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学怎么读

 love本本猪 2015-01-22

现代文学怎么读——文学生活馆第一次讲座稿

国家玮

老舍的《断魂枪》在从事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学者心目中恐怕有着某种超乎寻常的“一语成谶”的魔力。有人甚至恍惚觉得在小说人物沙子龙身上见到了王国维的影子,虽然两者之间并无关联,但某种文化境遇上的相似有确乎使我们自信这样联想背后的真实。对于一种渐渐消歇的文化势力,投身于其中的人可能会碰到两种选择,沈从文的《新与旧》中,刽子手杨金标选择了在机械杀人的现代化世界中展示一种古老的砍头技术,但往昔的光环却随着“文明”的进化退变为人们对这种精湛技术的轻蔑与嘲笑;于是有另外一种选择,老舍《断魂枪》结尾处沙子龙摸着凉滑的枪身自言自语的那句“不传,不传”,这的确意味深长。在一种代表旧有的文化势能作为整体即将被另一种文化逻辑遮蔽的时候,可能选择退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中是更为聪明的选择,比如今天的现代文学。柄谷行人曾经就日本的现代文学下过类似的判断,不是现代文学本身渐次走向被遮蔽,而是那些赋予文学以深刻内涵的时代过去了。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比如鲁迅提出的“立人”命题还并未完成,但不得不承认,那些支持新文学作为整体文化势力的基本命题在今天似乎都不再存在,比如——“启蒙”、“革命”、“救亡”,它们可能被让渡给“改革”、“发展”、“开放”这样的新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投身现代文学这项事业本身看起来就具有着非凡的价值,甚至成为一件极为迷人的事。

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

现代文学(1917—1949)总体上具有感时忧国的气质。诸如启蒙、革命这类话语总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在时间上与今天离得很近,但在精神方面却与这个时代相隔最远。现在,中国的学生普遍更了解汉武大帝的伟业和清代宫闱的纠葛,反而对近现代历史隔膜得很。由商业化的娱乐早就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今天的学生一代很难相信倏忽间来临的时代变化,人们收获了一种关乎社会的稳定经验,倾向于忽略曾经动荡岁月里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读张爱玲,读萧红,读戴望舒,总会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在他们的文本里寻找一点诗意,一点静谧的味道。我们其实对他们作品出现的大背景视而不见。《倾城之恋》并没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真正改变了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是一场战争,它使小人物意外地收获了爱情。《呼兰河传》的美是在《生死场》的映衬之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最善于在酷烈中拾一点诗意的人。天穹是美的,它静观天底下人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萧红对人之惨状的描写因此就获得了一点悲悯的意味。夏衍的剧作一反那种每幕结尾插入意想不到之结局的传统,善用心去发现“生活的纹理”。上海,石库门,本地人,外地人,文人,娼妓,革命者,小市民,他的《上海屋檐下》如一把平滑的刀,剖开了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秘密。史传与抒情两种传统在现代文学中相互碰撞,偏废其中任何一种质素,人们都很难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风云际会的时代往往给人留下宏大无我的厚重感,但哪怕炮火连天,人仍然要该吃吃,该喝喝,生活总还会继续。前些天听一首霍尊的《恰好》,歌曲高潮处理的也很细腻,频频转调,从高音毫不费力的一路抑扬顿挫地滑落到低音,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就很像现代文学的辽阔幅员。

超越雅俗

现代文学很容易被理解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现代文学,其实他也张恨水、周瘦鹃、包天笑、还珠楼主的现代文学。鲁迅的母亲没有见到鲁迅的小说好处在哪里,倒是要儿子为她买来张恨水的小说读,这则文坛轶事隐隐使我们感受到文学史写作对真实文学生态的破坏。雅俗之辩从来都是学院派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两者的界限往往很难但同时也没有什么必要分清。我听霍尊的伪古典音乐(听说这被称之为“中国风”)并觉得不错,丝毫不影响我对歌剧的喜爱。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并没有影响我成为治鲁迅研究的学者。况且,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的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参悟未必比有些故作深刻其实贫乏的当代小说更俗。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其实也可以视作一种读书的方法。陈平原以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重在兴趣,所以他很少给人开列书单。兴趣的下一步就是个人趣味,个人趣味的形成端赖自己的阅读过程,这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不少学养深厚的学者都在肯定互联网时代资料检索便利的同时提醒人们对阅读过程的重视。“检索”这一动作给出结果,但忽略过程,而前辈学者的读书往往是书找书。研究一个课题,先找来经典书目,在阅读中形成自己问题,依照这些问题再去找相关的书,以此渐渐就有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治学路数与治学风格。对普通读者来说,读书计划大可不必做细,有大致的方向,先进入其中,自己探索,以书找书,自得其乐,要比拾人牙慧,依从某位专家来得更惬意。

