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着灰狗游美国

 eqf355 2015-01-24
坐着灰狗游美国

作者:老老玩童

回来后讲故事,被多次要求解释的,是关于“灰狗”。

听说我在美国晃荡数月,主要交通工具就靠“灰狗”,不懂行的朋友奇怪:什么“狗”如此厉害,能够驮着你们东奔西走?懂行的朋友吃惊:就凭那种绕来绕去站站停的Greyhound (灰色猎犬),你竟然能将美国逛了半圈?

难怪国内的朋友们不相信,连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最初也不相信。他们当然知道这种知名度很高的交通工具,但是大部分没坐过,听来的评价基本负面:耗时、多中转、辛苦、乘客中黑人多、不安全……。

偏偏我很倔:相信指南书中的介绍,相信我的欧游经验在美国也一定行得通,相信公路设施发达的美国,应该也有相应发达的长途公交。至于耗时,多中转、辛苦,正是我这种“马拉松自由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至于乘客多黑人,我不在乎:在白人眼中,黄皮肤和黑皮肤,不都同属有色人种?何必自视甚高?至于安全,我最坦然,只要注意不在错误的时间进入错误的地点,剩下的,就交给上帝安排了。

坐灰狗游美国,是我在“做功课”时就定下的计划。既然有这么一家百年老号(1914年开业)提供了覆盖全美2300个站点、年载客量占全国公交总载客量七成份额的交通服务,既然它已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形象之一、已被誉为“一个能代表美国的符号”,既然它的服务方针正与我的旅行理念相吻合,来美国旅行,怎么可以不去体验?

我的体验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一出手,就买了最长有效期的60天通票(Discovery Pass,“发现通”?),想重拾“一票在手,美国任我游”的痛快。

结果当然痛快无比。

一是实惠:日均7.6美金的票价,让我们不再有交通费用超支的忧虑。不管远近,只要想去,上车就走。

纯属习惯,我在“账本”中专辟一章,记录每次车程的“窗口票价”。60天后盘点,大喜过望:东西南北中二十多段车程,理论上的票价,是通票费用的四倍!

二是简便:不再受订票买票之苦,不用担心语言蹩脚购票的尴尬和失误,每次“转移”时,只需行前到车站登记,就可随意乘坐。

最大的收获,是颠覆了原来的种种疑虑。灰狗的硬件软件服务,绝对比国内的快巴强许多,乘坐灰狗的安全系数,一点儿也不逊于乘火车、飞机和自驾游!

坐了一路也看了一路,忍不住“横向比较”,赞叹连连:

老美的公路建设太牛了,覆盖全国又几乎全国免费的高速公路网,让汽车公司将经营触角连通所有城镇成为了可能,相比火车网的站稀车少,长途大巴的优势十分了得。

灰狗公司专跑长途,却少有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直达快巴”,只要是大跨度的车程,必须中转,而且往往不止转一次。所有的中转都在车票上注明中转站的地点、到达及再出发时间;中转乘客不需为行李的中转费心,司机或车站行李员会根据标签将行李各就各位;车站为中转乘客开启“优先上车”通道。正因为线路、站点和班次的布局合理,将许多支线客流汇集到干线再作分流,所以,在大部分路段中,灰狗的上座率很高,尤其是夜车,经常满座。

我在国内有“乘车禁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乘坐夜班大巴。可是在美国,面对着那么辽阔的版图和那么遥远的路程,想想夕发朝至的种种好处,再看到灰狗车站夜车乘客的热闹情形,我们也从忐忑到坦然,成了夜车的常客。

灰狗公司没有卧铺车,所有的长途大巴都是高背可调节座椅,可斜靠却不能平躺。眼见那么多魁梧身形的老美在方寸之间安然自得,我们也学会了在车轮摇晃中入睡。不过,我们可没有“全副武装”的老美经验老到:许多夜班车的乘客,是腋下夹着枕头、睡袋和毛毯上车的,那架势,分明是以车为流动旅馆,岂肯委屈自己一夜?

灰狗票没有座号,上车自找座位,却从没见过拥挤和争抢。车站也有付费优先上车的“绿色通道”,只是少人问津。在绝不超载的前提保证下,谁肯花那份冤枉钱?

灰狗司机的敬业,让我们眼界大开:驾驶(没有轮班司机)、检票、装卸行李,招呼乘客,全程一身兼数任。他们当中,有不少已是花甲老者(法定65岁退休),夜班车的老司机似乎偏多。我曾好奇:是年青人不愿意入行?还是看中他们经验老到和人老少瞌睡?看着他们已显蹒跚老态的步履,看着他们身着制服精神抖擞的工作神态,想起指南书中的介绍:“灰狗司机都是经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才允许驾驶的,无论是驾驶技术、还是汽车的管理和对乘客的态度,都足以令人信赖”,面对老司机,我们的敬重和依赖之心油然而生。

混在灰狗乘客中东张西望,零距离地观察老美平民社会的角落,是我们坐灰狗的“高附加值”收获。我们见过为等候有特殊装置的车,而在车站守候两天的轮椅客,见过身背三种电脑坐车旅行的“潮老头”,见过风雪之夜在途中加油站等车的妇女,见过偶尔灰狗半路“罢工”时,司机的处理机智和乘客们的冷静配合。

久而久之,那条绘制在车身上“奔驰的灰狗”,已经成了我们熟悉的伙伴;久而久之,我们成了灰狗的“老”乘客,对整个程序熟稔老练。

喜欢联想的我,老是琢磨:如此便利的公交服务,中国可以引进吗?

回来后翻检资讯,还真的看见一条旧闻:2009年,南京的公路运营官员曾经想试水推出中国的“灰狗”,仿照美国灰狗的经营模式,设计几条长线,乘客只要购买了到最终目的地的票,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在中途自由上下游玩。

只可惜,时至今日,这个设想仍然停留在“设想”阶段,诸多羁绊让它难成现实。

媒体说,南京的设想有些超前,美国灰狗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

当然会水土不服。

但我还是为南京的有识之士喝彩:在公路设施如此复杂、路桥费如此昂贵、地方交通割据经营、季节性客流量过山车般变化的中国,他们敢于提出这样的设想,难能可贵啊。

其实,南京的设想,还不能算是完全的“灰狗模式”,充其量算是专线通票。灰狗的普通票属此类:只问最终目的地和初始车次,在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有效期内,可以沿途上下停留。

这样的专线票,我在越南也体验过:从河内和胡志明市之间,乘坐旅游公司大巴,可以中途自由停留,再上车前一天打招呼留座位即可,通票一个月内有效。

美国的灰狗通票不是专线,不限方向只限时间(分7天、15天、30天、60天四种,有效期越长,日均票价就越便宜),与欧洲铁路通票十分相似,对自由行游客的吸引力最大。

难道说,在企业体制尚难理顺的中国,在没有一家长途汽车公司可以覆盖全国的情况下,我们就完全不可能引进灰狗模式了吗?

20多年前,我经常乘火车在国内旅行,经常“最大限度”地利用长途车票有效期,在途中下车游玩,仗着年轻也为抢时间,往往是白天下车玩,晚上坐车行,凭着一张车票玩几个地方。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里,不也早就有“专线通票”的经营?

火车是全国范围的独家经营,可以这样做,汽车呢?

美国的长途汽车也不是垄断的哦,优胜劣汰的结果,灰狗公司自成品牌。

中国的公路交通运营,是否也可以从中学到些什么?
附件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