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转)

 尚雅轩 2015-01-22

目 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 点

 

难 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   习   过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欲睡  (         )     欣然起行    (        )   竹柏(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遂至(       

 

2、多音字积累:

 

(       

 

解   (       

 

(       

 

3、借助有关资料,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5)相与步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盖竹柏影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5、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

 

6、熟读背诵课文。

 

二、学习研讨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资料,了解文章的协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听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内容

 

第一段:记事,交代

 

第二段:写景,描写

 

第三段:抒情,抒发

 

(四)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五)、小组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要夜游?为何寻张怀民?

 

 

 

 

 

(2)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那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写作特色:

 

三、巩固延伸

 

(一)复习所讲内容,背熟课文

 

(二)结合已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                是指“竹柏影”,这句使用的修

 

辞手法是          ,作用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2.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6、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7、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三)课外阅读

 

高 山 流 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贤者奚由尽忠哉!

 

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学生质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