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心得(第七十五集) 罗国正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兰亭道侣 2015-01-27

美学心得(第七十五集)

罗国正

20123

1389、从美学的角度研究人格,可以借助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成果。人格与人的本能有着密切关系。弗洛伊德对本能和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认识有其独特的地方,并很精彩,现简要摘录出来:
生命本能是指个体生命中对生存具有积极性,能够促使生命的生长、增进和更新的一种本能。
死亡本能是指个体生命中对生存具有破坏、侵略、毁灭性的一种冲动本能。
个体具有自我保存本能和性本能,两者合一即生命本能。它表现为人类的性、爱、求生、关怀、互助、种族延续等上,它表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上,潜伏在生命的创造力中。
生命本能最初以追求自我满足为目的,随着个体人格的发展,更趋于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中适应现实。
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除相互对立外,还有相互联系,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从爱与恨的辩证关系中可见一斑。
人不可避免死亡,在生之中有死因共存着。如果死的本能冲动,能量向内转,便是自杀;向外便是仇恨或攻击、虐待、残暴、谋杀等。
虐待狂是死亡本能的代表。虐待、侵犯如遇上不可克服的障碍,会再度向内转。有时为避免自我破坏,就去毁掉别的东西和人。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世界范围上影响大而深远,很多知识精英都受过他的影响,我遇见过几个作家都对他称赞不已。有的作家、艺术家受弗洛伊德性理论的影响,叫一些画家画上一幅巨大的裸体油画,使自己抬头即见,以刺激自己的创作冲动。
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很大争议的,对美学人格研究感兴趣的人,也应认真研究一下其它方面的意见。事实上,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存在着不足的。
弗洛伊德的观点给我很强的印象是,人格具有两面性,人性的本质很容易导致不少人戴上人格面具去面世,而隐藏其真实的人格一面。同时人格又具有可塑性,应努力向善的方向修行,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较完美的人格。
虽然人的本能是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练而形成,从总体上会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但人的本能在具体事物面前的反应具有“近视”性。常是短期行为,常是没有高度理性的逻辑和整合“类”的力量、朝“天人合一”的理想奋进。只有通过人类文明的智慧熏陶,才能随时把握到类的最大利益点,并有大胸怀、大战略的眼光的道德崇高,以实现宇宙人格的普遍。所以,伟大而崇高的人格,不是单靠优秀的本能可以来完成的。人们应对此有理智的认识。
1390、人要实现完美人格常会遇到瓶颈。一切大机缘都有大障碍。常言道:鲤鱼跃龙门。大概是这个意思。反复腾跃,丢掉几片鳞不足惜,跃上则成龙。如果气馁,则永远是条鲤鱼,不幸者则成了餐桌上的“姜葱煀鲤”。这是对人格的修炼的一个警醒,这是促使实现超越的提示。有志者,事竞成。
1391、行为科学家克莱顿.奥尔德弗提出生存、关系、发展理论,是一种需要和激励的理论。
他所说的生存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所说的关系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感情和归属需要;他所说的发展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地位、受人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可以将克莱顿.奥尔德弗的理论与马斯洛的理论来对照着思考人格和人格的层次等问题。
1392、生存竞争包括:物种内的竞争、种间的竞争、生物同自然环境、条件的斗争。我观察生物界的竞争后,发现优胜者从外形到色彩是有其优秀的地方。处于长期激烈竞争中的人,我感到他们的线条俊郎、眼神敏锐、反应速度很快,并有与之相适应其工作的身材。这里应该有具体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启示。
1393、诸多观念都在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生活层面的价值观又称生活观念的作用比较大。所以,不能忽视。生活层面的价值是指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方面面的总和。由于生活层面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们的思考、选择、决定,这种影响频率高、次数多、时间长,并产生多边、动态的立体效应,人们沉浸在这种价值观中天天过日子,这样就必然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作用。
1394、有人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我认为,有人是这样,但又有很多人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全赖于书本和视觉经验,而极少实际体验的唤醒,从好的方面发展则形成“书本人格”,从坏的方面发展,则成为“书呆子”、或单一视觉的人格。
1395、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认为:力求将个人的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每个单一的反应,每一运动和冲动是个人生活态度的组成部分。
阿德勒还认为:要借助知识、经验、目标来调整生活态度。每个人的生活风格是在四、五岁时已有的原型中发展起来的,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倾向中得以定型的。
阿德勒根据他的研究,非常强调说:
我们心理生活的全部重担就落在童年时候的正确引导,就是培养和训练儿时对社会兴趣、适应能力,感到适当的约束,并防止转化为自卑感。
我不敢说阿德勒讲的是对还是错,因为各人的经历有所不同。按我的经验来对比阿德勒的说法,有些是这样,有些不是这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童年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德勒的观点有明显的全息论倾向。
1396、看清他们的消费方式,已看清他们的人格的大半。
1397、消费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称为狭义的生活方式。而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在某种意义上说,提倡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提倡什么样的人格。任何人格离不开特定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特定的生活孕育出特定的人格,或者说,特定的人格需要特定的生活方式。