“中间物”的价值

现代文学处在传统与当代流变的中间位置,它宣称与传统彻底断裂,但那仅是一种姿态,倒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与传统的隔膜才真正较大。不妨看看现代诗人陈梦家早年的一首诗。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对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读一点中国古典诗歌的人应该会由此想起王维《辛夷坞》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并不难看出两首诗在意境上的相似之处。人可以伪饰自己,但他内在的趣味是无法掩饰的。现代作家大都有非常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古文功底也好,且因为留学海外,对西方文化普遍也熟稔,今天讲学贯中西,他们大致当之无愧。因此,真正要进入他们的世界,读者也必须在文化上连通古今中外。例如读鲁迅,不去看看《蜀碧》、《蜀龟鉴》、《安龙逸史》这些野史,很难理解鲁迅对礼教“吃人”的深刻领悟;不去读读安德烈耶夫、显克微支、芥川龙之介、江口涣等被鲁迅移译成中文的作品,恐怕也不会全然理解他的小说风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前面讲到书引书,书连书的阅读方法。其实现代文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阅读起点,你读一个哪怕并不有名的诗人,也会因为他们文化积淀的丰厚而上下求索的。比如穆木天,与创造社后期的成员之一。早年生长在东北大野,后到日本留学,专治法国象征文学研究。回国后自己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后来又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你想读懂他的诗作,就要懂一点象征主义诗歌的知识,理解一个颇有些身世之感的诗人,在故乡记忆与都市生活中的复杂体验。与今天商业社会促成的类型化文学泛滥相比,现代中国文学则创造了更多的风格。你能体验到落日光氛围的“果园城记”(师陀),也能寻觅到“竹林的故事”里那些颇有禅意的风致(废名),也不难找到对市民文化贴近又提升了其品位的“四世同堂”(老舍),或是对动荡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素描(李劼人:《死水微澜》)。

一份私人书单

不是推荐书目,而是私人书单。前面讲过,个人趣味非要自己在阅读中书带书、书引书摸索出来。故此,我的私人书单,仅是我的个人趣味,读者不妨以此作为跳板,由此及彼,形成自己的趣味。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在时间上对应1917—1949年间的文学创作,天生具有感时忧国的气质,在象牙塔里与十字街头的碰撞中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现代文学的名家大都精通中西文化,底蕴深厚,在文人情怀与现实关怀之间做到了平衡,大时代中他们自己的生命经历一如他们的文学创作,本来也是一个传奇。 推荐书目分为经典阅读与进阶阅读两个部分,前者选择最能代表现代文学创作成就的少量经典名作,后者则为希望全面了解现代文学创作风貌的读者设计,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方面,所选作品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更侧重其思想深度、文学趣味等方面,有些在专业领域颇受重视但未能在大众阅读层面引起过大反响的作品这次一并选入,比如废名的《桥》、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师陀的《果园城记》等。另外,现代通俗文学作为现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一直以来较少受到专业学者的重视,但影响力极大,比如张恨水包天笑、周瘦鹃等人的创作,书目也给予适当的重视。

经典阅读:

鲁迅:《呐喊》、《彷徨》

茅盾:《子夜》

老舍:《骆驼祥子》

沈从文:《边城》

巴金:《家》

曹禺:《雷雨》

萧红:《呼兰河传》

深入阅读:

鲁迅:《故事新编》

茅盾:《春蚕》

老舍:《离婚》

巴金:《寒夜》

曹禺:《日出》

钱钟书:《围城》

萧红:《生死场》

废名:《桥》

师陀:《果园城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张爱玲:《金锁记》

施蛰存:《梅雨之夕》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张恨水:《啼笑姻缘》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徐訏:《鬼恋》

徐志摩:《徐志摩诗选》

冰心:《繁星》

戴望舒:《戴望舒诗全编》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汉园集》

冯至:《十四行集》

穆旦:《穆旦诗文集》

郑敏等:《九叶派诗选》

艾青:《大堰河》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

周作人:《雨天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