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西服业话旧

 苏迷 2015-01-23
苏州西服业话旧
  西服传入中国,已属清朝晚期。在此之前,国人穿着均以传统长衫与旗袍为主。清光绪年间的1879年,在洋人集中的天赐庄,“李顺昌”西服号(后来改名“李增记”)挂牌营业。这是苏州开张的第一家西式服装店。店主李来义,出生在“红帮”裁缝荟萃的浙江宁波。他自幼随家人赴上海学徒谋生,通过习艺缝纫掌握本领。学成后经人介绍来苏,开设了姑苏首家西服店。由于做工精细,服式气派,经营诚信,渐成为苏州城内久负盛名的西服号。
  当时在姑苏地界上,还有一家名声响当当的西服店,可与“李顺昌”号相媲美。这就是稍晚开设的“陆湘记”西服店。业主陆湘莲乃上海浦东人。该店在经营上别出心裁,尤以制作女式西服而闻名,是民国时期,苏州城唯一专门加工女式西服的店铺,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店址亦设在天赐庄附近。
  顾客来店,可在店内所备的服装样本上选择定做,且女款多样兼有裙子、裙衫、大衣、时装、西服等,至于提供的面料更是品种繁多,有白货(绸缎为主),黑货(薄毛料一类),硬货(大衣呢等)。一时业务十分兴旺,除苏州本地生意外,业务往来曾扩展至常州、无锡、常熟等地。在多年的经营中,还为苏州西服行业的兴盛,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
  抗战前,苏州全市西服业虽然仅为17家。但是市中心的一些绸布店,看准了这个行业有利可图的势头,灵机一动便在店内附设服装柜(部)。聘用裁缝师傅进店坐镇招徕生意。顾客可当场选料,择款量衣和定做加工。此招立竿见影,顿时顾客盈门不绝。特别是率先在店内附设服装部的“同仁和绸布店”,不仅聘用高手裁缝师傅来店,而且对顾客推行“三节”赊账制,即平时赊账取货,每逢端午、中秋、春节三大节日可一并结算。由于此招出奇,生意一度轰动市场。不久,观前街的“乾泰祥”“大恒昌”“联和”“宝大祥”“永泰新”“协大祥”等绸布店纷纷追随仿效,成为当时西服业中的时髦经营潮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州城内外西服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开设的店家竟陆续达到130家左右。这些大小商店,大体分布的地点是:宫巷周围的“新丰”“李增记”“李春记”“新新”“国际”“百乐”“巴黎”等;观前街上有“恒丰”“协泰”等;临顿路上有“大同昌”等;阊门外石路则有“金隆昌”等。这些西服店,设备工具大体相同,一般备有缝纫机与熨斗等。但鉴于资金、技艺等不同,经营范围各有不同的消费圈子,生意各得其所。
  抗战后,西式服装影响有了进一步扩大。面料从原先的毛料,渐渐趋向于大众化料子,款式也陆续增多。与此同时,在苏州西服业中,又萌生出一支专门流动做批量业务的裁缝队伍,市面上俗称“大帮”。“大帮”裁缝的技术手艺水平不够全面,人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的个体劳动者,但是操作效率却是很高,适应性很强。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普通市民或下层劳动者等。然而对于整个西服行业来说,却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补充。
  旧时做裁缝,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这是一门十分辛苦的职业活计。那时在服装业中就有民谚流传:“正月坐月,二月冷月;春三、四月,风吹一半,雨落全光;五荒六月,七死八活,金九银十,六十日赶忙,到头来尽为他人作嫁衣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