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感如果无法从自身获得,那么就只能从别人处获得。 “通过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了解我们自己” “通过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了解了别人”。 只需做到一点: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才不会因为被重视和被忽视而患得患失。 一切都建立在对自己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即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不分优劣,包括弱点、短板;也包括优点和长处。 这样别人在赞扬时,能很清楚地分辨哪些是真心夸赞,哪些是场面上的客套,或出于某目的刻意恭维; 别人批评时,能知道哪些是有道理的,可取的,哪些是可以不用那么认真的,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自我怀疑。 情绪容易遭人引动,若太敏感所以要明白如何断了情绪。 别人给自己的影响,带来的情绪,是必须通过它们来正视、接纳、分析、理解自己的。而不能忽视。一个忽视自己情感的人,是无法接纳自己的。带来的焦虑,只会愈发向外求取评价和认同。 容易被情感左右,这是弱点。因为容易被情感左右,所以想忽略它断了它,这也是妄念。 情绪不能忽视,也不该忽视。所要做的理解后放下。 ![]() 我们因何忽视他人,或者被他人所忽略 受伤体验,影响到对于自身的价值肯定和自尊心 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非常敏感于被人所忽视的一些经历,尤其是被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他人所忽视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时常伴随着一定的受伤体验,影响到我们对于自身的价值肯定和自尊心。 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太在意我们对他人的忽视。每当忽视他人的时候,要么我们是有一些我们自己觉得很正当的理由的;要么我们压根连想也不想就那么做了。 从这样的角度看,人性中确有一些自私性。我们很难如同重视自身感受那样地重视他人的感受,并在自身行为方面,加入这方面的平衡意识,来调节行为本身。 为了能够增强自我监察和管理,我们需要从根本上了解我们之所以忽视他人或者被忽视的原由,从而避免受到伤害或者伤到他人,促成我们与环境的相互和谐。 从亚隆团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尝试小结一下这两个方面相关的因素吧。 1、“自体”的发展水平的影响 2、忽视与被忽视者之间的关系影响 3、情境因素的影响 下面分而述之: 自体的发展水平影响 心理学上的“自体”,意义类似于“自身”,英文中是“self”(注意,不是“自我”“ego”,也不是“个体”“individual”,或者“一个人”“person”)。这一概念来自于“自体心理学”,意思是一个人的带着某种功能的“自我本身”。它不是可见的具有外形的那个“人”,而是一种心理组织或结构,具有相当的抽象性。自体,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功能,既是功能本身,也是功能的载体。自体,也因而有时会被称作“自体功能”。健康的自体,是那些具有内在的自我完满性同时具有外在的反应功能无缺陷性的心理结构,它是经由个人长期的成长而逐步完善起来的结果。相反地,不成熟的自体,称为“脆弱的自体”或“自体的脆弱”。以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说,如果自体象征为一只球的话,那么,脆弱自体相当于这样一种球体:它的整体体积比较小(象征个人能量水平低下),致密度很小,内部组分的联结比较松散(象征个人的功能区块横向联系有缺损),面向外部压力或内部扰乱时,容易出现崩溃迹象。当自体功能受到威胁并趋于失功状态时,自体就有可能被激起所谓的“自恋的暴怒”,此时当事人的行为(包括语言)就有可能会具有相当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了。 一个个体的自体发展水平(包括能量水平和致密性)较低时,注意力功能就非常有可能受到极大影响;因而在注意力分配到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刺激与扰动并进行心理操作之际,会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事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性注意,忽略一些在自体看来无力顾及的现象。这也是一种不健全自体本能的自我保护策略,实在无法完全加以避免。这样的个体,较容易忽视他人的存在。反过来,因这样的个体本身的功能缺失,也较容易被另外一些不太重视情感共融或者较为功利的他人所忽略。 一个个体的自体发展水平较高时,也就比较能够兼顾自身与环境以及相互作用。这种情况下,出现忽略他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不过,仍然不能避免被一些自体发展水平较低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忽略。哪怕这一发展水平较高的自体在情境中表现很优越,也还是如此。 忽视与被忽视者之间的关系影响 前边我们从“主体”本身讨论了忽略与被忽略问题;现在我们转向“主体间性”再来看看同样的问题,看看在这个维度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所谓主体间性,其实就是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性,它浓缩地体现了“关系”本身的意义。 人际之间的联系紧与不紧,亲密程度的高与低,显然地影响了彼此之间相互关切的水平,忽略与被忽略的可能性。 