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气的乐章》读书笔记

 johnney908 2015-01-26
 犹豫了很久,终于把这个读书笔记贴出来。我希望有机会读这本书的人,具备理性的思维,冷静的判断。如果阅读者是中医,请不要急于说此书是“西化中医”;如果阅读者是反对中医的人,请不要随便说“如果中医理论真有这么伟大,新的理论真有这么好,为什么还没有拿诺贝尔奖?”……要知道,学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王唯工博士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我希望关心中医和厌恶中医的人都真正理性、没有偏见。
  
  
  读书笔记
  近日读王唯工所著《气的乐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写点笔记。
  王唯工,祖籍四川,台湾长大。他因年幼身体遭受种种大病大痛,长大后仍病灾不断而对中医、命理感兴趣(对命理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算命都说自己很难养过十岁,而中医里面涉及命理)。因此王唯工于获得物理硕士学位后,转专业赴美国读生物物理,获得博士学位。88年发明脉诊仪,用于多家医院会诊。
  
  《气的乐章》是一本通俗的理论中医书籍。这本书是我看过所有中医相关书籍中,唯一一本明确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中医的书(这个说法其实不恰当。对于非常熟悉中医理论的医疗人员而言,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语言也许是非常陌生难懂的;对于有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基础的人们而言,也许这本书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重新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虽然王教授的工作仅仅涵盖了一部分中医理论知识,离真正建立新的中医理论基础还有很远的路。
  
  作者首先概述一番现今医学理论的种种错谬不足,重点提出已有血液循环理论的失效。然后作者利用共振的物理原理,建立了新的血液循环理论。作者发现新的理论能够解释很多人体生理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解释中医部分:《黄帝内经》的“气”就是振动)
  
  在共振血液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做了大量实验,检测出人体存在十二个频率的谐波,这些谐波存在的方位对应着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和穴道,而各个经络又对应着相同振动频率的器官。如胃经的频率跟胃的频率相同。
  
  作者发明的脉诊仪能够容易检测出人体经络的能量强弱。而经由实验和人类胎儿的发育规律验证经络及其相应器官的关系基本符合《黄帝内经》所描述的阴阳五行关系。根据作者的实验和门诊医疗经验,《黄帝内经》对经络、五脏六腑和气血运行的描述,绝大部分都符合他的证明。然而并非《内经》的一切描述都吻合,有些地方,如肺和心的关系,固然存在合理性,却不是五行中的“金火”关系。而后代的医书,跟脉诊理论不符合的则较多,只有《内经》才保持了其惊人的正确性。
  
  脉诊仪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这个应用是在王唯工建立的理论和中医理论知识的辅助下的。举例来说,脉诊仪检测出来的数据,可以得出病人身体什么地方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可以精确到哪个器官,或者哪个器官先衰影响到哪个器官(这既可以用共振理论来解释,也可以用中医理论来解释),或者哪条经络出了问题,影响到某个器官等等。然后可以选择治疗方法,一般来说采取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可以针,可以灸,可以推拿,可以敲打,可以让病人自己做某个动作,严重点要配合中药。而中药的使用虽然是基于前人的药性总结,却很多不用前人的药方,因为很多口诀药方实际上是无效的(口诀药方是为了记忆而生,并非真正药方)。用药除了根据中医理论的药性分析外(注意,不是化学分析),还有王教授自己的这套理论,以保证药物真正快速有效。
  
  王唯工的诊疗有什么优势呢?一个是发挥了中医本来的优势:能够在小病未成大病时及时发现。西医的诊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问题不到很严重的程度,无法通过其昂贵的诊断仪器发现。如肾病,即使已经发生尿血,西医也无法检测出到底是什么病,更加不要说病造成的原因了(这点西医自己还是承认自己不懂大多数病的病因)。以往的中医理论,虽然阴阳五行把人搞糊涂,但他们竟然一眼看出这个肾病是某条经络堵塞,结果造成了肾结石,最后还给你治好了,你也不得不服。
  
  第二个是诊断的精确性——这个是西医的优势。良医总是说,中医要么一点都不会,要么很厉害,绝对没有半调子。可是这年头,中医里面糊里糊涂的还是占了90%,不懂医理,不懂药性,总之诊断也只会靠西医的方式,要不就基本不准。脉诊仪把诊断客观化,而脉诊仪的理论又容易学习(比起传统中医经典书籍容易千倍),对中医的教育和应用非常有利。
  
  以下是我自己的想法:
  
  以往我看中医书籍总感觉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这本书用的科学语言,所以看起来轻松方便(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读不懂古人的文字。汉字的表达虽然优美简练,但弱点在于意思不精确,意象化。如“火”一字,在中医里有很多意思。“上火”是模糊的说法,“心火”通常是对心输送血液到全身的特点描述,“肝火”是指肝负荷超支……)。这点也让我奇怪,中国人以前的中医理论到底如何得出?这么复杂精确的理论,绝对不可能靠经验和想象总结出。以前我还想,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练气功了,也许是气功让他们内观到了“气”的运行,发现了经络和器官的关系。但是如今想来,《黄帝内经》中还有很多关于天道、地道等等描述,比起经络、阴阳五行这些学说要超出很多,让人困惑。
  
  王教授的创见固然给研究中医的人指明了一条路,仅仅是他这个理论,便需要生物、物理学者们,学习中医的理论,写几十车的论文。另一方面,王教授只是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并不能说把中医理论的全部都搞定了。王教授发明的是脉诊仪,只是中医诊断方式“望闻问切”中的最后一种,一般来说真正好中医光靠问诊和望诊也就基本够用了。
  
  而中医有很大部分内容是中药,中药目前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
  按照现代人的懒惰思维,直接分析单一中药或者是药方的有效化学成分是最容易的。但是这条路并没有得出什么振奋人心的结果。更何况中药的发现和药性分析从来都与化学分析无关,它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这套思维方式为何有效?五六十年来化学分析为何进展极微?根据常识判断,至少说明化学分析的能力有限,应该寻找新的思路。
  
  王教授说慢性病找中医治更有效(或者中西医兼用),重病如癌症末期就要西医治。这点我存疑吧。存疑的理由两个:一,重病如癌症、心衰竭、肾衰竭、糖尿病等等,西医也无法治愈,只能暂时缓和病情(有时候加重病情)。二,中医在这方面有不少治愈的例子,好好研究如何治更好吧!
  当然,有些必须进行手术的,最好还是让西医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