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 (一)传明朝大学士解缙未发达时与赵员外对门,过年写春联气赵员外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赵员外一气之下把家中的竹子砍短,解缙见之,续联为 门对千棵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赵员外气极,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拔起,解缙闻之再续联成 门对千棵竹短无 随成就对联故事。 (二)葛恩巧对朱元璋: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其时张之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一方封疆大吏,又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国颓势,对张寄托极大希望。张之洞见拜帖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为不悦,张之洞差人将一上联送与梁启超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看过上联,深知此联之妙。江、淮、河、汉乃中华四大名川,确实要数长江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季确居第二。更妙在武昌旧称江夏,张之洞当时正镇守江夏(武昌)、常以“南帅”自居,欲与“北帅”袁世凯比高低。因此,他出口大言:“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巧妙地把“江夏”二字亦嵌在上联中,故极为难对。 但梁启超毕竟是才华横溢,才思敏捷,他将此联细看了两遍,微微一笑,略一沉吟,立即挥毫写出下联: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一看,暗暗称奇,深深敬佩梁启超的过人才华,原来中华自古便把儒教、佛教统称“三教”,儒居“三教”之首。中国又把天才,地才、人才合称为“三才”,而“人才”又居“三才”之后。更有巧者,“儒人”旧指一般书生、又刚好嵌在此联里。值得称道的是梁启超不卑不亢用“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来巧对张之洞,可谓一步不让,点水不滴,妙极!(转自txf_6504博文)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孝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五)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向门官递上名片,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等模样人,门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张之洞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传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到: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这分明是一幅对联的上联。孙中山微微一笑,也提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呈上。张之洞见纸上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张之洞暗自惊讶来人的气派才学,急令门官大开中门迎接。摘自1993年11月8日《家庭科学报》 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此联即景生情,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谐音,应是对难度极大。 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 周恩来正在思考时,小轿车已驶到一座亭阁前面,这座亭阁,就是毛泽东当年,常和同学们,谈论天下大事的天心阁。这时,一群鸽子,从阁内展翅飞出。周恩来才思敏捷,灵机一动,随口吟道: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即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毛泽东会心地微笑着,不住地点头。(转自张方块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