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圈?来听听九个“三明治”的回答 | 单读 · 中国三明治

 残云伴鹤归 2015-01-25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圈?来听听九个“三明治”的回答 | 单读 · 中国三明治

2015-01-24 单读

整理/ 刘奕婷、黄显

微信之类的社交工具,对很多人的生活来说已是必需品;闲暇时刷刷朋友圈,亦是每日的常态。每当提示新消息的红点出现,出于强迫症或是好奇心,我们总是忍不住把朋友圈点开。朋友圈里有好友的点滴动态,有或鸡汤或干货的分享,而时间就在这手指滑动间流走。那么,三明治们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刷朋友圈呢?朋友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对此又有什么思考呢?请看他们的回答。

一天N次(N大于等于10):只分享和自己同频和共振的内容

哎哟,话说刚用微信的时候,当然是兴奋不已,一天到晚不定时地刷,老是要看看人家在圈里说了些啥,自己也当然想说着啥。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里的更新尽是成功学,吃喝玩乐,卖东西和鸡汤,恰逢自己抑郁发作,怨恨得不行。总觉得别人都过着努力奋斗的生活,家人和睦,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只有自己是一个残废,脑残加上懒惰无能,没得用了。于是朋友圈里我自己不再发出任何声音,只是刷刷看着,安安静静的。

过了一阵子,我清理了一些微信好友,包括那些已经不在自己生活圈子的,和已经消失不见的,还有之前迫于面子加好友的,代购的。同时,又加了许多公众号和一些新的好友,这些在研讨我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心理学,宗教,禅修,花,茶,咖啡,书等等。

不久之后,朋友圈里多了一些更真实的声音和分享,这些人不是完美的,天天正能量的,不是事业有成,吃穿不愁的,他们是真实而真诚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有悲,有思考,有坚持的。

现在,我还是会用一天N次(N大于等于10),一次5~15分钟的频率刷朋友圈,不过更多地是懂得了选择,不会花时间在自己暂时没有兴趣和需要的分享中,在别人的喜怒哀乐里面。自己也不会随意转发个心灵鸡汤,不会轻易评论人家,所有分享和互动都是和自己有同频和共振的,这让我感觉到自在自然,很舒服。

我还是喜欢点赞,还是喜欢评论,还是喜欢被点赞,被评论。但是更多侧重在了自己,在了自己喜欢和关心的人,而不是所有人。当看到与朋友们的互动在微信朋友圈里是真实的,忠于内心的,我觉得好自在,好愉悦。

一个小时左右:番茄钟工作法

我对微信这一史上最快突破2亿用户的APP(从1亿到2亿只用了半年时间)一直有关“狭隘的偏见”:垃圾信息过载、各种莫名其妙心灵鸡汤和养生秘籍、舆论场过于封闭(国内外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公开的微博平台上已完成信息的自净循环而好友圈通常还在“传谣”),但当你老豆会发女孩子的照片问你喜不喜欢、老妈子过节做菜po朋友圈等你来点赞、领导发语音询问你工作时,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它既实现了交往,也实现了交易(刷朋友圈时你也在消费着注意力和时间)。

这种“旁观者”的心态让我对微信保持了必要的距离。

我平均每天花在朋友圈的时间总共在一个小时左右——碎片化的信息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在碎片化的时间消费——在工作生活中应用番茄钟工作法,我会在大块的集中工作后享受短暂的休息,刷下微博或者朋友圈,发现需处理的信息,比如必要且短暂的留言可及时回复,比如推送的活动报名可通过发送至 Doit.im转为待办事项,或者感兴趣的文章可发送至Evernote,以上两个操作将信息同步到电脑或平板上,每日只需集中几个时间段(也是“番茄”)进行处理即可——每次短暂的刷朋友圈就保持在1分钟左右,避免了拖延或焦虑,当然你的朋友也收获了你及时的点赞和评论。

进一步说,这其实与你的朋友圈和对微信(博)的定位有关。套用《失控》(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作者Kevin Kelly说的,“Web已死,Internet永生”, 微信(博)应该只是你个人“道术器”系统中的“器”而已,通过它,你能更便捷地实现交流、制造或消费信息,但你为什么或者如何使用它来交流、制造(消费)信息呢?在这个速生速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没准下个月已经流行用别的社交APP了呢。简单的说,刷你屏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因为有共同的联结点,比如亲友关系、相同的爱好或职业,大家相互进行关注且不会屏蔽对方,而你最大的关注就是别人对你的关注。所以你的爱好、厨艺、美貌跟你的吃喝拉撒睡一起,告诉了大家你的牛逼装逼和逗逼——不是个个都会意识到这叫“个人品牌”。

