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劼人指挥街开餐馆——大作家李劼人的老板生涯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5-01-21

生于成都的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作家,誉为“中国的左拉”。他同时也是少有的文化美食家;还因亲自开过“小雅轩”餐馆。李劼人的美食趣闻,在当时的文坛和餐饮界都留下了不少佳话。

  1891年生于成都的李劼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位实业家。与当年绝大多数留学西洋的知识分子一样,李劼人也曾有过实业救国的理想。在他留学归来的30余年间,教书与创作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精力从事实业活动。他既在机器修理厂厂长和造纸厂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样的高位干过,也在一条小街的餐馆中当过老板。

  法国做川菜

  跑遍巴黎找原料  

  李劼人15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因腿疾残废,无法行走,使他不得不从小便料理家务,作菜作饭,善为烹饪。李劼人从小便学到了烹饪的各种技术,以至可以办出川菜席桌。他的至交沙汀在《李劼人》一文中说李劼人年轻时下厨“观摩有物,从选料、持刀、调味及下锅用铲的分寸火候,均操练其熟”。可见他的厨艺十分了得。李劼人在文章中曾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城市,米好、猪肥、蔬菜品种多而味厚且嫩,故成都多小煎小炒,而以香、脆、滑三字为咀嚼上品。”没有对川菜的这种独到的体味,是作不出李劼人式的精妙川菜的。中学时代的李劼人有个绰号叫“精致”,是说他爱好修洁。其实这正是他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

  1919年李劼人赴法国留学,在巴黎通讯社和《华工旬刊》任编辑。在法国留学时,为做烟熏兔,他非要用花生壳熏,叫两个跑采买的同学画起花生图形,跑遍了巴黎城的旮旮角角,最后才在郊外一吉卜赛人手中买到两斤。还有一次李劼人要做豆瓣酱烹制正宗川菜,采买同学跑遍巴黎,最后找到一位西班牙商贩专程进口了几斤。商贩大惑不解:“你家到底有多少电灯罩?”原来辣椒只是当地人用来做灯罩装饰。

  成都谈美食

  当今第一美食家

  1924年9月李劼人返国,受聘为成都大学教授、预科文科主任。在其50年文学生涯中,发表各种著译作品近600万字。主要代表著作是从1935年起写的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的广阔社会画面。他的小说郭沫若称为“中国近代的《华阳国志》”。

  很值得一提的是李劼人先生还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关于餐饮文化的论述在他的选集中收入了37篇、4万余字。他将中国菜的做法归纳为20种,加上其他论述中的内容,所涉及的菜品作法经他的女儿李眉细算不下三五十种。1947年,他在《四川日报》的“华阳国志”专刊上以《中国人之食》为总题,发表了43篇文章,涉及到四川的历史名人及当时的文学家,如苏轼、杨升庵、李调元、于右任、张大千、郭沫若等人关于餐饮的材料,并融汇了个人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心得,对川菜的历史前沿、风格流派,从公馆菜到乡土菜的各种特色一一论述,因为他是成都本土人,又留过法,又从小下过厨,又专门研究过川菜饮食,所以他的小说中不仅多次涉及川菜,而且真正把每个菜品的特色绝妙地描述出来。著名作家,百岁老人张秀熟生前读了《死水微澜》后,说“李写四川真写神了。写成都的猪饲料不同,故成都的白肉片别有一种特殊的生核桃香味。”他的女儿李眉说:“我父亲不但好吃,会吃,更重要的是他对饮食文化的探索和钻研。他最喜欢的是家常派中各具特色的菜肴,在他的倡导下,我母亲杨叔捃也成为做家常菜的能手。”当时人无不称李劼人是“当今第一美食家”,此言不虚。

  教授开酒馆

  夫妻掌勺学生跑堂

  李劼人不仅是餐饮美食理论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炒得一手好菜,这更是在四川文化人中堪称一绝。

