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自恋的人要警惕发生抑郁症,自恋型人格很容易走向抑郁症的深渊,自恋型人格与抑郁症存在着很大的因果关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偏向抑郁症一方。下面为大家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证明抑郁症同自恋型人格存在哪些微妙的关系。 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自我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 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当获得他人的高度评价,周围人们的赞美的时候,总会感到无比欣喜。这就是自恋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都事事顺心,处处得意;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作为独立一分子存在,必须要相互帮助,共同协作才能够生活下去。所以,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还应该为别人着想。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允许出现“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如果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兼顾他人感受、利益的话,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健全的自恋”。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却常常出现那种病态的自恋倾向。只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把别人都当作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样的人常常在社会中寸步难行,自己欲望也得不到满足。从而陷人抑郁状态。 我们现在以美国的DSM-IV作为诊断标准来判断,这种人格被称作“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倾向的人在不断增加。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夸大的自我意识(总是以为自己了不起);陷人永无止境的权力、成功、感情的追求;坚信自己比谁都强;过于追求别人的赞美;特权意识十分强烈;将别人都作为自己实现目的的工具;与人交往无法产生共鸣;自大傲慢等。 若是总是如此,很容易就会遇到挫折而陷人抑郁状态。而且这种人格倾向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别人,毫不自我反省。所以,这种病人十分难缠。但如果能够把自恋作为一种自我提高、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会取得一番了不起的成就的。 总而言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其焦点在于,改变患者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并把这种不健全的自恋倾向或者傲慢转化为健全的人格倾向或者骄傲。 焦虑,是因为想追求完美,又感觉无力达到;也是因为想掌控一切,但似乎又总是事与愿违。 成功的自恋者 从2005年起,来自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者贝琳达·博德(Belinda Board)和卡特琳娜·弗里岑(Katarina Fritzon)就一直在进行一项研究。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在高层行政管理人员中出现的几率,都比在布罗德莫精神病院(Broadmoor Hospital)里精神失常的刑事罪犯要高。 这一结果提示,这些根深蒂固、可能不适应社会的人格特征,常常反而会使人受益。例如,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雄心勃勃、自信满满、专注于自我,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人和环境来获得最大收益。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则可能擅长吸引和控制他人,因而在建立和发展商业关系上得心应手。 在她们的研究中,博德和弗里岑将具有自恋性人格障碍的高层管理者们形容为“成功的精神病人”,而将精神失常的刑事罪犯们称为“失败的精神病人”。成功人士与精神病人这两类看似完全不同的人,背后可能有着被人们想象中更多的共同点。正如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一百多年前所说:“当超群的才智和精神变态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极有可能造就一个伟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具体表现 1.