1小时左右: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说到朋友圈,我先简单谈谈朋友圈在我心目中的定位吧。朋友圈作为微信其中一项非常有趣的功能,首先能让我与不同阶段伴我成长的同学们,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亲密无间的男女闺蜜们还有最珍贵的家人们分享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我希望与大家分享的信息以及一些平时没办法直接表达的想法与话语。其次我也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同学,朋友,闺蜜以及亲人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网路的不断更新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开始渗透我们的生活,使用它们也从开始的尝新变成一种习惯,甚至变成一种难以戒掉的瘾。自己虽说不上上瘾,但多少有点依赖,总感觉哪怕自己不更新每天刷一刷看看别人的更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粗略地计算了下我每天花在各种社交媒体的时间应该平均在4-5小时左右。朋友圈的比例大概会占到四分之一,浏览关注的各种微信公众账号信息更新占了八分之三,最后的八分之三再被其他社交媒体,如微博,ins等瓜分掉。

从2013年2月14号情人节开始到现在已经累计发布分享了240条讯息,平均朋友圈信息更新速度在每三天更新一条。

每天十分钟不到:没有营养的东西越来越多

关于每人刷多少朋友圈的问题,我想说自从把朋友圈的红点功能去掉后,整个人都舒服了。我平均每天刷朋友圈10分钟都不到吧,忙起来会完全忘了看。

深入思索其原因,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吸收有营养东西的人。信息爆炸的今天,对信息的筛选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朋友圈中微店刷屏的,各种非正能量,没有营养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也就慢慢越来越不想看了,现在也没有了依赖。广告直接过,广告太多经常刷屏的好友我就直接把他拉到不看他朋友圈的名单里,算是半个黑名单吧。

慢慢的,我转向了比较有营养的聊天群,比如三明治同行者,toastmaster 英语俱乐部等。

当然,朋友圈可以记录我自己的生活,偶尔也会show一下,这个还挺不错的。

两个小时:学会定期做清理

之前是朋友圈控,每天花在刷朋友圈的时间真的花费很多,可能有两个小时。其实仔细回想起来看的那些大多是碎片信息,如果说耗费在上面的时间100%的话,可能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也就10%(意义包括启示收获以及娱乐)。所以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其实很不值得,就像一个时间黑洞,但有时候一刷起来就停不下来,跳脱的看到这件事情其实很重要,虽然我现在还是没有这种跳脱的觉察,还是会陷在这种时间黑洞中,但感谢这个同题问答让我重新审视这个事情。

现在也开始学会定期做清理,只看有营养的朋友和非常亲密朋友的朋友圈,其他的会屏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景仰的人分享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会有一些对自己的启示甚至机会;然后就是亲密朋友的朋友圈,关心他们的生活最近都发生了写什么;当然也不能太严肃,生活需要娱乐,所以逗逼的文章也会挺喜欢看的,如果有价值的信息能通过豆逼的方式传播也很好玩。

自己在朋友圈原创和转发也是尽量有价值的内容,希望不为别人带去垃圾信息,自己的朋友圈也是代表了自己的思想和定位,别人通过你的朋友圈相册展示能了解你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值得结交的朋友。

另外最近发现的一个玩法是通过微信群参加一些社会化的学习活动,在一个群的朋友以某一主题一起进行学习和交流,创造一种氛围大家共同前行,最近参加的分别有运动和写作的群,这种团体的方式能更有效的获取主题相关信息,也更能激励我这种行动力不太强的人行动。还有就是通过同类朋友的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中国三明治同行者群就是很好的交朋友的地方。

不再看朋友圈:无法只通过几张图片就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曾经,使用过朋友圈功能,当时感觉这是一种很新鲜的交流方式,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和朋友在一起,觉得在这里可以通过各种碎片了解到朋友的最新动态。圈里是各种晒生活,摆幸福,秀恩爱,还有就是各类的心灵鸡汤(现在想来大多数都不是土鸡,毫无营养)。每天认真负责地刷着,评论着,赞着每一条……

圈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得特别特别极致的幸福,时间好像就是用来旅游,吃饭,买奢侈品的。我会为他们精致的生活喝彩,但有时累了也确实会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对比一下。有次和老公抱怨起来,老公说,人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呈现给别人看的一定是光鲜亮丽、自己最漂亮的时刻,谁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给你看?谁又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你根本无法只通过别人的几张图片就企图能了解一个人的全部生活。

听后释然,反思一下,确实也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反而影响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既然自己在朋友圈里没有学会取之精华、弃之糟粕,那就控制自己尽量少去打开朋友圈。再后来有一阵子很多微商出现,便干脆取消了朋友圈功能。其实,我还是认为只要不过度依赖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完全拒绝。

