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民俗关东十八匠

 桓桓 2015-01-25

我说关东十八匠

关东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原驻先民,为了生存与繁延,以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总结积累并创造了无数辅助生活,推进社会进步的生存技巧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诸多手段。近些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关东先民们在生活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有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出于一种责任和热心,继《关东十八怪》之后,作者历时两年,又挖掘、整理、创作了反映东北民间民俗民情的木雕重彩作品《关东十八匠》,这套作品,通过写实,夸张略带幽默的木雕重彩表现形式,再现关东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给人以原始、亲切、质朴、祥和之感,激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崇尚和美好回忆。

1.           石匠:石,坚硬、高尚、可塑,石制多与人们生活相关,房舍、磨碾、路面、桥梁、城堡、碑坊,石刻无不展现石之魅力。当年采取石料是一项十分笨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多以钢铁钻子、大锤、火烧水冷等原始方法取之。

2.           漏粉匠:关东盛产土豆,是当地人常年必备菜类。土豆即可入菜入席,入含丰富淀粉,土豆淀粉是某种工业和制药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更是百姓餐桌上入菜佳品。粉条、粉丝、粉皮、粉面,一日三餐无处不在。粉条、粉丝的制作,通过把土豆碾磨取粉,合水成糊状,用漏勺经人工手拍入锅煮熟,晾干打捆,即可入菜。

3.           剃头匠:人们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呼,说的就是过去的剃头匠。一条扁担,一头挑火炉水盆,一头箱柜里装着理发用具,一路吆喝,一路拨弄手中的响板,走街串巷,服务于基层,温暖着大众心。

4.           苫房匠:草苫房,是东北民居一大特色。它挡雨抗腐,冬暖夏凉,东北大地 盛产苫房草,百姓易于获取,“老屋换新草,又挺十几年”这是对东北民居最贴切的赞语。也彰显了苫房匠的高超手艺。

5.           锔锅匠:东北先民的生活很俭朴,锅碗瓢盆坏了都要补一补,生活中诞生了一种手艺,锔锅匠,有了他们,生活中少了很多废品,使报废的器具又恢复了生机,延长了使用寿命。如今常说的低炭、绿色,先民们比我们做得更好。

6.           扎彩匠:年节喜庆,婚丧嫁娶无不展示扎彩匠的绝佳手艺。她们用几根骨架,几张彩纸把人们所需的、想要的、可观的、共赏的几经巧手,无不样样在目,展示众人前。为百姓生活扎出了品味,增添了色彩。

7.           熟皮匠:一口大锅,几块矾硝,经手艺人的辛勤劳作把臭味扑鼻的兽皮加工成人见人爱坚实柔软的皮革。每当人们欣慰的穿着华丽的皮裳,手持亮丽的皮包皮饰,其间都饱含着熟皮匠辛勤和汗水。

8.           大锯匠:那些年,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双人推拉的大锯,在不消耗任何能源的前提下,创造了从古至今木质建筑与制作的宏伟奇观。大锯匠功不可没。

9.           豆腐匠:一头老驴,两片石磨,一块纱布两条夹板,通过火与人力的结合,一盘盘,一块块白嫩细腻,渗满纯正豆香的水豆腐,永远是百姓生活中的最爱。而今由于添加剂和现代工艺的渗入,豆腐原来的滋味越来越少了。

10.      柳罐匠:当年,哪个村里都有几口辘轳井,清澈甘甜的井水并不深,但得用盛器将其打上来。柳条编的柳罐即展现了其优势,它体轻无色无味,遇水膨胀紧密不漏。柳罐匠在编筐编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如今辘轳井在村屯已不存在,自然柳罐匠的手艺也无人问津了。

11.      掌鞋匠:掌鞋匠,顾名思义,是为百姓修鞋的手艺人。一只掉底烂帮不可再用的鞋,经他们的钉钉补补,整修翻新,以微薄的收费,依旧可以展示与人,亮相于宽敞平坦的马路上,这就是掌鞋匠的神来之手。

12.      铁匠:自从人类冶炼了铁,古往今来铁匠一直相伴而来,一炉炭火,一口风箱,两把大锤,两个壮汉,一代又一代的打造着乡镇的农业生产工具,百姓生活中的器具用品。犁铲锄耙,镰斧钩叉,刀剪锥钉无不出自铁匠巧手。

13.      木匠:木匠以其隼铆并接显其身手。他们在长期的手工制作的历炼中,练就一套过硬的木材加工技巧。根据木材的材质、强度、纹理及可塑性,搭配合璧,天衣无缝。经久不变。在房屋建筑,家具制作,人们生产生活中创建了无数的精品巨作,令今人叹为观止。

14.      成衣匠:也叫裁缝匠,是专为他人作服装的手艺人,几十年前人们能在成衣铺作一件可心的衣服,也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的服装全都是家庭女主人一手劳作,来满足全家人一年穿着需求。找成衣匠作衣服是老百姓很少涉及的。

15.      喇叭匠:清脆高亢的喇叭声,给人以喜庆、愉悦、幸福、欢快之感。村里传来喇叭声,村民们就知道哪家办喜事了,哪伙大秧歌进村了。喇叭匠很少懂乐谱,大都口口相传,美妙的喇叭声给人们带来了甜蜜与幸福,给百姓带来快乐与吉祥。在缺少文化艺术的山乡沃野,喇叭匠给乡民们送来祝福安康。

16.      泥瓦匠:和大泥,脱大坯,这是早年人们建房搭炕抹泥垒墙最苦最累的一项农家活。草苫土房的墙与炕大部都以土坯垒成,大坯则是以粘土成泥,填充在木制的模具里制成泥砖,待自然干透后备用。当年的泥瓦匠就是以这种最原始最辛苦的手艺为故乡的百姓建房筑温暖。

17.      编席匠:乡间的土房火炕上,多以高粱秸编制的炕席铺垫和装饰,炕席经工匠在高梁秸中选材、除叶、压平、去瓤等多道手工制作,再以繁复的技巧编织成席,编席匠可根据个人的技术水平,编织出细纹粗纹,套色及图案花边。经岁月沉淀,形成一种惠及千家万户的民间。

18.      麻绳匠:在无文字的史前先民们就以麻绳打结为记,初现麻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麻绳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原始的生产制作工艺却离我们远去。每当我们看到这幅手摇转车打麻绳的画面,让人又回想起那些失去的岁月里牛拉爬犁马车套,拴牲畜捆柴草喧嚣劳动的场景,条条麻绳把农家生活和农业生产紧紧的连结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