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发言材料五

 静风入梦 2012-06-17

以人为本 均等便利 全民共享

让绚烂的城市文化为世界石油城铸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

克拉玛依市是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城市,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73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国家荣誉。全市四个行政区中有三个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建设选进区。

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我们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依靠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科技网络支撑,发挥政府与企业共建城市文化的优势,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上了一个大台阶,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我市现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3个、基层体育场馆142个、街道文化站11个,社区(村、牧场)文化活动室96个,农家书屋6个,展览(博物)馆2个,影剧院5个,基本形成面向基层、均衡布局、便利服务、惠及百姓、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广大群众接受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

(一)大力加强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投资近30亿元,规划新建占地面积78公顷的克拉玛依文体中心和27万平米的6个文体设施。目前,6.1万平米的科技博物展览馆已完成90%的结构主体施工任务, 2.6万平米的图书馆、3.1万平方米的文化馆、6万平米的体育馆和3万平米的少儿活动中心项目均已开工。新的文体中心建成后,我市公共文体设施总面积将达到118.6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64平米

(二)大力加强图书馆建设。目前,全市图书馆都已达到文化部颁布的三级标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二级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达108.2万册,人均占有藏书2.4册。共有11个街道(乡镇)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并纳入到市图书馆的管理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共建共享。2008—2010年,市图书馆总借阅人数40万人次,总借阅书籍85.15万册次。2011年底,我市公共图书馆(室)联建、共享一体化的一证通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后,共享资源达到241.06万册,全市人均图书拥有量将上升为5.36册。

(三)大力加强文化馆建设。目前,全市群艺馆和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颁布的三级标准以上,其中,市群艺馆和独山子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和自治区特级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置、活动开展和人员配备等均已达到《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

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克拉玛依水节、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社区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平台,发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群众文化成果。已连续举办克拉玛依水节11届、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9次、社区文艺展演8届、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3次,年平均开展文化活动1200余场,参与群众30余万人次,受众率达111%。

(二)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引进深圳交响乐团音乐会,白俄罗斯国家明星舞蹈团专场等多种精品和高雅文化产品,向社会免费提供。以活动冠名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积极争取中国文联支持,以艺术家下基层采风的方式提供优秀文化产品。

(三)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我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展览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每年接待10万余人次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每周达50小时以上2008—2010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052次,培训人数5万余人次;举办各类艺术比赛活动7次,组织演出及电影放映255场,总服务人次达11万。2008—2010年市展览馆总观展人数达8.8万人,其中未成年人1.37万人。

三、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同投入,按代建制要求规范项目组织工作,实现了对所有在建和规划文体设施的土地无偿划拨。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共建城市文化的优势,整合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2008年起,我市22所中小学校和15家企业文化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底,我市将完成联建、共享一体化的一证通服务体系建设,把全市107个街道社区(村、牧场)的图书室,88个企事业单位的情报室、资料室、职工之家阅览室和市属48个中小学校的学生阅览室和教师资料室的图书资源纳入统一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四、不断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

首先,保证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完成了市图书馆、群艺馆、展览馆、歌舞团全员聘用制工作,在改革的基础上,加大经费保障力度。2010年度文化系统所属单位行政事业费总额达983.8万元,为以上4个单位拨付公共文化设施抗震加固费1713.7万元。文化活动的费用和奖励费用持续增长, 2010年全市基层文化活动总费用高达875.75万元,人均文化活动费用达21.35元。

其次,落实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截止2010年底,克拉玛依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四级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工作在编人员232名,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70%以上,区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80%以上,基本满足我市文化工作需求。

第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结合我市打造世界石油城以及2020年率先在全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制定了《克拉玛依市中长期文化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市文化人才发展的长期目标和任务。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及“在职进修”、“交流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文艺骨干、创编人员和文化经营管理人员2000余人。委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了三期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投入经费46万元,聘请文化部和北京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授课。重点培养我市的文化艺术高级专业骨干人才,2010年选派一批文化专业人员赴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武汉大学和兰州大学等14所院校进修,为期一年。 

五、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作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对全市公益性文化单位进行考核。每年向公益性文化单位下达下农村、下基层服务指标,通过下发《关于全面部署我市年度社会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年度文化进社区工作方案》、《年度文化下乡工作方案》、《年度文化拥军及国防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各区、市文化系统各单位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专业优势,把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其纳入我市文化系统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不断促进了农村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将我市文化设施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制定了《克拉玛依市科技博物展览馆、文化馆工程财务资金管理细则》、《克拉玛依市科技博物展览馆工程印章使用管理办法》、《工程建设单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手段优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在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还需探索新的模式和途径;在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方面,还需有所突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向创建成功的城市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让绚烂的城市文化为世界石油城铸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