如果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是疏离的话,那么,相互忽略就在所必然了;在这一情形下,如果有一方对另一方比较关注的话,被关注的一方很可能会引发很不舒服的情感反应,并易于引致行为上的排斥。对他们而言,稳定而平衡的状态,或许就是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水,边界清晰性有余而通透性不足,甚至极差,壁垒森严。 相反地,如果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加上很亲密的话,就是哪怕一时一刻地不关注,也会觉得不恰当,激起一些亏歉、负疚等感受。被对方所关注,则觉得温暖、充电、有力量。被忽略时则会出现失落、窘迫、困扰的体验。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太容易出现相互忽视的情形了。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看,最微妙的情形,莫过于一方内心中对关系的认定,与另一方差异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双方对关系的预期非常不同。它导致了交流与交往中的许多信息失真、误解、扭曲等问题,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引发强度不同的冲突。当一方非常关注另一方,而没有得到对方至少对等的关切,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下时,被忽视者也就会激起极为不爽的体验,从忧伤、不满直到愤恨皆有可能。 “我还以为你很在意我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啊。我岂非一直自恋,或者被蒙蔽了?或者,你有意无意欺骗我?” “我一直关注着你;我郁闷在你那边我这样的关注,居然是没有意义的。这让我很抓狂。” “原来你一直记着我前边说的话,耿耿于怀啊。我早就放下了。这可真不妙。你为何不早说呢?” “我还以为我和你都不那么在乎彼此的,没想到你那么正儿八经地把我的话当回事;这么一来,我也觉得不爽。难道我看走了眼?” “在我看来,你本来就可有可无,你居然还这么自恋,振振有辞,真是匪夷所思!” “我根本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忽略了你,只是让我自己舒服点,从未想过要伤害你啊。” “你那么盯着我看作啥?我需要你这样的假惺惺的爱吗?” 情境因素的影响 情境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定关系(忽视与被忽视者之间)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是这一特定关系,在诸多其它关系环境中受到了其它关系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这一关系中的定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不管情境因素多么复杂,我们都应在情境(此时此地)氛围中动态而系统地加以考察。 前者,关系中的瞬间互动的情感色彩,往往决定了后续的对关系对象的重视程度。 后者,主要是指多边关系中的人际动力系统,对特定某一关系的调节和影响。比如,人际三角关系中,因为认知不协调的原理,那些看到了与自己关系紧密者已经忽略了某一个体的人,也会倾向于与之共谋,一起忽略已经被先前忽略的个体。只有如此,其内心才会有平衡(我不能得罪我的盟友,——如果我重视我的盟友忽略的人,就等于是倒戈、背叛了友谊。)。 另外,相对客观的一些环境因素,比如,噪声干扰、当事人在交往时处于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疲惫状态、背景性压力水平过高、人际场中有许多人的发言显得虚空或冗长等,也会参与到忽略与被忽略的事情中去。 这些与环境维度相关的因素林林总总,极难尽述。情境因素相关的问题就是情境识别。因情境识别失当,导致对情境中的某些个体的忽略,是很常见的人际现象。 重视教育,就别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教育无小事,现在的家长们基本上都很重视,然而重视只是一种态度,具体如何去做却又千差万别。作为家长,不仅要做到尽可能满足孩子生活的需求及学习上一些相关要求,还得亲自从孩子的角度来体验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相对充分地理解孩子。 譬如说孩子做作业时不妨陪陪孩子,感受一下等等。我们常用“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来形容一些事情。然而很多情况下“感同”与“身受”差别很大。和孩子玩一些益智玩具,同孩子下下棋,陪孩子一起做做作业等。这些看则小事,实在很有必要。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很少有真正尊重理解孩子的父母。 孩子的要求其实并不多,有时父母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宽容的拥抱,一个简单作陪。就能让孩子得到很大的精神支持。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孩子难得缺少同别人玩耍的时间,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多抽出时间同孩子一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样也便于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与孩子交流,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 成长是一个过程,关心孩子成长,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责任。别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