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茶入境

 上古真人 2015-01-20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古代有茶经,近代有茶文化,茶的种类罗罗总总,数不胜数,但又会因人而异,而有所选择。

饮茶的,多愿意观赏冲茶的过程。一只透明纯净的玻璃杯,轻放几撮茶叶,悠然看着大茶壶中倾下的一线沸水,慢慢令雀舌般的叶子徐徐舒展,于是观茶人的心情也就显得格外飘逸脱俗了,置身喧嚣茶馆,却仿佛大隐于万丈红尘之外;这时再宽宽松松地喝着香茗,自然不难从茶汁里咂出一丝平淡闲适与宁静祥和的乐趣来。

待茶泡三开,水过三巡,茶的色香味便淡了,但饮茶的兴致却丝毫未减;此时浅啜慢饮茶的淡淡香气,仿佛慢慢品味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老话,看似无味无心,嘴里却依旧余香满口。

品茶的同时如果恰逢窗外有雨,是那种密密斜斜的,悄无声息的春雨,大地笼罩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桌上放置着茗茶一杯,色泽清亮,叶片在水中轻轻翻飞,合着冒出的热气,隔住了窗外的绵绵春雨,似乎也隔开了那一个还有凉意的世界。

这样的雨天,这样的环境,茶客的心情应该是闲适的,甚至可以说是愉悦的。想着一些轻松的问题,说一些闲淡的话语,闲谈碎语中也许有了一些感悟,但想感悟一定也是轻松得来,无须冥思苦想,只犹如走路一般,一抬头一回首之间,它就萦绕到了我们心头。

在这茶香缭绕的氛围里,细细地思索文人墨客的观点,想起“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说法,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然何以茶道在中国渊远流长?

对于茶道,记得周作人老先生说得十分的随意:“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周先生说的茶道,似乎是说喝茶要进入一种氛围,一种心境,是一个慢慢品味茶中滋味的过程。

茶对于人的功用,实际意义其实是解渴提神,但自古代开始,茶就被文人赋予了“茶禅”的说法,有许多有道之士开始孜孜不倦的研究茶道,茶的实际功效反而被忽略了。

“禅”是讲悟的,悟是什么?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体验,体验自然又要因人而异,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禅道与茶道的结合让茶客们悟曰:“茶具人生三味:一杯清新甘味,二杯人生苦味,三杯老年涩味。”

感觉这样将茶和人生相比,实在是贴切不过,人生或浓烈或清淡,每个人都要亲自承受,成败得失皆是自己体验,酸甜苦辣都要亲自品尝,这岂不如同品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我们如同品茶一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欣然面对。

茶道是讲究“清、敬、和、寂”。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珠报大师每天都很早地到河里打水泡茶,一天去得稍晚,路上碰一熟人打招呼,大师笑着答应后待熟人走远就将桶里之水倒掉,重新返回井台提水。

在故事的最后是这样解释的:一早去提水,体现了茶道的“清”,将有杂念的水倒掉体现茶道的“敬”,途中与人自然交谈,体现了茶道的“和”,自始至终气定神闲则体现了茶道的“寂”。

茶道其实讲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体悟,喝茶时的安静,对茶本身的思考,为的是让人心静、明理,保持一颗平常心,任何人工的矫揉造作在这里都是多余的了,水到渠成,自自然然才是最佳状态。

茶道大师韶欧也说:“当你放下茶具时要有和爱人分离时心情那般依依不舍。”

如果将爱普及到像茶一样微小的事物,对卑微的东西也像对待自己爱人那般细心呵护,就算没有很好的茶叶、茶具和茶水,也能喝出茶之真味,悟出茶之道来。

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唯一解脱的方法,是自我觉醒。茶与人生如此相似,功名利禄来来往往,兴衰荣辱沉沉浮浮,因而得意时何必张狂,失意时何苦悲伤?

我们只须注意一点一滴的细节,培养一寸一度的耐心,忙里偷闲地享受一杯清茶,也就是茶道的最高境界了。

白鸽,与茶香共翔,轻云,与茶色相映,白石清泉,如心香一瓣,与茶味共鸣。

俗话说: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

念天地悠悠,观古今来者,一壶清茶煮历史,一席静淡出宇宙。其实最余味深长的,还得算为“清心”而饮的茶。

闲来无事,独自于闹市茶馆寻一清静座位,倚窗而望,看日月星辰的变化,看世人俗子的匆忙,只要心中有一个“茶”字,便形散而意不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