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建房民俗拾零

 侗乡人1961 2015-01-20
敦煌建房民俗拾零
               
               
                  日期:2014-08-07 17:43  作者:张友仁;李洁;高慧蓉  来源:中国甘肃网 
点击:94

               
               

                 




  过去,敦煌民间流行着一套很有讲究的建房民俗,从选择地基、布局设施、规格式样到室内陈设,都有一定的陈规。长期沿袭承传,互仿互用。


  建房地基:选择地势高而明显的地方,是为能采得充足的光线,故有“高屋低坟”与“明庄子、暗坟垣”之说。


  坐落方向:为了向阳,喜取东南方向,俗有“东来紫气”、“南接祥瑞”之词。但都不取正方向,在罗盘上要偏出一个方位,所谓“庙正住房斜”,还要注意门前有出路,屋后有靠守。


  打庄子:农民使用农具、耕畜、车辆等生产资料,庄院需要宽敞。这种宽敞大院,俗称“庄子”。建造时先打一个圈墙叫“打庄子”,是用竖立的架杆夹上墙板,放上湿土,一层一层筑成。这种墙叫“打墙”,用土坯砌成的叫“扎墙”,庄子的大小有24丈至64丈不等,是指庄墙的周长。过去,民间不用平方计算房基。过路行人碰到谁家打庄墙,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添几铁锹土。这是一种体现互助的好风尚,所以民间有“一家修房,千家帮忙”的谚语。


  庄子由车门、车院、里院(家院)与夹道四部分组成。


  车门:庄子墙正中或边角处修建大门,以便行驶车辆,所以叫“车门”。门前都要挖一个蓄水池,俗称“涝坝”,储备牲畜饮水。


  车院:车门内左右各修一处简陋的“门房子”,供长工住宿或搁置日常急用的零星农具,并起看守门户的作用。靠前墙搭一排“凉棚”,供停放车辆之用,还可用于暑夏把耕畜拴在棚下歇凉。两侧修造牲畜圈、饲料房、碾坊以及柴草场子、人厕等。并选适当地点打井汲水。这里统称车院。


  里院:在庄子的后半部,才修庄主住宿的家院,俗称“里院”。里院除住房外,留有“夹道”,夹道内修伙房、仓房、库房等。里院与车院之间,修一道街门相隔。


  堡子与屯庄:堡子是一种大庄院,墙高而厚,墙头上不但可以行人,还扎稍墙,留垛口,像城墙一样。四角筑有墩台,修起岗楼。较小而无垛口、墩台、哨楼的叫“屯庄”。敦煌农村的肃州堡、秦州堡、灵台堡、习家堡、张家堡、朱家堡及吴家屯庄、张家屯庄等都很出名。(王韩继先生有专文记述)


  四合院:过去人家的家院(里院)多为四合院(没倒座的三合院很少),四合院由街门、上房、倒座、书房、耳房几部分组成。


  街门:街门有正门与跨角(或挂角门)之分。街门必须修门楼。门楼有三彩或五彩起脊韵(彩是连接柱子横木上镶的木刻彩花)。修五彩街门的人家,必须有一定的功名(官职或学位),否则乡绅会提出异议或阻止,甚至责令拆毁。城市街道住房的街门,避免与邻舍的街门、墙角、码头、烟囱对直。并有“门前不栽柳,屋后不种槐”之说。大概是因为柳枝轻狂,“槐”字谐音“坏”、字形又有“鬼”的缘故吧。


  正街门:修在房院前墙的正中,与上房门相对,街门两旁的房屋叫左右倒座。


  正街门之内,在左右倒座的前檐下,要修一道屏风,俗称“平府门”。门扇上画福禄寿神,或山水画不一。平常紧闭,人从两侧行走,年节喜庆、婚丧大典或迎接贵宾时才敞开。平府门的作用是为了掩护上房,不让与街门直通。没有屏风的人家,街门与上房门的中线必须错过一指,不能对准。


  挂(跨)角街门:修在房院前墙的边角处。房院宽敞的人家,挂角门道较大而深,可修“外客房”,接待一般来客;或“柜房子”,以备经营交往之需。迎街门的墙上修个小照壁,俗称“插屏”。屏上写个大福字,上角画只蝙蝠或画个扶鹿的寿星老儿,象征福、禄、寿全,家业兴旺的祝愿。挂角门道拐向院子处,还修道小门叫“二门子”。


