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美随想——莫米河

 laohuaj215 2015-01-20

2014年7月4日

王进军

美国俄亥俄州的托莱多市地处北美五大湖中的伊利湖西南角,一条名为莫米河的河流,弯弯曲曲,几经盘桓,流经托莱多,注入到伊利湖的莫米湾。

如果仅从水利角度着眼,莫米河实在不值一提,它的起点是伊利湖西南部印第安纳州的韦恩堡,全长仅210公里,流量不大,流域不广,河道狭窄,只有在入湖口附近的托莱多河段上,河面较宽可以用于短距离的通航,而其它河段,除了尚能排洪排污,难有大用。因此,与北美大陆的那些大江大河相比,它只能算一条小河沟。

然而,从人文历史角度着眼,这条小河沟算得上一条名河,因为它承载了一段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翻阅美国历史可知,在美国建国初期,新生的美国通过赢得了两场战争,从而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两场战争一场叫做“印第安战争”,那是美国政府与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场叫做“第二次独立战争”,那是发生在1812年至1815年间美国与前宗主国英国所进行的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都有一个带有转折点性质的战役,前者称为“伐木之战”,后者称为“俄亥俄战役”,巧合的是这两场战役都发生在托莱多的莫米河边,由此,这条小河沟便载入了美国历史。

其实历史的荣耀之所以眷顾这条小河沟,只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恰巧位于当年美国地缘政治节点处的缘故。那时,刚获得独立而与英国交恶的美国,还是一个卷缩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麓的北半部,蜗居于原英国殖民地13州辖区范围内,经济上难以自给,被四面敌人所包围的小可怜。它的北面是控制着五大湖水路的英国保皇党重地加拿大,阻止美国沿五大湖水路向北美大陆纵深发展;它的东面是广阔的大西洋,强大的英国海军封锁了它与欧洲的商业往来;南面是宿敌西班牙的殖民地,堵死了南下通路;而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则是印第安人的天下。由于历史上复杂的原因,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是支持英国而反对美国的,致使独立战争(1776年至1783年)中的许多战事,不是英美军对打,而是美军与印第安部落对打。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印第安人退到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北美大平原上,在那里,印第安人组成了部落联盟,并在英国的支持援助下,以俄亥俄州为前进基地频频袭击美国,使得俄亥俄州成了当时危及美国安全的大患。显然,维护独立,突破围困,抗击英国,打击印第安部落联盟,这些纠缠在一起问题,是当时新生的美国必须破解的难题。显然,破解困局的关键,击溃印第安部落联盟,拿下俄亥俄州。因为,第一,这可以解除美国安全的心头之患。第二,俄亥俄州是北美大平原的门户,北美大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发展。获取北美大平原,就能使东北部13州获得自给自足的经济支撑,并为美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俄亥俄州北靠五大湖的伊利湖,南接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既可由五大湖水路贯通北美大陆的东西,又可由密西西比河水路贯通北美大陆的南北。控制俄亥俄就相当于控制了北美大陆脉络的关键穴位。可见,向西突破获取俄亥俄,将是美国由小可怜转变为巨无霸的关键步骤。而莫米河是一条联结伊利湖与俄亥俄州腹地的河流,于是,围绕这条小河流的争夺,也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伐木之战”发生在1794年8月20日。它是美国在印第安战争中遭受了“洛根偷袭”、“巨麓侵袭”、“圣克莱尔惨案”等一连串的失败后所赢得的一场转折性胜利。美国在印第安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使得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如坐针毡,为扭转战局,他调来了在独立战争中具有“凶猛的安东尼”之称的韦恩将军负责指挥出击俄亥俄的战役。韦恩率领三个团的美军从辛辛那提跨过俄亥俄河,伐木开道向北推进。而英国和印第安部落联盟的军队则沿着莫米河布防,他们也伐木构筑防御工事,阻止美军的推进。设在俄亥俄州的英军基地负责向印第安部落联盟提供粮食、弹药和后勤支援。由于对阵双方都伐木而做,故此役称谓“伐木之战”。然而,或许是韦恩骁勇善战的威名起到了威慑的作用,敌对的双方刚一接触,英军便率先怯战脱逃了,使得印第安人在缺乏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很快,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冲击,印第安人的防线崩溃了。“伐木之战”的胜利最终导致印第安人退出了从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阔领域,由此,美国在俄亥俄站稳了脚跟,开启了大国之路。

“伐木之战”使美国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美国与英国的较量却远未结束,美国还必须克服其他的障碍——加拿大仍然死卡着五大湖通路的下半段;英国仍然以加拿大为基地,支援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与美国政府作战;英国海军仍然封堵着美国的海上通商,到1810年,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国通商舰船。这使美国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确保海上通商并且继续向西挺进扩张领土。1812年6月18日,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美军越过美加边境线开始进攻加拿大。然而,或许是侵略战争缺乏正义性质的原因,看似“软柿子”的加拿大实则是难啃的“硬骨头”。美国的进攻遭遇到了英国守军和加拿大民兵的顽强抵抗。不久,战争的态势发生了逆转,进攻受阻的美军开始撤退,英军全线反攻,在西线,英军一举攻克底特律,援军被击溃,守城美军投降,美军最终丢弃了整个密西根州的控制权。英军乘胜追击,出兵伊利湖,取道莫米河,直扑俄亥俄。英军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控制俄亥俄,击碎美国的大国之梦。由此,“俄亥俄战役”上演了。

