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观念“每年一招”

 谷子689 2015-01-26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从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的创新观念出发,职能定位由“阵地型”转变为“全域型”,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性”)原则,通过“四新”(理念更新、形式出新、做法变新和成效呈新)推动“四变”(阵地、活动、数字化建设、辅导培训四大转变),每年都在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观念,推出新招数,引领和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

  2012年

  “四个统筹”,总分校机制促进全市文化培训管理提升

  以“总分校”管理机制、“四个统筹”(即工作统筹部署、制度统筹制定、人员统筹培训、老师统筹调配)工作模式,打造多元化、全覆盖的市民艺术培训学校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网络。总分校机制采取资源整合、分级管理、工作联动方式,以成都市文化馆为总校,区县文化馆为分校、街道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为辅导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为基层辅导点,形成总校1所、分校20所,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站318个,社区级基层辅导点1000余个。2014年总校、分校和辅导站共开办1.47万个培训班,共开设培训项目21个、培训科目83个,培训学员31万余人。

  2013年

  “四个拓展”,启动市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新生活

  一是由平面到立体,开发线上立体“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采用360度全景和三维虚拟技术,将活动、培训等各项服务移植到互联网,推行远程培训服务。二是由单一到多元,推进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生活多元化发展:通过iPTV数字电视参与大型活动互动点播、投票;启动现场实体版的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艺术娱乐体验馆”建设;与电视媒体合作,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由传统到现代,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APP个人终端等数字手段实现便捷、多样、个性的数字服务。四是由局部到全域,研发市级全域性的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目前,成都市文化馆已启动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工程建设,展开跨网络、跨终端文化服务,最终将构建一个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服务高效、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2014年

  “四个创新”,推动全市文化志愿者组织和文化志愿服务建设

  一是组织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各界机构组织的长期合作关系;二是管理模式创新——形成高效规范的文化志愿服务“总分制”管理,成员单位既可运作,又可共享文化志愿者资源;三是工作思路创新——从“送”服务到“订”服务,更加人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四是服务模式创新——与众成员单位联手,提供高端文艺辅导。同时还开展“十个一”工程,涵盖队伍、活动、培训、阵地、制度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发展。目前,成都市注册文化志愿者已达3万多名,建立了300多个文化志愿者辅导点,开展志愿服务项目300场次,服务群众30万人次。2014年成都文化志愿者品牌活动“名师大讲堂”获得了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奖;建立“文化暖心驿站”,把全市5000支基层文化队伍纳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体系。

  2015年

  “七个抓手”,全面推进服务型优质化先进文化馆建设

  今年,成都市文化馆将继续开拓创新,打造优质全域型文化馆:一是以“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为抓手,推进全市以村和社区为主的基层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和服务。二是以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四个统筹”管理模式为抓手,推进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免费开放。三是以“成都文化四季风”和“成都百姓故事”品牌推广为抓手,推进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讲座持续开展。四是以文化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及面向社会扩展队伍为抓手,推进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文化志愿服务。五是以“成都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市和区县两级平台建设和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六是以参加群星奖以及各类高水平比赛为抓手,推进全市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和精品推出。七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馆理事会建立和运行为抓手,推进文化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化管理。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5年1月23日08版,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