  上房:又称“堂屋”是家院的主房。供神祗、祖先及聚会族人与接待主要客人之用,有三间、五间或明三暗五等不同,要求要比其他房屋的地基及建房都要高些,突出主位。


  倒座:是街门旁倒对上房而修的房屋,也含有倒座街门的意思而命名。它根据街门的位置而不同。正街门的两侧,各修一处两间的倒座,而挂角街门的旁边,就只能修一处三间大倒座,与上房相对,也叫“对头上房”。倒座一般都做客房。


  书房:是上房与倒座之间的左、右两排房屋。院落大的,左、右各修两处(一处三间,一处两间),院落小的,左、右各修一处三间房。除书香人家名副其实的用一处做书房外,一般人家都做住人的宿舍或搁东西的库房。


  耳房:修在上房两侧的小房叫上耳房:修在挂角街门大倒座另一边,与挂角街门道相对称的叫下耳房。耳房较小,可备过冬;僻背安静,可供休养。城市人家的上耳房可做火房与库房,下耳房因前墙通街道,有出路,大都做人厕,利于清除粪便。


  入深和间架:房子的大小以入深和间架而论。“入深”是相对房子的深浅、屋梁的长短而言。“间架”是论每间房子的大小,依檩子的尺寸衡量。一般来说,中檩稍大,两头稍小,取主中之意。耳房根据房基地的大小而定,但必须浅于上房,不得显眼。上房、倒座、书房、耳房的高低都依上房为准,依次而低下,以分主次。


  立木:老式房屋的修建,先把梁、柱、檩按大小高低的规格做好。在确定好的房基地上,先按尺寸埋好柱顶石,把梁用柱子顶在柱顶石上支起,架上梁、檩,竖立起整个屋架,然后再砌砖扎墙。这种做法叫“先立木,后扎墙”。立木时,梁、檩上挂红彩,立柱上贴对联。有的还在上房梁中间挂一块画有太极图的红布,包上书籍银器,祈求宅寓安详,儿孙知书达礼,发家致富。亲友邻居及时前来鸣炮祝贺。


  四梁八柱:三间上房需用四根大梁,每根梁的两端都顶柱子(梁头下面凿母铆,柱头上端开公铆),四根梁共用八根柱子,所以叫“四梁八柱”。房屋修成后,前墙的梁头要露出墙外,梁下的柱子也要显出半面,所以称“明柱”。梁的走向是大头在前墙,小头在后墙。因为树梢为上,房子的后墙也为上,这样才能上下相符。起脊房还要在大梁的中端另支起一截短梁,叫“二梁子”。


  檩、嵌:檩子是承担椽子的。为了加强承受力,需要两根。上面粗的是檩,下面细的是嵌。嵌起协助檩子的作用。檩、嵌的走向是小头在左、大头在右(树梢为上,树根为下,方位是左为上、右为下)。讲究的房子不用通檩,按间截开,担在梁上。


  槽檩:中檩稍长而边檩梢短,取主中之意。中槽檩按左上右下走向,边槽檩的走向一律是大头向中、小头向外。两槽檩之间用“羊蹄铆”(里口大外口小)相接,而中檩两端全开母铆,边檩全截公铆,表示以中为主。各槽檩、嵌都推得一样,外形上已无粗细之分、根梢之别,但安装时必须事先打上记号,以免本末倒置。


  起脊:房脊有“山脊”与“滚脊”之别。“山脊”又叫“五檩起脊”,要用五道檩,挂四截椽(也叫四槽椽)。最前一槽椽是弯形,修起的房脊陡起如山。“滚脊”房用四道檩三槽椽,中间一槽是弯形,修成的房顶呈滚圆形而突起,目的都是易于流失雨水。还有一种“撒房”后墙高而前檐低,容易撒落雨水而得名,又叫“一出水”。一般人家的书房、耳房多采用这种形式。


  椽子的连接:起脊房的椽子截成三段或四段,挂椽时,把中间一段固定,其余各段相接处打眼,用红柳条穿连。这样不仅接成一根,而且左右连成一气,牢固可靠。更讲究的办法是在檩上加一条打有羊蹄铆的枕木,各段椽头开公铆,套在一起。


  拔廊:在房屋的前墙前面修一排较深的廊檐叫“拔廊”。廊檐的深浅,要求在廊下的砖台上能摆桌酒席,一般在八尺以上。廊前有四根明柱(外侧的两根只露出一半),每根柱下都有柱顶石。边柱前砌砖码头叫“提码头”,提码头用的砖都由工人磨平。码头上端砌有砖刻花卉或人物,精湛美观。书房前墙不得擅盖上房的码头,叫“亮码头”(院落必须宽大)。前廊连柱子的平木上,镶有三层或五层的木刻彩花。有钱人家还在廊前修造“卷棚”,掩护前廊,有的整个院落搭“天棚”(卷棚与前廊、天棚与卷棚及书房、房檐之间,都流有通风的空隙)。平常人家拔不起廊,只在房楣椽头上另安一截向上的飞头,铺上房檐板,走两层条砖,镶上雨槽。修成后,前檐上翘如飞,故称“飞檐”。书房多采用飞檐。


