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从肺热脾虚论治寻常型痤疮64例-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1-23

从肺热脾虚论治寻常型痤疮64例

      
                     作者:李东海, 肖红丽, 林少健, 查旭山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中药疗法;,,清肺健脾汤/治疗应用;,,清肺;,,健脾
  摘要:【目的】观察清肺健脾中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采用自拟清肺健脾汤(主要由鱼腥草、地骨皮、牡丹皮、黄芩、五指毛桃根、白术、茯苓、赤芍、炙甘草等组成)内服,对照组(41例)采用四环素内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各种面部皮损和体征的变化及药物副作用,对临床痊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组有改善面部皮损和脂溢程度的作用(与治疗前相比,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例出现腹泻,对照组6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健脾汤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中药疗法;  清肺健脾汤/治疗应用;  清肺;  健脾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论治[1-3],笔者曾尝试从上述角度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为进一步从中医角度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笔者近年来从肺热脾虚的角度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入选标准:均符合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4]并按Pillsbury分类[5]属轻度和中度者,中医辨证为肺热脾虚证患者。肺热脾虚证的辨证标准[4]为:丘疹色红,或有脓疱,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舌淡嫩,苔薄,脉细数。
   (2)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两周内曾系统使用过抗痤疮药物;两周内面部曾外用抗痤疮药物。
   (3)剔除标准:未完成疗程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不计入疗效,但计入不良反应)。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共计105例。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简捷法,据其就诊日期,按其单双数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女41例,男23例;年龄18~34岁,平均(245±45)岁;轻度42例,中度22例;病程2个月~5年,平均(25±15)年。对照组41例,女25例,男16例;年龄19~38岁,平均(221±37)岁;轻度30例,中度11例;病程1个月~6年,平均(35±25)年。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清肺健脾汤治疗。清肺健脾汤组方为鱼腥草、地骨皮、牡丹皮各15?g,黄芩10?g,五指毛桃根30?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炙甘草10?g。上述药物由本院制剂室采用韩国煎药机密封沸腾混煎制成袋装合剂2袋,100?mL/袋。用法:200?mL/d,分2次口服,4周为1疗程。对照组:四环素05?g,2次/d,4周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种皮损的变化情况,记录粉刺(comedones)、丘疹(papulae)和脓疱(pustulae)的皮损数目,并对脂溢程度(seborrheic degree,SD)进行计分;(2)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3)对临床痊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脂溢程度的计分方法:以晨起皮脂溢出程度为准,面部皮肤表面有薄层皮脂为1分;介于两者之间为2分;面部皮肤表面有厚层皮脂,油腻发亮,毛囊口扩大为3分。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计算公式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留少许色素沉着,分值减少超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分值减少超过70%;有效:部分皮损消退,症状改善,分值减少超过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加重,分值减少少于30%。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率加显效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皮损情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皮损情况计分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皮损和脂溢程度的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皮损和脂溢程度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2数据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376,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出现腹泻,对照组4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暂停药物后症状消失。
   23  随访观察  
   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11例痊愈患者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47%;对照组6例痊愈患者中,4例复发,复发率为98%,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比较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痤疮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认为与雄激素、皮脂腺的慢性毛囊角化和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繁殖产生溶脂酶等有关,治疗上以抗雄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抗菌、调节毛囊皮脂腺角化为原则[6]。中医认为本病属“肺风粉刺”范畴。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说:“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究其病因病机,乃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又喜食辛辣之品,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为本病。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运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近期疗效,但亦发现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尤其是女性患者多见,从中医辨证角度看是虚证的舌脉,这类患者常诉在吃少许辛辣之品后皮疹复发,患者面部虽有红色丘疹,但此时舌脉仍表现为虚证。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般表现为热证、实证的患者进食辛辣之品才容易出现“热”的证候,但进一步诊察发现,这类患者虽然不耐辛辣,但同时亦不能耐受生冷之品,在进食寒凉之品如冷冻的汤料食品后易出现纳呆、腹胀、腹泻等症,其脉象多表现为寸脉弦数而关脉偏弱,形成一个上焦有热,中焦虚寒的病机。依据中医脏腑理论,饮食需经脾胃运化,再将其精微输送到五脏六腑而发挥功效,若中焦虚寒,则辛辣之品不能为脾胃所运化而停滞于体内。从药物的性味归经角度来看,辛入肺经,故辛辣之邪易循经上扰于肺,而肺主皮毛,故而出现皮诊。现代都市人的饮食一般有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且患者均为年轻人,平时亦无明显的脾胃虚寒的症状,为什么会出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等虚证的舌脉呢?究其原因,可能与岭南地区平素喜饮“凉茶”,过食寒凉;以及现代的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忧思劳倦伤脾,患者平素已处于脾胃虚寒的临界状态,所以受外界刺激如过食寒凉或辛辣之品时,脾胃就表现出运化失司的格局,而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论寒热之品均能很好耐受。根据上述的病因病机,笔者拟定了清肺健脾的治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方中五指毛桃根为南方常用的健脾益气药,补气而不燥,白术、茯苓能健脾化湿,鱼腥草、地骨皮、牡丹皮、黄芩均为常用的清肺热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鱼腥草、地骨皮牡、牡丹皮、黄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功效[7]。
   其实临床最常用的枇杷清肺饮里有一味药为人参,现代医家极为少用,可能恐其过于温燥,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本病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况且在大量的清热药里加一两味补益药,其温燥之力能有多强呢?现代医学认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而补益类中药大多数有这方面的作用。本方治疗寻常型痤疮的复发率较低,可能与复方中健脾药的运用有关。所以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预防复发方面,补益药的使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如清.痤疮Ⅰ号方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7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杂志,2003,24(6):19.
   [2]王上游.清肺法治疗青春期痤疮205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9,29(9):421.
   [3]楼映.消疮汤治疗肺热瘀滞型痤疮96例[J].陕西中医,2002,23(3):2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90.
   [5]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6.
   [6]朱学骏,范廉洁.实用皮肤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288-291.
   [7]谢远明.中药方剂近代研究及临床应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24-230.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