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迄今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和“他人恋”成反比。人的力比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当然就会多一些。其实,好色也好,爱情也罢,它的本质就是寻找“美丽的我”,只不过多数人被表象欺骗在恋人身上找“化妆的我”;少数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纯粹的我”。结论:你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着的,是你自己! 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过度的自恋可以变成病态,或者会有严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现,例如自恋人格分裂。这个字眼通常带有贬义,如果过度那么会带来夸张、自满、自负、自我、或自私。但同时也可以是包涵一种自信的积极态度,对个人的发展有利的一面。当用在一个社会团体的时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义,或者对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闻不问。 1.认定自身的优越: 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寻求优越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幻灭的梦想,只有这梦想才能给生活赋予一种闪闪发光的意义。 2.受到挫败则倍感抑郁和绝望: 如果她们受到挫败,没能及时实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会倍感抑郁和绝望。因此种种能寄托这种寻找优越感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有组织的宗教、各种形式的集团、竞争、荣誉以及形态各异的等级制度,都会成为自恋者寄托心灵的场所。 他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努力寻找世俗荣耀,追求社会性成功的标志物和陈腐不堪的浪漫情调。 然而,在这条通往无上优越的路途上,人的灵魂势必要受到一次次的考验,每一次挫败实际上都会造成自我鄙视和自我折磨,而人为了保全自己,不可避免要放弃那个真实的自我。 自恋是用过度美化和拔高生活细节来粉饰平庸,同时向他人塑造理想中的自己。自恋是心理上的化妆品,抹上它不只是为了给人看,也是为了哄自己高兴。久而久之,自己都看不见自己的真面目,不知自己青面獠牙。自恋者其实时刻需要一面镜子来观赏自己。 3.早期条件优越: 自恋型的人,常常是些从小家境宽裕,受到宠爱和羡慕的孩子,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在他们的早期经验中,没有与别人的愿望和意志产生健康的摩擦,也不需要通过成就来赢得那种价值感,这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为戏剧性的荣耀着迷,并且毫不怀疑自己应维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种优越感。他们期待持久的好运,指望靠命运和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自私和罔顾他人感受,必然导致亲密关系的困难。爱对于他们来说,常常只意味着被爱,他们自己其实并不懂得爱,也没有能力去爱。 自恋型的人心怀强烈的天生优越感、自我膨胀的 幻想,以及对赞赏的渴望。对于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人,还有可能妒忌心强、缺乏同情心,甚至还会不惜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他们可能很有魅力,但许 多时候还是会表现出自私固执、控制欲强以及麻木不仁的特点。一旦感到被奚落或是怠慢了,他们就有可能大发雷霆甚至是伺机报复。这种阵发性的反应有时被称作 “自恋暴怒”,会对迁怒对象造成严重后果。 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中,主角道林·格雷(Dorian Gray)和亨利·沃顿勋爵(Lord Henry Wooton)都有很严重的自恋倾向,然而,二人自恋的表现却大为不同:亨利勋爵自恋得富有洞察力,表现得很有魅力,很明显是小说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的自我影射。 而道林·格雷的自恋则显得冷漠且具有破坏性,书中女演员西比尔·云妮(Sibyl Vane)因为发现格雷不再爱她而轻生,便是格雷的自恋所造成的恶果之一。 在第七章中,西比尔对道林说:“你给我带来了更高尚的东西,一切艺术都不过是它的影子。你使我明白真爱的本质是什么。”结果道林·格雷非但没有感到丝毫感动和荣幸,反而愤怒地指控西比尔那天晚上的糟糕表演简直抹杀了自己曾经对她产生的爱。 