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同学的欺负,如何教孩子自我保护?

 天堂鸟@ 2015-01-21

问 题

(心静自然凉)家长留言说道:孩子三年级,胆小,不敢和老师说话,不敢回答问题,经常被同学欺负,同学打他,他有时也敢还手,但还手之后、那个同学会打的更厉害。


回答

要明确是打闹还是欺负?

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在这种无害的推搡中,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出现问题时都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是对于经常性的故意侵害(欺负),那就另当别论了。

面对外来侵犯,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

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一般是不让孩子对欺犯行为作出反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惹不起,还躲不起”堪称是这种教育的“经典”。这样长此以往,受欺负的一方过份忍让,不仅助长了对方的攻击行为,让霸道的更加“有恃无恐”。那面对外来侵犯,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呢?

保护型家长的做法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结果:由于过分限制了孩子的行动,将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攻击型家长的做法是:知道孩子挨打后,不问缘由,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家长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孩子壮胆。

结果:攻击型家长的作法则会使孩子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或者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满身长刺的小霸王只能使孩子走上两个极端,要么怕事,要么霸道。理智型家长的做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并告诉孩子若再遇到外来侵犯,该如何自护。

首先,家长需要样告诉孩子:我们首先不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就要保护自己不要受到伤害。这世界上有正义,也有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维护它,捍卫它,哪怕被碰得头破血流。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嚎陶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头上,是愚蠢。

其次,加强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

一:不要报以情绪反应。许多被捉弄的小孩对欺负他们的人只能以泪水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大卫·G·佩里说。受欺负人的眼泪只会让欺负他们的人变得愈发肆无忌惮,甚至变本加厉。

案例:六年级学生小斌因身材矮胖遭高年级学生的围攻。回到家时,他显得闷闷不乐、心烦意乱。他母亲说:我告诉他,这样就让他们正中下怀了。从此,小斌学会了镇定自若,对他们的嘲笑、捉弄不加理睬。那些人自讨没趣后,很快便停止了恶作剧。

二:要理直气壮地加以阻止。

仅仅对恃强欺弱的人视而不见还很不够,因为他们常常会纠缠不清。许多小孩不知道如何才能既不用打架而又可以保护自己。

案例:当几个二年级学生不断地合伙欺负一个害羞的一年级男孩时,体育老师训练他勇敢地面对他们,盯着他们的眼睛,并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命令他们住手,然后转身走开。那个小男孩惊讶地发现,这一招还真灵。因此对恃强欺弱的团伙,最好在他们各自分散时与之独个论理,因为成群结伙会让他们有恃无恐

三: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

案例:体育课对五年级学生小苏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因为一个男孩常把他的衣服扔到地上,还将他的短裤撕破。最后,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小苏的母亲说。当下次那个男孩又要来欺负他时,李文立突然声色俱厉地喊道:把你肮脏的手拿开!那个男孩被吓得一怔,每个人也都转身看着他。结果,他再也不敢找李文立的麻烦了。学校心理课老师说,帮助孩子练习类似的果敢行动可以使他们增强信心。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轮流扮演欺负与被欺负的角色,教会他们如何疾言厉色地呵斥想欺负他们的人,而不是低着头或怯生生地含糊其辞。

四:增强孩子的友谊。

除了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增强孩子的友谊。哪怕是只有一个小朋友站在你孩子一边,这对想欺负他的人都是一股强大的威慑力。对那些腼腆、害羞或不善交际的小孩,家长可以在孩子放学后将他们的同学请到家中作客,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或其它活动,以便结交朋友。

五:寻求学校的支持。

大多数小孩都不愿被同学们称为爱打小报告的小人,他们即使遭人欺负也不愿向学校和老师告发。许多家长则担心,如果他们将自己孩子被人欺负的事反映给学校,会被视为是干涉学校的工作或是小题大做、对孩子过分溺爱。但是,家长们应该清楚,你们完全有权利要求校方对此采取强硬、有效的措施。不要试图直接去找对方小孩的家长,因为那样效果一般不大。通常来说,最好将情况直接反映给校长或老师,由学校出面干预。这样,老师也可以注意观察孩子双方的行为,如证据确凿,对方小孩及其家长也难以抵赖。


管理孩子工具:

1、表扬(夸奖)。(孩子会向夸奖和表扬的方向努力。)

2、引导。(引导孩子想象、思考、找到方法。)

3、不关注。(不想让孩子做的事就用这个工具,代替训斥打骂。)

若《西安新方向教育小学生教育每周一读》能帮助你的话:请点击微信右上角“。。。”或“分享箭头”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关注

1、查找微信号:mama-yaokan

2、添加微信公众号西安新方向教育小学生教育每周一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