  李劼人1930年4月从成都大学辞职,借了300元准备在指挥街开一个小餐馆。现在很多文章谈到李劼人开的餐馆都称之为“小雅餐馆”,这是错的;当时,李劼人为了给餐馆命名,有一次与吴虞闲谈,请吴为它取一个名字,吴虞在1390年5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李劼人将开小餐馆,予为拟一名曰‘小雅轩’。”因而餐馆的正确名称是“小雅轩”。李劼人后来回忆说,“成都大学校长张澜由于思想左倾,为当时军阀所扼制,不能安于其位。张澜先生到重庆去……我就提出辞职,借了300元经营一个小菜馆,吴虞为其餐馆取名小雅轩,出典是《诗经·小雅·鹿鸣》”。他办餐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我同妻亲自做菜,一是表示决心不回成都大学,二是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由于李劼人作家兼教授的身份与名气,“小雅轩”的问世在成都引起轩然大波,街头巷议众口纷云,报纸当即以“文豪做酒佣”为题大肆渲染,说什么“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馆”。一时间,到指挥街看稀奇的、于“小雅”尝鲜的好吃嘴以及捧场的新朋老友纷至沓来。李劼人和他的夫人杨叔捃女士掌勺,而跑堂的则是他的学生钟朗华。

  当时李劼人先生是成都大学(现四川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常和成都大学教授以及文化界人士每月30日约定在“小雅”聚会,照成都的吃法按到会人数“打平伙”。 李劼人主厨,因此,朋友们都尊称他为“大师傅”。

  雅俗共赏

  小雅轩美食故事

  “小雅轩”的访客,名人食客自是很多,但光靠他们是撑不起堂子的,还须靠大众百姓的认可,让他们感到又好吃,又吃得起;其实,李劼人欣然同意大文人吴虞所起的“小雅轩”为菜馆名字,并不全在一个文雅的雅,而是含有与“不登大雅之堂”相对之意,老百姓登不起大雅之堂,那便去“小雅”之堂吧。这一点,我们从小雅轩的菜谱中便可看出,在其中见不到鱼翅、燕窝、鲍鱼、龙虾,而多为价廉物美的民间家常菜,如青笋烧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宫爆鸡丁、肝炒绿豆芽、番茄丝耳面、夹江腐乳汁蒸蛋等,这中间最有名的有两道菜,一是厚皮菜烧猪蹄,一是太和豆豉、葱烧鱼。

  关于厚皮菜烧猪蹄这品菜,还有一个故事可讲。有一天,一个卖菜的农夫,又累又饿,挑着卖剩下的五六棵厚皮菜在“小雅轩”门口盘垣,跑堂的钟朗华问他是不是要吃饭?那卖菜的农民舍不得拿卖菜的钱下馆子,便说道:“可不可以用这几棵厚皮菜换碗干饭充充饥?”当时川西坝子这种厚皮菜主要用来喂猪,少有挑来卖的,更没有馆子用厚皮菜当炒菜卖的,馆子收了这厚皮菜怎么打发?但钟朗华果然不愧是李劼人的学生,灵机一动,便答道:“这样吧,我就将就你这厚皮菜加上炖好的猪蹄,作一品菜,你的菜我收下了,就算你的饭钱。”钟于是精心烹制,菜成之后,香味扑鼻,引起了其他客人的好奇,纷纷也加点此菜;后来李劼人亲自下厨,把它弄成了一道价廉味美的流行菜品。

  在“小雅轩”的常用菜谱中还有不少小吃供客选用。如番茄撕耳面、牛头肺片(夫妻肺片)、炸酱米粉、甜水面等。李劼人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四川小吃专家。他对四川小吃早已如数家珍、了若指掌。

  人气鼎沸

  生意兴隆招绑匪

  李劼人夫妇都是美食家。李劼人又留过洋,所以“小雅”的经营很有特色。杨叔捃说,“开‘小雅’时,每周都是我们商量做菜,最后是他开菜单,他说我写下来。”“小雅”的面点和菜肴每周都要变换品种:经营的面食有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等;菜肴有蟹羹、酒煮盐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青笋烧鸡、怪味鸡、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肚丝绿豆芽、夹江腐乳汁蒸鸡蛋、凉拌芥末宽皮粉等;最受食客青睐的当数李劼人创制的豆豉葱烧鱼,还有外国的番茄土豆沙拉等。这些很普通的家常菜,因烹制讲究而大受欢迎,文化界的名流乃至“五老七贤”都闻声而至。李劼人还在酒馆的墙上写了几个大字:“概不出售酒饭,堂倌决不喊堂。”