自恋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自恋和抑郁有时会一起发生,这可能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难以发展形成真实的自我价值感或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有关。一些专家认为自恋往往与躁郁症(抑郁症的一种类型)同时发生。自恋者的自我价值非常依赖其他人的关心和注意,如果这些关注消失,他们就会陷入抑郁。自恋的原因被认为源起于婴儿期遭受过忽视或虐待,因此这些给自恋者自尊心造成伤害的早期经历会导致自恋和抑郁同时发生。有些人认为自恋者的极端自我意识不仅会导致他们忽视其他人的需求,还完全意识不到其他人的存在。 典型的自恋者认为他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总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自恋者的极端自我意识只是遮掩自卑和低自尊的假象。因此,自恋者通常喜欢与赞扬和奉承他的人,能同意他所有观点和信念并能满足他所有需要的人在一起。自恋者通常意识不到其他人也有情感,需求,观点和自己的信念,这就会使自恋者难以与其他人相处,尤其在情感方面。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自恋者的朋友,亲属和伴侣坚持自己的需要只是时间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这些人必须拒绝自恋者的自大错觉。没有他们的确认和支持,自恋者通常就会失去维持自尊和幸福感的内在来源。自恋和抑郁因此容易一起发生,因为自恋者在失去让人感觉高人一等的社会支持后会经常感觉很孤独。 典型的自恋者无法理解他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其他人优越的事实。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年轻自恋者通常只尊重他认为的权威人物,如父母或导师,并且只认为这些人值得他对比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在典型的自恋者进入中老年后,往往会变的更加社会孤立,这也是自恋者在年老后更容易同时出现抑郁的原因所在。 焦虑,是因为想追求完美,又感觉无力达到;也是因为想掌控一切,但似乎又总是事与愿违。 焦虑的妈妈,很“自恋” 文/胡慎之 焦虑的妈妈总是渴望别人不“添乱” 我总能在微博上收到许多焦虑妈妈的求助私信,但基本都不回。为什么?因为她们总问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孩子总是不听话怎么办? 她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希望有个人,几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消除她们的焦虑。最好,能将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源头都掐断! 她们会要求伴侣、父母或者孩子什么都听她们的,不给她们“添乱”, 她们讨厌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因为这会让她们打破自己是个“好妈妈”的幻觉,会让她们失控! “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不然,恐惧会让我死去”,这是焦虑者最典型的心声。丈夫,必须是我要的样子,孩子也要按照我照料的方法成长。她们尤如惊弓之鸟,不能听到一点点异动,不能允许一点点“失控”的事情发生。但悲催的是:任何关系中,掌控,总会失败。 自恋的爱,不管他人需不需要 焦虑的妈妈,其实很“自恋”。 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其实,即使是“己所欲,也不能强迫施于人”,给别人东西,要根据对方的需要来。但自恋的爱,是不管他人需要不需要,就去给予,总是把他人不要的强加在别人头上。 而孩子,无力反抗妈妈的“爱”。当他们看到妈妈的哀伤和无助时,尤其当妈妈说“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不满足,还要气我,你不是个好孩子”时,他们会愧疚。因此,焦虑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有迎合妈妈的能力,还要“忍受”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这样的孩子,往往“很乖很听话”,但那是暂时的,只是对妈妈的回避和讨好而已。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时,叛逆就来了。许多焦虑的妈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那个非常听话和懂事的孩子,现在什么都和我对着干? “尽责的妈妈”只是“护士妈妈” 焦虑的妈妈,在自己感到无助时,更要掌控他人,从掌控中获得安全感,而被掌控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孩子。看上去,掌控的妈妈对孩子挺好,她们很负责,甚至付出更多。比如:对选择什么样的奶粉十分精心、特别在意孩子的冷暖、孩子一哭闹就会很紧张。