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侈品的金缕衣

 RK588 2015-01-20
2014-08-05 睿舍东方美学
睿舍东方美学

漆器是我国古老的精密手工业,各朝各代都发展初不同的技法及特色,可惜因漆的性质及髹漆的费工耗时,自从汉代以后,陶瓷器产业蓬勃发展,促使漆器从实用性转到艺术性较高的艺术品。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等物品,就叫做漆器。漆器从诞生那天起就担负着两个重任:即防腐和装饰。那么防腐的任务很容易完成,而装饰的任务却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现在提起漆器我们往往只会想到它的装饰作用。

中国的漆工艺非常复杂,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素漆器,只有一个颜色;第二类是描绘漆器,带有画意;第三类是雕刻漆器,动刀装饰;第四类是镶嵌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和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在艺术、技术以及生产上,皆远超过前期。唐朝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饰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当时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生产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制作的器皿,样式多且富变化,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静谧为主。
明代时期的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
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
  髹饰工艺在这时有很大的革新,结合多种传统技法,两种以上的技法作结合,不同的文饰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换,开创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福州的脱胎漆器,厦门的髹金漆丝漆器,广东晕金漆器,扬州
螺钿漆器,稷山螺钿漆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成都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红漆器,台湾南投县黑髹漆器等。

日本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绳文时代,至今在日本发现最早的漆器是6000年前的朱漆栉。以江户时代的出品最为精美。

用漆涂饰器物的工艺。中国古代所用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时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类干性植物油。作漆器时,以木、竹蔑、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中国制造漆器的历史悠久。《韩非子·十过》载,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战国的涂漆车辆、几案、盘、奁等器物。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盘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东汉圆形漆器盖,较上述漆盘精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调 漆

古人用阳光曝晒或炭火加热的办法去除其中绝大部分水分,这样得到的漆称为熟漆,通常也叫大漆。刚去除水分的熟漆呈褐红色半透明状,加入颜料后就能够调制出各种色漆。

为了使颜料溶解得更均匀,提高附着力,色漆使用前,还需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因此,通常将调制好的色漆称为油漆。最早使用的植物油是从紫苏草籽中提取的荏(rěn)油,大约北宋时期,开始使用桐油。

§调 胎

胎体可由简单的天然材料加工制成,如木胎、竹胎、皮胎等,也有通过复杂工序加工制作的胎体,如陶胎、铜胎、夹纻胎等。木头是制作漆器胎体最常用的材料。

但是木胎材料干燥时容易发生变形开裂,不利于制作需要经常移动的大型漆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发明了夹纻胎漆器。与木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两种漆器胎体。

夹纻,首先工匠用泥巴塑造一个具体形状的泥胎,然后在泥胎的外表面刷上一层漆,再贴上一层由纻麻织成的布,然后再刷上一层漆,再贴上一层布,如此反复。等到漆干以后,再将内部泥胎用水溶化脱出去。利用漆的粘性和布的张力就得到了一个既牢固又轻便的漆器了。最后再进行彩绘和涂金等艺术工艺的加工,这就是漆器中独特的夹纻工艺。

根据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漆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这证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制造漆器了。

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 十过篇》

战国是我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作为新兴的手工艺制品,漆器凭借轻便,耐腐蚀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最后漆器逐步取代青铜器成为日产生活器具的主流。

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稳健端庄之美。至于战国时期为什么会由黑红两色所主宰,是因为漆本身为深棕色,涂抹数道就会变成黑色,而加入朱砂就会变成红色。因此,这样的素漆器在古代生活中,尤其是战国时期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楚国漆器里的曾侯乙墓中的漆器就只有黑红两色。从战国到汉代,我们的漆器一直都没有走出这个框架。

至秦朝时,漆器的制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与春秋战国相比,秦汉漆器制作更为规整、精美,器形、品种丰富,产量增大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秦汉漆器的纹饰红黑辉映、飞扬流动,在给人们以强烈视觉冲击和无限遐想的同时,更让人惊叹的是当时的工匠经由如此如此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娴熟的绘画技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历史进程中分裂时间最长、政治经济状况最混乱的时期。虽然如此,漆工艺仍然携汉代之遗风,不断发展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承袭了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漆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工艺装饰手法也更加细致深化。这一时期,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增加,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狩猎以及人物叙事等叙事性内容,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器上。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漆器工艺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在唐代漆器中最有名的要算是夹纻佛和古琴了。夹纻佛像不但形象逼真,可以长久保存,质地很轻,搬运起来也很方便。所以在佛教文化昌盛的唐代,制作出不少大型的夹纻佛,根据一些古书的记载,在盛唐时期就曾经制造出一个小指就能容数十人的超大型夹纻佛。

