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明清古建筑新发现之二:
军事防御、住宅居家两相宜
它还只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箭楼院落的一部分;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古民居中别具特色,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初步推测建造年代为明末清初
上边屋的“一字墙”大门。
箭楼屋檐的砖雕斗拱,翘角上是一只倒挂的鳌鱼。
看起来稍旧些的箭楼。
看起来较新的一栋箭楼。
上边屋废墟里的覆盆式柱础石和粗大的整木立柱。
保存较完好的箭楼院落(下边屋)全貌。
本报讯(文/图 晚报记者 罗文鹏 通讯员 秦光政 实习生 杨远丹)箭楼,是一种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古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并不少见。不过,箭楼和普通房屋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民居院落,却在中国古民居中别具特色,非常少见。
7月17日,记者与衡东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衡东县南湾乡,发现一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明清古建筑群遗址晏家大屋。这是一个奇特而庞大的古建筑群,由7个坚固的箭楼院落组成,现仅有一个箭楼院落保存较为完好。
据推测,现存比较完好的这个箭楼院落,建造年代介于明代与清代初期之间。文物专家指出,此类古建筑在全省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发现:
两栋箭楼造型威武,形成紧凑的院落
7月17日中午,记者与衡东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南湾乡新南村。走下车,刚踏进一片长满杂草的平地,就惊喜地看到威风鼎鼎的箭楼耸立在不远处,整齐的青砖墙,四四方方,棱角分明。再穿过一片南瓜地,具有明代特征的“一字墙”大门出现在眼前。
前厅已经倒塌,地上还能看到红砂岩打凿的明代风格的“覆盆式”柱础石。大概是在老宅第二进的位置,还住着两位老人。在一个天井旁,放置着一根安放洗脸盆的石台柱,柱子的台面下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此为“平安柱”,寓意平安。
穿过老人居住的厅屋,看起来一新一旧的两栋箭楼就耸立在眼前,近距离地仰视,墙上分布着长条形的小窗户,屋檐上的砖雕斗拱非常精巧。
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处以两栋箭楼为主体的院落,可能有二至三进,箭楼和箭楼之间以屋相连,箭楼与房屋有厚实的青砖墙连接,布局紧凑。
回忆:
老屋梁里藏着“雍正三年”的文房四宝
两栋坚固的箭楼均有三层,墙上露出了大裂缝,已经久无人居,门锁紧闭。
走出箭楼院落,我们又惊喜地发现了另一处具有明代风格的古建筑遗址。“一字墙”的大门,“覆盆式”柱础石,散落在地的整根木立柱,直径有几十公分。可见,这座古建筑历史悠久。
1971年出生的晏满秋,是这座院子最后的主人。他说,几年前,大厅的屋梁倒下来,显现一个挖空的凹槽,里面放着文房四宝,有一本书上写着几个字:“雍正三年竣工”。
晏满秋说,这座院子有三进,第三进也是一栋三层楼的箭楼,不过,他们称之为“楼屋”。他已经无法找到当年从屋梁上掉下来的“文房四宝”,“家里搞装修的时候扔掉了。”
他还告诉记者,倒掉的这个老宅院叫做上边屋,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箭楼院落叫作下边屋,它们都是晏家大屋的一部分。
追溯:
晏家大屋曾共有七栋箭楼
烈日下,汗水在衣服上凝结出白花花的盐渍。晏满秋热心地带路,去找那栋看起来比较新的箭楼的主人73岁的晏三仔。
箭楼旁的一些房屋已经倒塌,屋顶悬着的房梁和小青瓦看起来随时都可能掉下来。出于安全考虑,晏三仔的老伴已经几十年没登上箭楼了。
打开锁,两个人同时推动箭楼大门,都感觉有些吃力。两片门页是由整块坚硬的木头做成的,这种木材是本地出产,生长速度极慢,从厚度和高度来看,至少应该有几百年的树龄。
门栓上有一道口子,是刀砍过的痕迹。“这是日军的军刀砍的”,晏三仔说,当年日军进村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躲进山里面去了,日军冲进他家院子,想把箭楼的门栓砍断,但由于制作门栓的木材实在太坚硬,锋利的日本军刀砍了很久都没砍断。日军悻悻离去,于是留下了这道口子。
登上箭楼,我们再次为箭楼的建筑质量所折服,虽然多年没有维护,每层楼的楼板仍然非常稳靠。每登一层楼,我们都仔细寻找墙壁和屋梁上的纪年文字,可惜没有任何发现。
“像这样的楼屋(箭楼),晏家大屋总共有七栋,栋栋相连,形成了九进十八厅,共有上边屋、下边屋、老屋、大屋4个院子。下雨天,在各个院子来回走都不会湿脚。”晏三仔说,他出生的时候还有五栋箭楼。晏满秋说,他只看到过三栋箭楼,他家的箭楼倒掉之后,就只剩下现存的这两栋箭楼了。
考证:
文字记载称始建于明代,但确切年代待考
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衡东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当地晏氏人家里看到了族谱,里面有文字记载晏家大屋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7月17日,衡东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到晏家大屋,对每处建筑点进行了仔细考察。他们推断,老屋应该是历史上晏家大屋最先开始的地方,后来屡经修葺,最终成了祖堂;大屋的建造时间最晚,大多是民国建筑;从建筑形制上分析,已经倒塌成废墟的上边屋,是典型的明末清初建筑风格,也许在清雍正三年间进行过一次大修。
下边屋的两栋箭楼,虽然新旧程度不一,但都保存得比较完好,其准确的修建年代还有待古建筑专家进一步考察研究。不过,两栋箭楼的屋檐均是叠涩出檐,把特制的青砖打磨成假斗拱的形制,层层叠砌往外伸出,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箭楼屋面上,双坡瓦顶举高比较平缓,也是明代至清代初年常见的建筑风格。
省文物局原博物馆处处长、文物专家谢武经,在看了衡东箭楼院落的照片后指出,“能发现这样的古建筑很难得,是一次重大的发现!箭楼集中在一处形成了民居院落,这在全省还是第一次发现!”
谢武经称,修建箭楼主要是用于自卫,防御兵患、匪患及战乱。此前,在衡山县发现了一栋万历十八年的箭楼,郴州临武县也有七八栋箭楼,不过均为独栋。他从图片中看到了部分明代风格的建筑,至于具体年代,他表示要现场考察后才可断定。
规模庞大的箭楼院落群,到底是由何人修建?现存的箭楼院落具体建于何年?为何要将日常居住的院宅,建造成如此坚固的军事防御性建筑?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问题依然成谜,有待文物专家作深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