难道,这一切不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吗?是的,这是个“尽责”的妈妈!尽责,就是完成任务,但要说爱与不爱,还有待商榷。 有个小孩生病了,获得了两个人的照顾,一个是护士,一个是自己的妈妈。护士照顾病人很专业,反而妈妈在照顾自己孩子的时候,很生疏,毕竟是她第一次照顾病人。给伤口换药,护士的手法很专业,还说了些安慰的话,尽管如此,那个孩子还是痛得“吱哇乱叫”,护士安慰孩子:“总是痛的,一会就好了。”不痛不痒的安慰!护士微微皱眉,掩饰不住内心的厌恶:这孩子,真娇惯,烦死了!一会思想又跑偏了:下班去和男朋友吃什么呢? 而妈妈在旁边,看到孩子痛得乱叫,心里一阵心疼,眼里满是温柔,眼眶有一点点红,她可以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并且满心里都是孩子,心无旁骛,她安慰的话也充满了无限的温柔和疼惜。这样两种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护士妈妈的尽责,是出于恐惧 护士般妈妈是在用行为尽责,但那不是爱。当然,护士般妈妈可以挺自恋的认为自己是个好妈妈。护士做事尽责,是因为恐惧。假如做不好,她会被投诉,因为害怕被投诉,才更尽责一些。焦虑的妈妈,也是因为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或者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妈妈”形象,所以,战战兢兢,并且,不能忍受一点点质疑,任何一点质疑都意味着心目中“理想妈妈”的崩塌。 焦虑会一直传递 焦虑总会在无意识的循环当中传承下来。 期望自己是“完美妈妈”的人,是在婴儿状态时没有获得好的照顾。 所谓好的照顾,其实就是在饿的时候有吃的,冷的时候有温暖,她们的需要能得到满足。但她们的妈妈也很焦虑,压根不顾忌孩子的需要,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满足孩子:孩子饿了,被加上很多衣服,冷了,却被塞进去很多食物,甚至很饱时,还是被拼命塞进去。 曾经看到一对母女,在女儿生了孩子以后,母女俩为了怎样照顾孩子而发生激烈的争吵,实际是两个焦虑妈妈在对决。而那个可怜的饥饿的孩子,在那很焦虑很恐惧,因为照料者在争吵着给自己喂多少奶呢! 真正接受自己的无助和担心 别幻想做“完美妈妈”了,那对孩子并不是福祉,相反是“灾难”,因为完美妈妈对应的,必须是“完美的孩子”。要不然,完美妈妈如何实现呢?孩子总会牺牲自己,去成就“完美妈妈”,那就是:妈妈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实在做不到,那就假装。 当你发现,你经常因为孩子的一点点反应就战战兢兢,总担心孩子不如别人,经常会因为照顾孩子而产生很多情绪时,你其实已经把孩子当作“满足”自己的工具了。爱,是陪伴、是接受、是包容。当你开始用“我为你好”去对待孩子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爱了,只是“自恋”的满足而已。 假如妈妈能够真正接受自己的无助和担心,情况就会改变。妈妈会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就不再去追求做“完美妈妈”了,做妈妈的压力小了,焦虑也就降低了。 ![]() 病理性自恋 自恋问题存在于很多精神疾病中:心身疾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事实上没有什么精神疾病是不带有自恋问题的。今天我要讲的是自恋性问题在疾病中起了主要作用的自恋性人格障碍。 症状 自恋的病人有些什么痛苦呢?首先,他抑郁。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抑郁反应。它更像是一种失调的抑郁状态。病人感到空虚,没有真正的生活乐趣-他觉得自己像是不真实的。白日梦起了重要作用。他梦想着无限的成功、能力、美貌、和完美的爱。病人很容易受到伤害,有一种被扭曲的自尊,经常感到羞愧。 在社交关系中,我们看到他是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的。他不知道什么是适切的。他需要无限的赞美,并会去利用别人。他的自我中心和自大的幻想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他人可能会被理想化,但只是当他们可以提供自恋性满足的时候,一旦他们让病人失望了,他们马上就会被贬低。这种失望引起失控的暴怒发作。在他们迷人的外表下,我们感觉到某种冷漠和生硬。 病人维持关系的能力在一个关键点上有障碍:不能够真正地依赖他人,对他人没有信赖或信任。自恋性人格充满了不信任和贬低。同时他们受到对他人的强烈的妒忌的折磨。他们可能会是好笑的,但不是真正的幽默。 在性方面,被扭曲的关系表现在反常的幻想或缺乏性趣。自恋性人格受各种心身症状的折磨或者是担心生病,有时候病人以一种疑病的方式关注躯体或心理健康。 当我们要这些病人讲讲他们的问题时,他们常常是很模糊的。病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我的生活在根本上出了问题。” 从症状本身我们是无法断定潜在的障碍的。更加重要的是自发的移情/反移情。比如说,治疗师可能或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或者说相反地,感到被贬低和羞怯。