  顶嵌门窗:门窗框两个边的上端开有公铆,嵌在下面的母铆之内,使门窗固定在房架之上,不致走窍或移动。门头顶离嵌处有很大的空隙,安装木板叫“装厢板”,板上可放置山水画或古玩等。


  压凿门与格子门:一般房屋都安双扇门,门扇的转边上、下端有枢,门框的上、下坎有凿,凿枢相合,即可开关。上凿上面放一块压木,压在门扇的上枢,使之不能上下移动,因而门扇卸不下来,叫“压凿门”,适用于街门及柜房门,比较保险安全。上房有安四扇格子门的,这种门扇的下半部装木板,上半部安花窗。中间两扇对开,两边两扇向中间开。门开时中间空隙大,两边空隙小。每逢年节,可把门扇全卸下来,出入宽敞方便。


  虎张口窗:窗子多为大扇、方窗。窗框边的上端开母铆,窗扇上边留枢,窗枢装在母铆内即可开合。开窗时用窗杆撑起或在房檐下吊一窗钩挂起。窗口大,光线足,室内亮豁。窗扇放下时,下边也有铆和枢,塞进去,即关闭。因窗扇过大,可在扇边中腰打眼安个活栓,在窗框两边中腰打个洞,关窗后把栓匣住,即无闪失。窗扇也有分两截的,下半部安死在窗框上,只开上半部,叫“虎张口”。窗格子花样很多,有的制作得很精致。当时很少有玻璃,窗格全用白纸糊。过年时,用梅红纸剪贴各种窗花,非常美观,是精湛的民间工艺。


  壁刹:过去民间的住房,很少修套间的,但有钱人家大多用木料打成格子,把客厅隔开,叫“壁刹”。壁刹的下半部装木板,上半部安窗格,糊窗纱或挂窗帘。壁刹内作为卧室。


  满间炕:塞外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在室内盘炕,冬天睡炕可煨火取暖,夏天睡炕又比床凉爽。房子的中间为正,左为上(按房屋本身),右为下,不论上房、倒座、书房,炕必盘在下间,即右一间。敦煌人喜欢“满间炕”,即从右间的前墙窗下抵后墙盘通,所以又叫“通炕”。在室外窗口下留两个炕洞门,以便冬天煨粪烧炕。为了通炕全热,又在室内接近后墙处也留一个炕洞门,叫“里洞子”。遇到年节时,亲友来多了,可睡十个、八个人。


  室内陈设:室内陈设因房屋的用途而异。上房是堂屋,以供神祗祖先为主。正面摆一张带屉柜的大供桌,两边放两把太师椅,即占满一间房。供桌正中靠上墙处放一座神龛,俗称“神楼子”,有的很大,约半间房,楼顶接住屋梁。雕刻绘画,玲珑壮丽,俨若一座小庙堂。龛内供奉财神,桌前摆香炉、供器之类。桌柜内平时放置供器及酒席家具,抽屉内装香表、蜡烛等供品。左边墙供奉先祖,靠墙放张琴桌,供宗族家谱楼及祖先神主。前面支张八仙桌(方桌),摆香炉供器用。方桌前都挂桌裙。左间房的后墙支张带屉条桌,信佛的供菩萨;信道的供老君:讲义气的供关羽:爱祖国的供岳飞等神祗。右一间盘满间炕,门边靠炕沿处支一张小柜桌,装一些重要文契之类。炕上靠后墙处摆张带柜的长炕桌,叫“炕床子”。


  倒座一般做客房,正中摆一张琴桌,前面支张方桌,两边摆靠椅。上墙挂名家书画的中堂对联,琴桌上摆座镜、花瓶、熏炉等古董。方桌上放置茶具及水烟瓶等物。门后炕沿根支张高茶几或半圆桌,放灯具等日用品。炕对面的一间摆书桌、书架、带屉条桌、衣箱、立柜等家具。窗下摆茶几、躺椅等接待客人的设置。炕墙头和山墙上挂屏、挂镜、悬横幅、条幅字画等,清淡素雅,爽适宜人。


  书房实则是卧室,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素养,以及家庭主妇的需要,各有不同的布置。


  以上所讲的风俗,盛行于清末及民国时期。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昌盛,人民的意识观念日益更新,房舍的修建与室内的陈设就日新月异,今非昔比。但部分较有意义,适应时代的做法,仍在民间流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