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文摘

 添衣 2015-01-24

上个世纪的80时代,中国西部有一份发行量巨大的杂志,先后叫过《读者文摘》和《读者》。这份杂志培养了一代中国小资知识分子,尽管今天他们多数已经告别了《读者》,转而迷上了其它更花哨、更西方、更前卫的杂志。

当然,在80年代迷恋《读者》的人群中,更多的人已经不再购买传统纸媒杂志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今天互联网提供的内容极大丰富,荤素都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满汉全席或美味小吃。

《读者》的成功,应归功于编辑。和其他杂志不同,她既不搞专访,也不玩封面文章,更不培养自己的专栏写手,而是依靠编辑们去发掘、转载已经发表过的内容。当然,《读者》的读者也可以参与这个发掘活动。据我所知,《读者》的读者们也可以向《读者》推荐稿件,稿件一旦采用,也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奖励。

和原创相比,办好一份文摘类杂志,从技术上,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中国互联网第一代的枭雄,用的也是《读者》的方法论。他们买进大量的原创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海量的推出。像新浪这样的超级门户网站,为了获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授权,每年支付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几千万这个级别,但如果拿这笔钱去搞原创,无疑是杯水车薪。用一句IT行业当前的时髦术语,这种办法叫做“聚合”。

然而,聚合阐述的只是一种理论,实践中,隐藏在聚合理论的外衣下,互联网还存在一种能盗就盗的潜规则。 
互联网的海量内容、互联网的链接特性,都使得互联网成了盗版侵权的最大舞台。凭借个人力量,一个原创作者,几乎无法追踪自己创造的内容究竟被哪些网站采用。如果碰巧发现了,取证采样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何况,这种现象的背后,还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即通过诉讼等手段获得的经济补偿远远低于诉讼成本。

原本,这个问题可能只有传统媒体关心,近几年来,他们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采取各种联盟的办法和手段,要求和互联网门户公司清算这笔血债。主要的办法无非是自己搞网站或者团结起来,谋求哄抬物价。传统媒体的努力不是很成功,不过,革命又有了后来人。当全民Blog风起云涌的时候,伴随着新鲜有趣的文字不断出现,复制粘贴的风气也更加猖獗。

最近一段日子,类似的诉讼此起彼伏。新东方的罗老师在Blog上瑕疵睚眦必报,除了为自己标出一个字一块钱的稿酬之外,对那些非法引用转载的网站,逮住一个死磕一个,痛打落水狗。而一个叫做秦涛的博客,欲将搜狐告上被告席,对其非法转载的两篇文章,要求6位数的金额补偿。

其实,互联网的新贵们,根本犯不着用如此伎俩得罪天下的写字人,他们都应该重温一下《读者》是如何成功的。与其发明各种先进手段搞无偿使用,不如从钱包中拿出几个小钱,用省下来的精力和时间,多捉摸捉摸这个时代和人心,做好编辑这个大有前途的职业吧。

行文至此,想起了一份叫做《互联网周刊》的杂志,在我看来,如果他们不再玩原创,而是搞一本新时代的《互联网文摘》,没准儿离成功更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