两种反应可以被理解为抱怨背后的自恋扭曲。治疗师如果注意到他在特别小心选择干预方式的话,这也会是个线索。这可能是对病人容易受伤害倾向的一种反移情反应。 自恋的模式 我将给大家概要地讲述一下关于自恋的最重要的几个模式。我将从弗洛伊德的概念开始,然后讲科胡特和康伯格的贡献。接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尼科特的真实自体这一概念。然后我会谈谈鉴别诊断的问题,特别是自恋和边缘障碍的区别。最后要讲的是治疗。 当考虑对自恋这一概念的贡献时,我们看到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同时也是最让人迷惑的。原因在于很多精神分析师发展他们的理论时,没有与已经存在的概念联系起来,最后我们就有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概念。我将试着在丛林中找到一条路。 在开始之前,我们看到在弗洛伊德之前,自恋被理解为是一种性倒错,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性对象的身体。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临床观点,但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增加了如下几点: -发生学角度:自恋是发展的正常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 -客体关系角度:自恋表明了一种客体选择的类型:我们爱一个如我们所愿的人或者是爱一个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的人。自恋还意味着没有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缺乏连结。 -自恋和自尊感有关。 所有的这些角度是分散的,没有被整合为一个理论。所以从弗洛伊德开始就产生了困惑。困惑还在持续,因为今天我们并不同意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假设。 首先是作为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原始自恋这一概念。弗洛伊德说对自体的投注先于对客体的投注。现代对婴儿进行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开始与客体联系的时间要远远早于精神分析理论所设想的。 巴林特(1937)强调了用他的概念“原始的爱”来取代“原始的自恋”。他说,从生命伊始,与他人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婴儿是无法区别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但是,巴林特说,这并不是自恋,更准确地说,它是与世界的一种不真实的联系。这种原始的爱自然是完全被动的,而且旨在于与客体融合。这是在孕期和出生后不久母亲与孩子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人类渴望着重获这种“一体”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重新回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希望是生活中最强的渴望之一。 弗洛伊德和巴林特的区别是很重要的:我们是相信一个人天生与他人连结在一起,还是相信他主要是对自己感兴趣,他去寻求与他人的联系仅仅是因为他为了生存做出的选择?你能想像得到这也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区别。 所以对弗洛伊德的观点的第一个批判点是原始自恋这一概念。 第二个批评是对他理论中暗含的经济原则:每个人所具有的力比多的量都是有限的,要么朝向自体,要么朝向客体。如果自体已被投注太多,就没有精神能量-没有力比多-留给客体了。 如几个作者所指出的,这种假设再也得不到支持了。经验告诉我们,与低自尊的人相比,高自尊的人可以更深地投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显然自恋性的投注和客体投注并没有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和其他人没有或很少有显而易见的关系的话,这并不代表其他人在他的幻想中没有起作用。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自恋性障碍的患者似乎更加依赖于他人。 我们正在谈论的自体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在超我和本我之间的某种东西,但并不是自我。它遍布所有的场合。它是个人与客体相对的整体。这是主体把自己当作客体的这样一个心理瞬间。所以当某人说,我是一个年轻人,我想要出去跳舞,但有时候我害怕年轻的女子-这是关于自体的一个陈述。 我想要你们注意的第三点是,对弗洛伊德而言,对自体的力比多投注是一种病理现象,他称之为自恋。其他人看它则是相反。他们谈到“自尊感”并认为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积极现象。今天对精神分析理论家而言,对自体投注这一概念已经不再引人入胜。