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清风流馨 2015-01-23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摘要]中小河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道流动的风景,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对河流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致使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工农业生产用水及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干扰。湖北省宜都市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契机,科学治理生态河道,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取得初步成效。值得各地借鉴。

[关键词] 中小河流  生态治理 新型城镇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集区内的河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些中小河流是城镇化建设中一道流动的风景,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虽然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但是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对河流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致使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部分河流不仅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削弱,而且水质污染,使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去年以来,湖北省宜都市根据“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路,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契机,科学治理生态河道,构建安全、健康、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为新型城镇化建提供“生态河流”新样板。

一、以生态理念治理河道,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安全而优良的水环境

宜都市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三峡门城”之称。全市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59万亩。现辖8镇1乡1街道,总人口39.7万,其中农业人口29.33万人。

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235.4毫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清江、渔洋河纵贯境内,堤防总长70公里。除省管高坝洲大型水库外,另有中小型水库46座。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如何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达到水生态持久、水文化辉映的“鱼与熊掌兼得”?

1、确立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一种“尊重与默契”。“生态河流”治理原则:

(1)以人的安全为本。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防水、排水、引水等工程治理,以保证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

(2)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准。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现有的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之人工修复,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河流,随意裁弯取直,改变原貌。

(3)以河流生态功能为基。充分考虑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维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因人类活动已经受到破坏而“衰竭”的河流也要在生态治理中使其返老还童。

(4)以民众亲水活动为辅。河道是天然的,人是活动的,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两者兼顾,既要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2、科学规划

宜都境内有中小河流117条,其中5公里以上的39条,这些河流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山洪沟”,因其有河无堤、或有堤无防,防洪标准低,是历年防汛的薄弱环节。随着三峡大坝建设及清江梯极开发,及本地“两江一河”堤防建设的加强,近年来宜都市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转移,山洪灾害成为防汛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小河流的属性及特点,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2010年起逐年分期治理,已经完成整治的河流经受了暴雨考验。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全国中小河流重点县整治项目,有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成为宜昌市唯一、全省8个县市之一。计划三年投资2.37亿元,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

3、治理措施

九道河是一条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小流域,流经28.1公里后汇入长江。虽然上游建有一座中型水库,但因地处暴雨中心,汛期洪水威胁两岸群众安危。2013年底,宜都市对九道河实施生态治理,努力打造一条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河流。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1)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

河道治理,首要是岸坡防护。以往人们习惯于浆砌石、混凝土传统思维,然而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事实上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植物根 系的“ 锚 固” 作用能使护坡更稳定,更具有抗冲能力。九道河生态治理人为因素让位自然法则,除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保证岸坡 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冲固坡保安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态,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不与水硬拼。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2)保护河里生命,恢复生态功能。

河滩是河道生 态系统的基础。生态治理河道的目的是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基础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环境。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生物原有生态面貌,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生态治理围绕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生存的卵石护岸堤脚,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3)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

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混凝土护岸同时也对河内石头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水流也会加速对下游的冲击。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消能作用,水流的方向在自然中形成,更符合自然运动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地理特征 “七山一水二分田”,加之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常常是暴雨来的急、去的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为了分利用雨水资源,人们还陆续在河流上修建小型拦水坝,蓄水防旱。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形成自然水路,有的地方还形成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常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完好。

(4)突出人文关怀,追求人水和谐

河流是人口聚集、人们活动频繁的地方。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是实现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人文在内的和谐统一。

河道不仅具有防汛排洪、蓄水抗旱等功能,还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及休闲娱乐之功。在九道河生态治理中充分考虑祖祖辈辈“河居的生活特点,一方面根据气候 、土壤条件选择生命力强,美化效果好并且容易维护管理的树种绿化环境,确保花坛、路面、雨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雨水渗透能力,实现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畅通;一方面 融入人文关怀,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河岸边修建人行通道、桥梁、取水便道、洗用台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河道生态治理带来的好处。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二、以系统理念管理河道,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与任何水利工程一样,中小河流治理也需要科学规范的善后管理。宜都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后,由一家管理向系统管理迈步,变被动为主动。