曾经刷新朋友圈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现在最直观的改变是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和闭眼前最后一件事都不会再是摸手机了,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不超过半小时:采铜法则

平均下来,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而且会不定期停用朋友圈的功能,以减少分心源。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个人时间投资的理念,叫采铜法则——我们在决定一件事值不值得做的时候(PS:“需要完成以换取生活所需的任务”以及“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属于这个法则的讨论范围),可以综合考虑两个维度:

1.是这件事带来的收益值,收益可以是感官的愉悦、关系的增进、知识阅历的增长等生理或心理层面的收获。2.是收益值随时间衰退的速度,称为“半衰期”。有这两个维度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划分出: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带有观念冲击意义的旅行或壮游等;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比如买一件时髦的衣服、吃一顿大餐等;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每天背10个单词,反复练习同一种技能等;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比如漫无目的地刷微信或朋友圈、参与或围观网络热门话题等。

手机的信息瀑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绑架了我们的内在时间,将它转化为外在的比特,同时用一种与世界(起码是自己的社交圈)同步的幻觉来麻痹我们。而采铜法则就是一道破解这种致幻剂的猛药。同时,我也时常用一句话来告诫自己:算一下,你有多少时间花在消费在他人制造的东西上(比如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浏览网页;但发人深省的内容不算在此列)而不是自己去创造一点什么?只有你创造的东西才能为你这个人增值。 所以,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我也尽量去捕捉有价值、长半衰期的内容,把它内化成自己思考方式的一部分,再变成文字的形式输出。如果发现有的微信好友经常会发一些吃吃吃、买买买的东西,我会果断屏蔽TA的朋友。

关闭了朋友圈:关心在意的友人

前几月,有关闭朋友圈的想法,立刻手指动动,从那一别,直到现在。也许是厌倦了反复的广告,也许是不想看到别人的“晒”与“秀”,觉得做作和可笑,也许是被那些所谓“不转就不是朋友,不转就不是中国人,不转就有霉运”等一列的壮烈豪言“吓”怕,也许也许就是不想得知太多他人的信息,我只想安安静静过自己的日子。

我一直认为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质量的表现形态。刚认识一个人,我会翻阅此人朋友圈,便大致心里有数,从这方面讲,朋友圈有辨别功能。通过朋友圈也看到某友人的分享的有趣有料的链接,这又是一个功能,分享和传播等。通过朋友圈,还会看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从而获益,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学习功能。我关闭了朋友圈,但不代表我完全不看朋友圈,有些自己关心在意的友人,自己还是经常会点进去看看。总之,朋友圈,就是一个信息平台吧,弊利相对,可关,可开,自己权衡。开,好。关,好。生活是自己过,自己判断,自己选择,心安即可。

少于半小时: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不久之前,我在朋友圈花的时间加起来应该有一两个小时。当自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随手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然后像是着了魔似的,开始刷消息。等再次恢复意识后,恍然发现大半个小时已经过去,而这些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刚才的阅读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然后渐渐明白,低质量的阅读只是自我消遣,给我开怀一笑而已,信息一闪而过不留痕迹。

意识到了这点之后,现在我每天在微信朋友圈花的时间已少于半小时,公众号看的比较多,朋友圈就在早午晚休息的时间看一下。

虽然各种应用使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但我还是挺提倡多尝试,毕竟我们置身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我的朋友圈主要是朋友们的生活分享和文章转发。关于如何减少朋友圈花费的时间,提高时间质量,我现在是这么做的。

1、关闭更新红点提示,让自己看不到更新,不去点开朋友圈。

2、选择不看谁/不让谁看我的朋友圈:不看被迫加他微信的人的朋友圈,不看经常琐碎念,信息比较消极的人的朋友圈,让自己在朋友圈里开心、自在。

3、少看长文链接:不看消极的人发的链接,不看带有“必看、求转发”字眼的链接,从标题判断链接内容有无益处,可看可不看,选择不看。

4、让自己少发朋友圈。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周大概发多少条。发之前延迟1分钟再看是不是真的想发,考虑“维惠”的力量,即考虑内容有没价值,别人会想看我发的链接吗?我是不是在传播负面消息?

另外,多点给朋友们点赞,多发些正面的消息,让朋友圈温馨些阳光些,自己也开心。


如果你是:已经和正在做出创新改变的三明治,在各种压力中,计划做出改变的三明治,尝试失败,正在总结思考的三明治,身处于大众媒体平时不常注意到的领域和行业的三明治,并且年龄在25-39岁之间,欢迎微信后台联系我们或webmaster@china30s.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