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枫屿岛 2015-01-21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是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等,最终忽必烈汗发现所有马可·波罗描绘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威尼斯的一个个侧面或片段。曾经连续、和谐的城市空间就这样被“一个个”个性张扬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个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隐蔽和垂直的特质彻底颠覆,重构起虚构而本源关联的城市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概念城市,而永远无法看到“一个”物体城市。博尔赫斯说过:“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物体城市就隐藏在一个个城市细节中,这些隐秘的城市细节犹如树林浓雾中闪烁的一点光线,利用记忆中“剩余的混合碎片、间歇隔开的瞬间和不知谁是接收者的信号”,“一点一点拼凑出一座完美的城市”。只要给以充分的刺激,记忆就能哪怕只是在一瞬间,把它从虚构中追忆出来。 书中寓言式的城市是虚构的,幻想的。然而,如同城市的真实存在一样,卡尔维诺向我们展示的决非是意识中绝对虚幻的城市。在卡尔维诺的笔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是无法定义的。卡尔维诺只是凭借一种神奇的虚构,以及颠覆思维的模糊性认知方式,指向了城市空间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细节。当细节虚构得逼真,追求某种真实性时,就体现出某种现实状态下的物质特性。虚构越到细小处便越是真实,而极度的真实最终又产生了飘渺无边的虚构的力量。虚构与真实、细节与整体如同城市与贸易的关系具有交换性,“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正是有了这种相互交替、相互交织的交换性,“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甚至可以“把城市一点一点拆开,再将碎片调换、移动、倒置,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 我们生活的城市或许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们并不曾涉足和认识,能够看到自己对城市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所以,城市的寻找和认识注定是必要的,也是有风险的,“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辩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寻找看不见的城市就像在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游历,诡秘莫测,曲折迂回。在熟视的文字背后,透过半明半暗的光线,我们看到了一半面孔隐没在阴影里神秘而狡黠的卡尔维诺,另一半则是光照中睿智而先知的卡尔维诺。似乎他就站在迷雾重重的岔道口,看着城市中的迷失者,微笑着说:“越是在远方城市陌生的小区里迷失方向,就越能了解为到达该城所经过的那些城镇,再回首追溯旅程各站,重新认识当初起航的海港和年轻时所熟悉的地方,孩提时终日奔跑过的威尼斯的小广场和自家周围的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