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相对论”4

 钟家台 2015-01-20

“经方相对论”4

记者:谢谢老师。在我们论坛上,老师发表了一个帖子,题为“高建忠PK赵杰,谁更帅?”老师把赵杰老师和高建忠老师的方子作了对比。赵杰老师的方子药味、药量都比高老师多,可以说二位老师风格迥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二位老师治疗的效果,那您怎么看?

高: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方用量风格。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说的高雅一点,就是一种风格。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临床医生都应该追求完美,但每个医生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医家中,有很多名医擅用大方大剂,也有很多医生擅用小方小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一句话对我的临床用药影响很大,那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的:“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当临床上遇到内伤病人时,我宁可从相的角度去考虑,而不从将的角度去考虑。宁可病人两三周见不到明显效果,我也问心无愧。如果病人相信我,就会在我这里坚持治疗,哪怕三个月、五个月。如果病人不相信我,那他大可以去找别的大夫去看。对于部分慢性病,我不追求马上见效,我会从整体考虑,或从病的角度,或从病人体质的角度。总归来说,我会按我的思路来治,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典型的过敏性病变,若果要追求马上见效,吃一些抗过敏药,几乎百分之百有效。但大家都知道,抗过敏药不可能解决病人的问题甚至 对于病人的病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如果我们开中药时也是追求那种抗过敏效果的话,那我们还不如开一些西药让病人见效快点呢。我们吃中药,就是要一定程度上解决病人的体质问题。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的方子相对来说还是偏向于剂量小点的。当然偏性不大的方子病人吃下会感觉比较舒服,而偏性大的方子病人吃下去有可能会感觉到不适。我的病人群远期疗效比较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不发愁我这里没病人,我也不在乎别人对于我治病方法的看法。

:我想问教授两个问题。在临床上你比较重视区分外感和内伤,在治疗外感病时有大剂量也有小剂量,在内伤病时也有大剂量和小剂量。这种大剂量、小剂量的分别和外感内伤的分别有什么关系没有?这种分别与《内经》中讲的“盛者夺之,其次平之,微者调之”有什么关联吗?

高:其实我在我的书中就强调了区分外感内伤的重要性,李东垣在他的著作里开篇就讲了区分外感内伤的重要性,但在临床上我也有意的去观察了。我发现临床上很难把每个病人的外感内伤纯粹的分离开来。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区分二者,就是因为他会影响我们临床上对一个病的治法,会影响我们的处方用药。这个治法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如相如将。如果我们心里有这种理念,那么在临床上面对一个内伤病人时,就要四平八稳慢慢来治。如果面对一个外感病人时,就要快,就不能四平八稳了。比如说小孩,年龄越小,对发烧的抵抗能力越弱。比如说5岁之内的小孩,发烧如果在2448小时之内,那么烧退之后,小孩马上就会很精神,但是超过48小时后你就会观察到小孩烧退之后还是病病恹恹的,甚至会影响到小孩的脾胃功能。这时候不仅是小孩吃饭有问题,连喝药都是一个问题。这对于中医来说是最糟糕的。因此对于小孩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小孩,就要争取在2448小时之内将烧退去,这时要用偏性大的药,把病邪除去。当然偏性大和偏性小,四平八稳和棱角分明和剂量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我在临床上感觉相对剂量比绝对剂量要重要的多。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外感初期的病人,已经发烧一天了,你一看症状:口苦、咽干、脉弦,寒热往来。典型的小柴胡汤证。用小柴胡汤可以治疗。一种方法就是用柴胡、黄芩、半夏、甘草。柴胡用12克,可以根据其他症状适当的加上一两味药。另一种治法就是把小柴胡汤中的7味药用全,这时候柴胡用12克远远不够,这时候就需要用18克,24克,48克等等。这就说明了相对剂量的意义。这时候剂量就不单单是剂量了,它涉及到了方剂的配伍。

张:我希望你讲讲内伤如相,这个相有时候需要用霹雳手段,有时候需要用和风细雨,什么时候需要和风细雨,什么时候需要霹雳手段快速治疗?

高:如果一个病人可以自己半夜来挂号,然后长时间候诊,然后再去排队买药,忙忙碌碌中午过后才能回家,那么他就可以和风细雨来治疗。如果一个病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这时候就要用霹雳手段了。

记者:我猜现场一定有学生跟着赵杰老师出诊,但这个艰巨的问题必须交给老师来回答,到底高建忠老师和赵杰老师谁更帅?

张:都帅!两位教授出门诊我都认真地观察过,所以有了后来写的那篇两者比较的文章。正因为我是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的,才会有成果出来。以后同学们也会面临参考别人临证的问题,我希望同学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前期要对别人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去观察别人的门诊收获会多些。别人可能出错,这是我们要事先明白的,仲景都可能出错,何况后人。对于不同临床家擅于治不同的病,也是我们事先应该明白的,你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所以在临床上,每位临床家都有长处,我都可以学到东西,他们都帅。

记者:谢谢老师!接下来一个问题也是关于高老师的。老师师承伤寒大家冯世纶老师,冯世纶老师师承伤寒大家胡希恕老先生。老师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跟名师学习的心得吗?