1、加强防汛安全管理

在治理中小河流中,宜都市不仅把适合蓄洪的湿地、洼地、湾叉当滞洪区来保护,还同步配套建设山洪灾害防治检测预警系统。投资500多万元,在10个乡镇、1个矿区、104个行政村,科学布设42个自动雨量站、12个水位站、100多个自动预警点,建立起山洪灾害防治检测预警平台,提高信息自动化程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值班人员在指挥中心通过电脑就能直观全面了解全市中小河流的的降雨、水位情况,一旦达到临界值就会自动预警,通知相关人员撤离。撤离人员具体到每村、每户、每个人,并且从哪条线路撤,撤到哪里,由谁指挥都一一明确,极大提升安全度汛保障能力。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2、加强日常规范管理

实现全流域规范化管理,是生态河道可持续治理的关键。缺乏严格的管理,车辆以堤代路、堤脚随意耕种、农民堆物放牧等现象,往往造成堤身被压坏、植被被啃食,堤脚被淘空等不安全现象。宜都市治理中小河流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成立了渔洋河、九道河、大溪三个流域管理局,对流域内的河道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化管理,负责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强防汛技术指导,与沿堤村组签定管护责任,对多重点险段重点排查防守,定期清除与妨碍生态系统防汛安全的枯木、高杆植物、垃圾物等河障,对人为设障乱搭乱建现象,严格按照“谁设障,谁清除”原则依法清除,维护河道安全,使流域防汛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巩固。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3、加强社会系统管理

一是政府重视。市委市政府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高度加强河流生态治理与保护,明确环境保护在河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营造碧水蓝天、建设美丽河道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中小河流管理责任制度,依法与企业、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实施“碧水工程”,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水环境,对企业实施取水许可与排污许可“两证”制度,严格按照水域纳污能力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此同时,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修建污水处理厂,各种工业和生活废水无害处理后达标排放,修复改善水环境,确保核心区水质环境优良。

二是部门配合。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围绕水源、家园、田园“三清洁”目标,实施“挖万塘”、“洁万家”、“一池三改”等工程,整治村庄环境,挂牌保护饮用水源地。推广生态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环保农产品,杜绝有害农药、家禽粪便流入河道,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定期收集并集中处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布满生活社区。全方位的防污措施,使河流的自净能力迅速提高,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是农民响应。通过广泛宣传,让居民把河道当成自己的家,共同担责任、尽义务。开展开展创建生态河道、共建绿色家园等活动,加强对群众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制定村民守则,普及文明公约,提高村民素质,培养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引导农民争做爱护保护河道的文明村民,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河道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的新气象。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三、以文化理念经营河道,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

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中小河流生态整治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要有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比如农民堤坡放牛,是千古以来形式的生活习惯,是一道乡间特有的风俗风景,在流域管理中如果硬性规定,禁止堤坝放牛,势必禁而难止,矛盾不断。宜都市因势利导,将堤滩草茂之地留做自然牧场,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及人文景观,这样就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丽景观。同时在群众聚集区域就势修建亲水平台、人行廊道、休闲广场等小型公益设施,集防洪护岸和休闲观光于一体,成为人们消暑纳凉、戏水畅泳的好去处,呈现人水和谐新景象,提升了新型城镇化文化品位。如今沿九道河堤漫步,河水孱孱,河坝瀑布飞扬,河岸垂柳依依,河滩青草葱葱,白墙红瓦的民居或掩翳绿色田野,或叠落幽幽青山,成为风景美丽的生态画廊。

生态治理河道,满足新型城镇化需要

“水汇两江秀,业聚宜都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宜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市民对水环境满意率逐年攀升。优美的环境和开放的胸怀吸引各路客商前来投资创业,加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宜都市水利部门将在未来的中小河流治理中,继续打造“升级版”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这片碧水蓝天再写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