除了夹纻佛之外,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唐代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古琴了。唐制七弦琴有一定数量传世,标准的漆色为紫褐色,即所谓“栗壳色”。木胎上有较厚的漆灰,并调入鹿角沙屑,闪铄可见。由于胎骨及漆层不断涨缩,年久琴身出现裂痕,这就是所谓的“断纹”。有断纹的古琴,声音更加松透优美。这一时期,古老的漆器镶嵌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逐渐成为漆器的主要装饰手段之一。漆器中最常见的镶嵌物称为螺钿,这样的漆器也称螺钿漆器。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唐代,这项工艺才真正成熟并开始广泛应用。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金银平脱工艺。所谓金银平脱,就是将金片或银片镂裁成各种纹样,用生漆将这些金银片粘贴于胎体表面。然后上漆若干层,使漆层与金银片平齐。最后,将金银片表面的漆层磨除,使其显露出来。

在宋代漆器专门被贵族所偏爱。在大部分人使用瓷器的时候,贵族却更愿意使用漆器。并把漆器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宋代漆器工艺发展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雕漆的兴起。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遗憾的是至今并未见到唐代的雕漆实物。宋代雕漆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雕漆作品。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宋代雕漆只有剔黑、剔犀两个品种。

剔黑,即用黑漆堆积,先刷一道黑漆之后,等半干状态之后再刷一道黑漆,一般要刷上几十到,形成一层厚厚的漆膜之后,工匠趁着漆没干透的时候在其表面剔刻花纹的做法,又称雕黑漆。分为纯黑剔黑、朱地剔黑、朱锦地剔黑、黄地剔黑、黄锦地剔黑、绿地剔黑、绿锦地剔黑等多种。剔犀,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元代达到中国漆器发展史中的较高的高度,为明清漆器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漆器工艺过程繁复,留有一批技艺精湛、装饰华美的漆艺精品。雕漆、戗金和螺钿等是当时著名品种。元代的漆器有较大发展,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等。漆工名匠辈出。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有“堆朱杨张”之称,戗金当属彭君宝。

明代是漆器生产有更大发展、漆器技术达到高峰的时期。在南京东郊专门设有漆园,足可见朝廷对漆器重视的程度。正是由于朝廷的重视,使得工匠们在明代创作出很多精美的漆器。其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雕漆作品。而传世的明代雕漆作品中,尤以永乐时期的剔红漆器最为有名。

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雕漆风格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的风格,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细微之处处理得精细而又恰到好处,如雕刻刀法娴熟流畅,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明代的剔红都非常的圆润,注意磨工,就是在工匠在把纹样剔好、彻底干透以后,再进行打磨。打磨是非常费工的,而且是非常难的一门技术。当时有一种草叫锉草,现在也有,有点像细芦苇,一沾水马上就会变得很扎,刺手,工匠用这种锉草去剁。打磨的方向,今天和古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是横向的来回磨擦,古代是纵向的剁它。锉草磨东西,可以磨到根部,这是砂纸达不到的。磨过的漆器是有折光的,看起来非常温润。

《髹饰录》是明代漆工黄成所著,全面总结了自尧舜以来至明代漆器髹法的各种技术,并融合了作者本人的实践经验。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很可惜在国内早已失传,三四百年来只有一部抄本保存在日本。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明代灭亡以后,清代的漆器在延续着明朝漆器繁荣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那么清朝的漆器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清代漆器的发展得到了皇帝的推崇,明显的出现了奢华的意图和追求。在清宫内,漆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帝王权力象征的宝座和屏风等大件摆设,小到日常用品等应有尽有。总之,在清代,漆器已经渗透到宫廷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各地官员也将漆器作为重要贡品进贡朝廷。

在清代的雍正皇帝喜欢一种叫做识文描金的漆器,多次下旨令工匠制作。实际上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的发扬光大,日本有一种漆器叫莳绘,就是识文描金,又反过来在清代传入中国,人们都以为这个工艺是日本的,所以在《清宫档案》里都叫洋漆。款彩是中国传统漆工艺的一种,多用于制造大型家具如屏风、箱匣等。制造方法是以砖灰、混和猪血等涂于木板上成漆胎,再于表面糙黑漆。继而在黑漆地上刻花纹,保留花纹轮廓线,但剔去轮廓內的漆地,最后填上漆色或油色;故此款彩又称“刻灰”或“大雕填”,在国外又称“克罗曼多”。

技法种类

点螺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1966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软螺钿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但不能刻透金银片。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太真外传》、《唐语林》等,都有关于唐玄宗、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各种平脱漆器名目的记载。

堆漆: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纹的一种髹饰技法。现作堆漆可有胶制材料,可贴金和涂彩,含义较为广泛。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我国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斑漆: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此法因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髹饰录 坤集 复饰》:细斑地诸饰杨明注:所列诸饰,皆宜细斑也,而其斑黑、绿、红、黄、紫、褐,而质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错杂者,又有质斑同色,以浅深分者。这似与斑漆相仿。另外,用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斑纹,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这种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称之为"填漆"

平漆:以漆漆物,并没有其他手续,称为平漆,最先漆物,只这一种方法,平易简洁,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爱。

戗金: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称为戗金。撒银屑的,称为戗银。据说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是器物上饰金的方法。据《丹铅总录》载,唐《六典》十四种金,有创金一法,吴伟业有《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明时创金极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红:漆器的面堆成种种花纹,覆以朱漆,称为堆红。《格古要论》谓,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