  李劼人厨艺之精湛,他的中学同学李璜曾说:“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火候,均操练甚熟。”再加上他经营的菜品都是当时其他菜馆所没有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川菜,得到了不少食客的青睐。“小雅”因此名声大振,有的食客和朋友,专门到店里点一两份小吃,讨一碗清茶,一坐大半天,再加上店面不大,也就十几条板凳,人们像吃“流水席”一样络绎不绝,倒也人气鼎沸,一些达官贵人也闻名而来,门口常摆满小汽车和面包车,好像很发财的样子,但这样一来,却招惹来绑匪的“关照”。一个军阀手下的破连长伤天害理绑架了他三岁的幼儿,索取巨金,李劼人不得不“收刀捡褂”,倾其所有,花了一千多大洋,托人找了袍哥老大邝瞎子才救回了儿子。通过绑票事件,李劼人认识了邝瞎子,从而使他找到了《死水微澜》中的袍哥罗歪嘴形象的原型。站在“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角度,对作家李劼人个人来说,经营未尝不是成功的生活体验。正是由于长期与各种商人打交道,所以他谙熟商人们的种种嘴脸和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这些便成就了他20世纪40年代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天魔舞》。那群魔乱舞的情景,是抗战胜利前后成都最真实的写照。

  此事之后,李劼人的馆子开不下去了,也无心再弄此事,“小雅轩”终于关门大吉,历史上却留下了一段大作家开小餐馆的趣闻和佳话。而小雅轩的一些菜品也不少名人拷贝到自家公馆,后来成了公馆名菜,留传至今。

  文章写吃

  笔下川菜亦飘香

  李劼人在小说《大波》里有一段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中,大汉四川军政府刚成立(1911年11月27日)的10天之内,新政府为了“与民同乐”,开放前清贡院,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皇城”。皇城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子。《大波》里美食担子写有:凉粉担子、筱面担子、抄手担子、蒸蒸糕担子、豆腐酪担子、鸡丝油花担子、虾米汤担子、马蹄糕担子、素面甜水面担子;美食摊子记有:茶汤摊子、鸡酒摊子、油茶摊子、烧腊卤菜摊子、蒜羊血摊子、鸡丝豆花摊子、牛舌酥锅盔摊子;也有不少装于篮子中沿街叫卖的美食,如瓜子花生、糖酥核桃、橘子青果、糖炒板栗、黄豆米酥芝麻糕、白糖蒸馍、三河场姜糖、红柿子和柿饼、熟油辣子大头菜和红油莴笋片等。这些小吃,有的我们在成都街上还看得到,但更多只能在李劼人的《大波》里过过“干瘾”了。

  李劼人先生是乡土文学大家,也是乡土美食大家。他的作品不但时代风云激荡,而且处处美食飘香。阅读“大河小说”,稍不留神就像书中人物黄澜生一样与川菜美食碰上了。《大波》中有一段文字:“黄澜生一凝神,才发觉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当大的乌黑瓦盆上。要不是两只大手把瓦盆紧紧掌住,它准会从一条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地在其次,说他赔不起,是指盛在盆内、堆尖冒沿、约莫上千片的牛脑壳皮。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地极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这类文字在李劼人笔下比比皆是。从粗犷的平民食物到精致的官宦宴席,从菜肴的原材料到烹制工艺,在李劼人的作品中都能读到。如天回镇的红锅饭、正兴园的鱼翅席、枕江楼的醋熘鱼和鲜醉虾;具体写到的美食就更多了:温鸭子、活水鱼、肉八碗、陈麻婆、宫爆鸡丁、夫妻肺片、叫花鸡……不一而足。李劼人的作品简直就是一部川菜大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