1813年5月,高歌猛进的英军沿莫米河向俄亥俄腹地深入时,遭到了美军设在莫米河边的梅格斯要塞的顽强阻击。英军发起对梅格斯要塞的围攻,却久攻不下。一直拖到了1813年的7月,梅格斯要塞仍旧岿然不动,英军如鲠在喉却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进攻,俄亥俄战役结束。

梅格斯要塞挡住了英军,也就保住了俄亥俄,保住了美国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并使美国海军能够在伊利湖立足。俄亥俄战役的价值随后体现了出来,战役后不久,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舰队在伊利湖击败了英国舰队,由此完全掌握了伊利湖的控制权,掐断了英军的运输补给线,英军只得放弃底特律,撤回加拿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美国倾斜,美军再次攻入加拿大并一举拿下了当时加拿大的首都多伦多。然而,得意忘形的美军竟然一把大火烧掉了加拿大的国会大厦,其野蛮行径不仅使英国受辱,也为日后美国自己蒙羞埋下了后患。

1814年,英法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英国得以腾出手调集大批海陆军增援加拿大,形势再次发生了有利于英军的逆转。美军不敌英军的优势兵力开始退却,英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直取美国首都华盛顿。1814年8月24日,英军占领了华盛顿,时任美国总统麦迪逊带领国家机关仓皇出逃弗吉尼亚山区避难。为了报复美军火烧加拿大国会大厦的行为,英军也一把大火焚烧了美国的白宫、国会大厦和一些政府机关的办公场所。此番情景,恰似多年后英法联军在北京驱赶满清皇帝、火烧圆明园一幕的预演。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所蒙受的绝无仅有的奇耻大辱,以致历届美国政府对于这番经历都讳莫如深羞于启齿。

然而,已经拥有五大湖区域和北美大平原的美国已经不再脆弱,美军随后的抵抗和有效反击使英军的攻势受挫,佩里率领的美国舰队再次击败了英国舰队,战局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最终英美两国开始谈判,双方于1814年12月24日在比利时的根特签订了《根特和约》,终至了战争行动。按照和约的规定,美国尊重加拿大的领土主权,停止对印第安人的军事行动,英国停止援助印第安人,停止海上封锁。

这场战争于美国而言,获得了海上通商的自由但却破灭了吞并加拿大的野心,并且遭受了火烧白宫的羞辱,可谓有得有失,算不得取胜。再则,入侵加拿大出师无名难言正义,所以,后来的美国政府基本不愿谈这场战争。然而,莫米河边梅格斯要塞的战斗和伊利湖上佩里舰队的胜利,却能以保家卫国的性质来彪炳史册。因此,美国政府在要塞的旧址处开辟了一个纪念馆,以铭记那些为保卫美国而牺牲的战士,并以佩里的名字命名要塞所处的小镇,在莫米河边为佩里竖立了全身塑像和纪念碑,以纪念这位战绩卓著的英雄。

    从那时以后,战争的硝烟散尽,莫米河归于寂静,它随之也失去了大国角力时人为赋予的重要性,回归了原本的普通和渺小,不再为人所关注。然而十多年前,它却又名噪一时,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伊利湖最大的污染源。于是,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到俄亥俄州到托莱多市和沿河各个城镇,都积极行动起来,从排污处理入手综合治理莫米河。经过几年的治理,c成效显著,今天的莫米河又有了水清草绿、河鸥嬉戏的景色。

正因为这条普通的小河有这些故事,所以我很喜欢观赏这条小河,曾经观赏过它的多个河段,前几天去参观坐落在莫米河边的托莱多市科技馆,又顺便观赏了一次莫米河。

站在科技馆二楼阳台,环目四顾,绮丽美景俯拾皆是:蓝天白云衬托下的莫米河倒影浮动,清澈的河水微波荡漾。河面上一只白灰色相间、羽翅镶嵌黑边的河鸥,飞落到岸边黑色的缆桩上嬉玩,似乎刻意要为这美景增添更多的诗意和遐想。一楼的阳台上有几个小家庭分别围坐在桌椅旁,在舒缓的音乐中,喝着饮料,欣赏着莫米河的风光,仿佛也要为这河滨加诸一绺现代生活的底色。远眺莫米河对岸,可见几座的欧式建筑的房顶,隐映在长长的绿荫之后,一座教堂清瘦的尖塔,超然地耸立于绿荫之上,还有一座印第安人房屋样式的凉亭,它那树皮材质的圆锥形外观,展示着原生态的拙朴……,欧洲文化的高贵典雅,基督教精神的圣洁肃穆,印第安历史的蹉跎凝重,都融入了美景之中。也许蓝天、白云、大河、原野、欧风、土著、宗教、世俗这些自然和人文元素能够诠释美国中部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从而使得眼前的美景韵味厚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