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课在高校教育应用中的问题思考

 凝伊夭夭 2015-01-23

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缩写MOOCs的音译。它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以其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优势正在向全球快速发展。慕课自2008年出现到其井喷式发展用了4年时间,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在这一年中,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几乎同时掀起“慕课”风潮,涌现出了Coursera、Udacity和edX全球三大课程提供商。我国的“慕课元年”则是2013年,为了扩大中国高等院校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我国的北大等多所知名高校在这一年中陆续推出了慕课课程。

  

利用慕课学习,具有在人数上无上限限制、时间上无限制、学习空间上无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程等特点。慕课本身技术特点十分契合大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慕课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可以多维度地展现知识,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让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在慕课掀起国内教育模式革新风暴的同时,我们在其高校教育应用中注意到了几个问题:

  

一、慕课的制作建设需组建强大的教学团队和后期制作团队,它必须是合作产品,资金和人力是高校推广慕课的瓶颈。

  

单个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上难免产生局限。授课教师身后需要有一个团结的教师队伍支援。教师团队发挥整体作用,群策群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开展研究讨论,对课程内容反复推敲、提炼,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性、逻辑性,保证内容质量。课程初步制作出来后,教师们还需分工合作,对课程进行测试,收集观看试用的反馈意见,并根据意见调整优化课程设计。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建设者,探讨协作还需要跨领域、跨学科开展。“慕课”具有网络”和“公开”的特点,因此还涉及计算机技术人员、传媒等相关专门人员的参与,确保教学语言、板书和动画技术间的高度配合;保证课程的可操作性及推广应用价值。

  

上述慕课建设是在学校具有强大的人力及经费支持的背景下,经过繁琐的选题→规划→设计→拍摄→后期编辑→审核校正→课程上线等流程,经过耗时耗力的细致协调建设出来的,其后期还必须依托大数据、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云平台的支撑,才能对所有学习数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采集和专业化的评估、预测,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教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最终充分发挥出慕课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授课的优越性。而这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人力维护,尽管可将慕课建设外包给某些商业公司或团队制作运行,对于办学规模小或层次不高的中西部高校,要推动慕课建设与教学,相比资金雄厚的名牌高校,还是显得困难重重。

  

事实上,慕课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依靠个别高校“单打独斗”的建设显然不现实,高校并不一定有力量单独承担。慕课不仅需要教育领域各方共享资源,更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2013年,我国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拥有成员单位64个。通过把一些大学的共识课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实现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二、慕课让更多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自己调控。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基础上,对于某些中西部高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来说,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反而欠缺主观学习欲望,这使得慕课的推广基础非常薄弱,此时慕课作用就值得商榷了。毕竟制作一门慕课课程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制作费用,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愿意去承担的,这还不包括后期平台运行的维护费用,如果使用的面不宽且效果不佳,慕课就失去了意义。

  

虽然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难免单一枯燥,但是胜在具有统一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更容易投入学习,采用慕课这一手段进行教学,最终还是必须得与课堂教学结合,可以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形式,实现教师督促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同时完善作业批改、考试的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哪些课程适合慕课化,必须有所考量。大学专业广泛,课程类型众多,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合慕课化的教学。慕课依托的是视频的播放,学习平台的充足参考资料,但毕竟限于信息平台,许多课程的教学依靠慕课教学手段其实是无法开展或者即便混合课堂教学也效果不佳的,比如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课程等,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边学边做,诸如此类实践性强的课程,就不适合在这样的静态展示平台上进行学习。

  

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组织方式。在慕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通过课外独立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了,那么课堂用来干什么,还有没有必要保留课堂教学的环节,这恐怕是很多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很难迈过的一道坎儿。一般认为可以保留部分课时用于课堂讨论,但仍应结合课程的不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很多文科和管理学科的课程中,案例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这类课程的教学案例,答案是开放的,30个学生可以说出30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这样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无疑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问题的解法和答案是相对唯一的,值得讨论的点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百十号人的大班,组织讨论的价值和效果恐怕仅仅是理论上的。

  

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ad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