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量的角度,而更是一个质的角度,不是力比多能量的量,而是在“自尊感是好还是坏”这个意义上的情感状态。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取决于真实自体和理想自体-被称为自我理想-之间究竟是相协或是矛盾。这意味着,在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我是否能够处理这之间的差距,以及调节自尊感的机制究竟是什么呢?当我感到悲哀和渺小时我能做什么呢?我可以试图去贬低别人,试图强迫别人来赞美我,或者逃进白日梦等。这是自恋障碍者常用的机制。 在对自恋进行阐述的人中,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人物,那就是科胡特和康伯格。他们都来自于讲德语的国家,在欧洲被纳粹占领之后,他们不得不逃亡到美国。 阅读科胡特的理论,我们发现自恋是力比多对自体的投注是他对自恋性人格的定义的核心,他说(1971): “痛苦主要源于没有能力在心理上调节自尊并把它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 他采用弗洛伊德备受批评的原始自恋这一概念,并假设了自恋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与驱力并行的。当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它处在原始自恋的平衡期。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受到母亲的照料的自然限制的破坏,于是孩子不得不通过发展出夸大和表演性自体的意象来补偿那失去了的完美状态。 但这是不够的。孩子还把丧失了的母亲客体的完美性投射到被尊崇的无所不能的自体客体上:理想化的父母意象。 这两种机制在一开始就是并存的。但我们看它们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它们几乎是彼此独立的。在适宜的发展条件下,原始和夸大自体的夸大会逐渐地被驯服,这意味着适应了现实。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人格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的行动和我们的自尊提供驱力能量。 与此同时,理想化的父母意象被整合进成人人格中,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而它是这样工作的:当孩子被照顾的时候,会感到挫折-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没有一个母亲是完美的。如果这些挫折不是太让人受挫的话,仅仅是小小的挫败,孩子会逐步地撤回对它的投注。很重要的是,挫折不是太大。否则孩子会被迫把所有的投注从令人失望的父母那里撤回。如果挫折仅仅是一部分的话,孩子可以内化母亲的功能-首先是她减轻孩子生理或心理紧张的能力-从客体到自体。科胡特把这个运作过程称为转换性内化-这是正常的发展。(过渡客体)。 但是如果孩子在与母亲的自恋性和谐上严重受伤的话,夸大自体就不能在面对现实中被驯服。它以原始的形式保存,并要求夸大需求得到满足。如果孩子体验到来自被尊崇的父母的创伤性的失望的话,理想化的父母意象也会以未加修饰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它就不能被转化成为减轻紧张的结构。它可能会继续作为原始的过渡性客体存在下去,以维持自恋性的平衡。 这些障碍还会发生在移情情境中。无论是夸大自体被重新激活,我们观察到被称为镜映移情的情境,即“我是完美的,而你意识到我有多完美”,还是自我理想客体的重新激活导致一种理想化的移情:“你是完美的,但我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看到科胡特认为病理性自恋是一种被中断的成熟过程。 康伯格对病理性自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视其为一种防御结构: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巨大的挫折 -或者素质上巨大的攻击驱力 -或者也是素质上的-对焦虑的承受力太差以致无法处理攻击冲动 所有这些会导致巨大的口欲期攻击的形成,而这是必须被防御的。这种挫折通常是孩子的需要被父母的需要滥用了。结果孩子害怕涉入到更深的关系中。换言之,对变得依赖的恐惧出现了。 对两种危险的防御结构-攻击和依赖-是各种各样的自体和客体表象的融合:自我理想,理想客体和真实自体。让我们通过如下的阐述来记住我们想要表达的。 真实自体是我所感受到的自己-我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例子:“我担心被年轻的女子拒绝,因此我不出去跳舞”)。自我理想是我所想要成为的样子(“我想要有自我意识,强大,并能够让别人来爱我。”)理想客体是我所尊崇的另一个人。 这三个意象或表象融合在一起了。新的结构被称为夸大性自体。与此同时自体不被接受的侧面被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并被加以贬低。这是摆脱内疚感和偏执性恐惧的方式。 现在我们来简洁地陈述一下,在康伯格的眼中,自恋的病人描述自己的方式: “我是伟大的。