圆常正信(对常、乐、我、净之涅槃四德能够生起圆满正信)、圆断(断一烦恼,则与之相应的随烦恼也一并断除)、圆行(修行一法即行一切法,如行布施一法则十度尽皆具足)、圆位(在修证过程中能莅一位而知余相应之一切位的修证途径)、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圆建立众生(施四悉檀法能够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其所见(证)的“中道第一义谛”,是即二边的,不同于别教之舍二边。因此此教最终所证得的究竟妙觉极果,才是真正烦恼断尽、二死(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永离、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佛。

 

转自:  http://club./?uid-4925-action-viewspace-itemid-31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