高:胡老和冯老这个学派的主要特征性东西就是拿八纲来解六经,用方用药的风格在伤寒学派甚至在临床上都是很有特点的。我在跟冯老学习时,最感兴趣的,就是方证对应的应用,不谈脏腑病机,这是我们科班出身的人经常想不到的。一开始,我最惊奇的就是小儿发烧用大青龙汤,冯老用大青龙汤相当娴熟,并且给小孩的用量也不会减少,四、五岁的小孩生麻黄用到十八克。每家都有每家的长处,我们这些后学者,只要有机会就要去跟老师,我们可以跟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大家不要觉得跟了这个学派的老师就不可以跟另一个学派了,我们作为临床医生不要有学派之分,但做学问时就要尽量维护自己的学派。对于我们医生来说,知道的越多,对自己越好,对病人也越好。

记者:在暑假的时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都是风雨无阻的跟张英栋老师在铁路医院出诊。在之前我就早有耳闻,张英栋老师擅长用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这在中医界独树一帜,那么,我要问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是怎样摸索出用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这个大法的?

张:很好,问我的问题首先问的是“法”而不是“方”和“药”,这个我也是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的。

 这个汗法怎么来的呢?应该说来的比较偶然,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还是做了准备的,然后这个机会出来了我就把它抓住了,就创出了现在的“经方汗法”。在05年之前我最关注的是痤疮、色素斑、扁平疣等损容性疾病,并且在临床上也摸出了很多门道,感觉也是不错的,特别是对于痤疮,有一系列的方法,今年有篇文章叫《辨治痤疮宜首分阴阳》,这应该说是我对于痤疮多年摸索的一个总结。在20058月的时候,有这么个病人,是我同事的朋友,诊断为亚急性红皮病。大家可能对红皮病没有什么概念,这个红皮病患者全身潮红肿胀的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皮肤很多地方都坏了,失去了排热的功能,体内的热聚积起来,可以出现体温高,然后感染。这种病是有性命危险的。29岁的女性,她从19岁开始在省内外反反复复地治疗,越治越重,到29岁的时候这个病已经放不下了。在19岁的时候她还认为这个病可治可不治,只是觉得有这么个病不太合适,就进行过一些尝试性的治疗,西医中医都试过了,有位老中医给她用过一些外用药,从这起,她治疗这个病的苦难历程就正式开始了。那个外用药之后,马上就是急性红皮病,为了保命,必须用上有严重副作用的西药,十年之内就这么来来回回地治疗,到29岁的时候来找我治(那个时候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病的,对于这个病也没有形成独特的观点,就是别人怎么治我也怎么治),当时这个病人对我的要求就是“能帮我把西药停掉,我就满足了”,这就是这个病人最原始的想法,因为她所用的西药里面有的药有明显的致畸胎的作用,吃药后半年甚至两年内不允许怀孕。这位29岁的女患者的要求是能够怀孕就可以了,她就不要求能把这个病治好。用常规的方法治疗了3个月,就是说没有独特的方法,但是也注意了调护脾胃,调摄精神等等,经过3个月的治疗,成功地把西药和其他的中药全部停掉,这时候病人就有了进一步的想法了,她觉得在这里治疗,用三个月的时间停掉西医,达到了其他西医或中医都没有达到的效果,觉得我挺厉害的,就说“再给你3个月能不能把这个病给治好”。那时候我对于这个病没有很成熟的认识,我就觉得这个病我是拿不下来的,我就想到了去找外援,带她到了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带这个病人跑了3个多月,用上有效没有?有!用的是没有毒害的西药,比如钙、维c,还用了调和脾胃的中药,用了一个月之后效果不错。但是按那边的方案到一个月就该停药了,可是试着停了几天,发现不行,然后继续用了一个月,效果稳定,但是药停不下来。然后我和病人又去了一趟北京,那边说“要么你在这儿住院,要么我们也没有办法”。长期跟病人打交道之后就有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觉得病人很可怜,因为这个病这么长时间花了几十万,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原来是她老公赚钱,她看病,如果在北京住院的话,她和她老公就都不能赚钱,只花钱治病,并且对于治疗结果,大家都不能确定,所以这个病人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就等于说又放到了我手上,因为没别的人克找了,她还是相信我的。就这样,这个病人把我“逼”出了这样一套理论,这个经方汗法就是她“逼”出来的。这个患者后来生了小孩,身体状况和病情都很不错。我先是查找了许多资料,得出:“汗”和这个病应该是有联系的,于是用了其他的比如运动等方法,她慢慢在恢复,这时我的一些中医的积累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伤寒论》的第一方麻黄汤,这就是“卫闭营郁”了,就是说里面憋了很多火,外面又不通,和这个病很吻合,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方汗法”开始上路了。第一点想的确实是发汗,就是以麻黄为主发汗,这个方法对于好多病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一个病人,给她用的是麻黄加术汤。对于急性病,我提倡尽可能用原方原药原剂量比原用法,原方的一两按15g算。麻黄加术汤吃了七付之后这个病人的状态就变过来了,吃到两周左右的时候就治好了,到现在三年没有再复发。很多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还要不断的学习古人的一些经验。后来发现有些病人用麻黄开表的方法效果不够理想,刚开始想“发汗而解”,后来就想“得汗而解”,“得汗而解”这是《伤寒论》里面的原话,是讲柴胡汤的,看到这儿的时候慢慢就得出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这种系统的认识了,我认为,“三阳“属于郁,阳气有,全在里面憋着呢,这叫”三阳为郁”;到了三阴阶段,它有阳虚。前面高教授讲了《伤寒论》是讲“伤于寒”的,立足于人体来讲就是人体的阳气受伤。用“得汗而解”的方法治疗一部分,效果不错,就像小柴胡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临床上柴胡可以是按经方原剂量来用的,柴胡120g,黄芩45g,临床上起码是安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