我不需要因为没有满足其他人的期望而担心被他们抛弃。我很伟大,而且能够满足所有的期待。其他人永远也达不到我所拥有的完美程度。这就是我对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原因。唯一的事情是我必需防御他们对我的妒忌。” 通过这样的防御过程,对依赖的害怕就能得到控制。在真实自体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异-这意味着在我是什么样的和我想要是什么样的之间的距离-没有被感觉到。哀悼和内疚感没有上升到意识。结果是内在世界的贫乏。有自恋性人格的人常常不能说“对不起”或者“谢谢”,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是不完美的。因为这些人无法生活在比较深的关系中,他们感觉他人是苍白而且缺乏生机的。结果是内在的空虚感。 在治疗自恋性障碍的病人时,康伯格注意到在自恋性的夸大和难以接近与偏执性焦虑之间的交替。病人并不把治疗师感受为一个独立的人。自恋的病人无法接受从治疗师那里来的好东西。源于破坏性的攻击的深刻的妒忌和内疚感会变得难以忍受。病人退缩到一个“辉煌的隔离”世界中,这样他就不必意识到有人会激起他内心的某种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和所有可能的改善都得被贬低。 这种阻抗在治疗的很长时间都会是很显著的。病人会告诉治疗师,他是多么的无能,治疗毫无意义。但奇怪的是,病人会规律、准时地前来治疗。 现在我试着简短地总结一下科胡特和康伯格的概念的主要区别。 在科胡特看来-如我所说的-自恋是儿童发展阶段的一种固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冻结了。 对康伯格而言,自恋是完全由自我重新创造的防御过程。 对他的观点的证据是,我们观察到小孩子的自恋是完全不同于成年病人的自恋的。他提了以下几点: 1. 正常婴儿的夸大幻想是更加现实的。 2. 孩子并不只是对批评、失败或内疚有严重反应。他们也能够表达深刻的爱,感激和对别人感兴趣。但首先,他们能够发展出对相关客体的依赖。 3. 孩子的要求指向真实的需要。婴儿需要食物,爱,安慰和舒适。病理性自恋以难以企及的期待来表达自己。 4. 通常孩子不会贬低他人,而是以温暖和愉悦的方式与别人建立联系。 5. 婴儿对占有和能力的需求不是排他的,而是要变得可爱,能够被他爱的人和他希望爱他的人所接受。 所以我们看到,病理性的自恋不可能与童年期自恋一样。 尽管对科胡特的概念有这么大的批评,我想他很大地增加了我们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理解。从另一方面讲,康伯格的概念不足以解释病理性自恋的所有方面。他的表述指的是夸大自体起了重要作用的病理性自恋形式。其他的一些情况,如强烈的自卑感很突出时,就需要不同的解释模式。 温尼科特是以孩子为工作对象的英国精神分析师,他提出的真实和假自体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给连结了起来。他把这个过程描述为: “真实自体”的发展需要母亲的存在,而母亲是要能够理解婴儿的需要的。她接收到孩子的自发的姿势、动作,并通过自己的反应赋予它们意义。如果她不能适应孩子,他就被迫地去适应母亲发出的信息并试图去满足母亲的需要。这是假自体的起源。有这样一种发展的人在试图调节他的自尊感的时候,会持续地依赖他人,他是特别脆弱的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肯定来源。作为对产生问题的对话的反应,婴儿建立起夸大自体,结果也会是非常的脆弱。他知道自己的盔甲是不堪一击的,因此需要永恒的稳定。无能、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的愤怒威胁着自体,结果是一种根本性的痛苦,这是自恋障碍的最重要的特点。有些病人试图通过寻求自恋性的给养、在幻想中过度补偿、与理想化的人认同、强迫性的虚假的性如色情狂来重建安全感。而这些-如我们所知-是夸大自体结构。 你们听了很多关于病理性自恋的内容,但是否存在正常的自恋呢? 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一些外部特点可以帮助避免病理性自恋:获得力比多满足的可能性,如性和身体健康;社会成功和智力及文化上的兴趣的实现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说,当真实自体和自我理想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话,良好的自尊感就能发展出来。自我理想必需是现实的,而且这个人要能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有些梦想永远不能实现。正常自恋者能够从内在充实自己的自尊(记得上次你是怎么成功的,你试着去邀请一个女子共舞并被接受了)。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他人。 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前提之一是母亲和婴儿间的和谐相处。这意味着,在童年早期,没有巨大的挫折,没有素质性的巨大的口欲期攻击性或对攻击冲动的恐惧的承受力不足。那么口欲期的攻击性冲突就不会太大,以致要通过融合自体和客体表象来应对,或者用科胡特的话说,这个人就不需要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当自我理想不必与其他的自体-客体表象融合的时候,它就可以以正常的方式朝向现实的理想发展。那么现实和理想间的差距就会变小。带着很多美好体验的与母亲的和谐关系被内化了。这些美好的客体表象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佑护,伴随着这个人前行。 鉴别诊断 我们如何来鉴别病理性自恋和其他的心理疾病呢?这必须从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在上面的是神经症(最成熟的心理疾病),其下则是边缘障碍(一种严重的扭曲状态,但没有精神病那样严重)。让我们从核心问题,防御机制及达到的自体整合水平来展开讨论。 1. 核心问题 神经症病人要应对的是俄狄浦斯冲突、阉割焦虑和内疚感。 自恋性人格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尊的调节。 边缘性人格要防止心理的瓦解。 你们会注意到从边缘障碍到神经症,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上升, 从瓦解(边缘障碍)经过平衡的调节(自恋障碍)到冲突(神经症)。 2.防御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自我的功能水平和防御机制,也是从边缘障碍上升到神经症。自恋和边缘障碍的病人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理想化,投射性认同,投射和分裂;神经症病人使用潜抑、回避、否认和升华的防御机制。 3.达到的自体整合水平 自恋性人格和神经症病人有整合的自体,即便自恋者的自体是高度病理性的。边缘性人格的病人的自体和客体表象都是破碎的,通过分裂的机制这些被分开了。 4.自恋和神经症病人的主要区别在于自我理想的结构和功能不同。 自我理想是从理想化的父母意象和理想化的自体意象不断调整而来。在个体与它相协的情况下,它是自恋满足的来源。自然个体并不是总是与它相协的。自恋的病人试图通过创造统一体(自我理想,真实自体和理想客体)来避免不相协的体验。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什么不一致了。 对神经症病人而言,自我理想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并没有与真实自体融合。有时候它是幼稚的,因为这样可以防御源于冲突的恐惧和内疚感。清洁和完美的理想保护强迫性神经症者免于施虐冲突,或者美貌和很有能力的理想帮助癔症病人应对俄狄浦斯冲突下的自卑感。 治疗 我将以治疗结束本次的讲座。这个问题是最重要和复杂的,所以我只是给你们讲一些关键点。学习治疗的过程必须在督导下进行。 从我们今晚所听到的,很明显的是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会促进真实自体的成熟。在此,科胡特的技术是有帮助的。治疗师必须接受病人的所有的移情,无论是理想化移情还是镜映移情。当治疗师就像一个很能理解的母亲,能够看到/镜映孩子/病人所呈现的一切,自然治疗师就很好地意识到这种移情会是一种防御结构。这里我们又接近康伯格了。他的防御源于假自体的存在,而假自体的形成是为了抵御无能、不被爱、不安全和反应性愤怒的感觉。要让病人看到这种防御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接近他的真实自体。 如果通过共情来镜映病人的感情的话,共情总是有限的,结果是病人受到了挫折。这些挫折不能大到引起新的创伤。所以通过转化性内化,就有可能让病人获得一个更加成熟的结构。 对于康伯格而言,病理性自恋是一种防御结构,他的治疗是不同的。他强调了关注攻击性冲突的必要性。治疗师必须系统地阐释理想化和攻击,两者都存在于移情中。攻击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沉默、迟到、不接受治疗师的任何解释等。通过反移情你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否有攻击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病人意识到,他有理想化和贬低治疗师的冲动。这种贬低可以使病人回避那被防御了的情感:暴怒和妒忌,治疗师对这种情感的反应可能是报复。这是病人所害怕的:报复和内疚感。而这必须让他意识到。同时他还害怕变得依赖,这表现在他试图完全控制治疗师,通过这,他的攻击似乎也被控制住了。这就好像病人要说,“要么你是我所需要的样子,要么你就别再存在下去。” 对治疗师的不真实的理想化,失望,自恋性退缩的种种的动机和贬低,所有的这些必须被谨慎、仔细地分析。 但是-当然-并不是只存在负移情。病人还有认同治疗师、倾听他、与他共同去探索自己的冲动。但是这些功能常常是被分裂的,因为它们不是什么夸大、了不起的东西。 通过意识到自体的这些侧面并接纳和拓展它们,病人可以改变他的负性的自体意象。 如果攻击性冲动没有被修通的话会发生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在社会功能上会有所改进,他的人际关系会比以前深刻,因为他能更好地理解其他人。他的野心会下降,不安和厌倦感也会减少。然而,病人还是缺乏深刻的共情性理解他人的能力,无法和别人建立起成熟的爱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