1398、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社会制约性、主体选择性、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主体选择性与生活态度、伦理道德观、性格、气质、爱好等有关。生活方式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主观选择与客观条件的有机统一。生活方式可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奋发型与颓废型、理智型与放纵型等;或可分为:集体主义的与个人主义的、自主型的与依附型的;进步的、落后的、保守的、腐朽的等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人的生活方式的类型作为重要依据,来对人格进行审美,判断出人格的具体类型。或根据具体的人格类型,来推断出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格有互通之处,但决不是同一样的东西。对生活方式的审美与对人格的审美,在方法论上和所选的角度,虽然有交叉区间,但侧重点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从雕塑艺术审美的角度,要表现一个伟人的人格美,主要是观察和表现他的头部的线条,甚至只雕刻头部也可以;而表现他的生活方式,就常常要从他穿的衣服、服饰和周边环境结合。
1399、生活观决定生活方式。生活观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自己个人生活的根本看法系统。主要包含对生活、生活方式的本质、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态度、生活的美感方向、价值尺度等的思考。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反之,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生活观与人格、幸福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生活观,对形成不同的人格产生重大作用。不同生活观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生活观不清晰,生活混乱,或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观的人,是不可能合理地安排生活。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生活。甚至只成为一个没有人格的活体。我主将提倡健康、长寿、和谐、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追求真善美、充满人情味,具有创意,不用戴假面具、有道德有人格的生活观。
1400、虽然很多人对人格的认识还未掌握比较系统的理论,但他们大致上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分出一些层次和几个角度来观察人。在中国,很多人会强调“人品”,例如:说谁谁谁,人品不行,要远离他。谁谁谁,字写得很好,就有赞美之词等等。有些人,做生意,发了小财,只停留在追求物质利益层次的人,就会非常羡慕他,对于已追求精神层次方面的人,认为他的境界还在衣、食、住、行的层面,只是在生活必须品方面,有了量的改变,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品德上没有质的改变,所以还是小看他。如此等等,都是我们日常可以见到人们对“人格”的反应。
1401、胡塞尔所讲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对研究人格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说的“生活世界”与各门学科所描述的世界是有很大区别的,是前科学的世界,它是未被主题化或客观化,人们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主观性直接经验到的。
胡塞尔这个观点,对于审美,对人格的发展,人格的独立,保持自由的精神,对真理的感悟,对修行的认知等等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1402、人们习以为常地生活,整个状态很容易陷入惯性误区。胡塞尔非常清晰地提醒大家:人所独有的世界,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即人们通过非我的经历构成了主体间的共同世界,并身处其中,来思考、谋划它的所有意义。人们又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又根据这些观念来建立起很多自然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们一旦习惯了这些之后,反而遗忘了自己主观性的基础,而把科学中的世界当成是独立存在和绝对客观的了。
其实胡塞尔所讲的问题,不单涉及到自然科学,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人们的精神状态、观念、感觉、逻辑等诸多问题。首先涉及到主体和主体所创造的价值客观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主体所创造的具有高度主体性的精神、观念、逻辑、法则、定理、信条的价值客体的问题。主体如何正确对待、处理这些价值客观、客体的问题。这里其中也有正确审美的问题,人格是否能独立、精神能否自由的问题,教育问题等等。
一方面文化、知识、观念的积累、传承,对缩短人们的学习、探索、实践的时间,节约人们的精力和资源等可以起到强大而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文化、知识、观念是具有历史局限性、时效性、区间性的。过去的人们(当然包括先哲、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千真万确地认为是正确的、美好的、先进的、有益的东西,但很多已是过了上万年、上千年、上百年的东西,当时很多学科还没有出现,很多观点、理论是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逻辑验证和技术条件去测试来支撑的。有些甚至是一年前、或一个月前、或刚好是昨天提出的观点,大家认为是正确的,由于今天有了新发现,就必须更改了。
很多曾被大家认为非常美好的“精神粮食”,灵魂的“良药”,就象过期的食品、过期的药品一样,变成了垃圾。但现实中始终还存在一批人,不愿意放弃垃圾,有些人、甚至很多利益集团到处抛售这些垃圾,以获取利益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主体过去所创造的、曾经是具有价值的客体,当它过时了,并成为垃圾时,还包围着人们,并被人们每天所接纳,这就成了使人异化的实在力量。这是反动的力量,妨碍历史的前进。很多人的人格,在这种状态下发生了各种的变异。这类现象在现实中较多的存在,主要是表现在利用“古典主义”的“幽灵”来阻挡时代的车轮。所以,人们要充分运用“感悟主义”的理念,用最新的有效的美学研究成果,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回归到主体内在最真实的感受,建立起自己理想的人格,突破“垃圾”的包围,呼吸和采纳清新自由的空气和养分。这不只是一代人要做的事,这其实是人类世世代代都会遇到的情况和难题,世世代代都要去解决的事情。这就是人类进步的足迹,这是每代人主体人格境界的升华过程,这是向着真、善、美前进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有些普世价值、道德观念、真理是长久不变的,我们应始终坚守,否则,就会失去人格!“非我”过程形成的理念和共同世界,要用主体自我的基本体验来检验,或作为逻辑的坚实出发点来分析作出取舍。这是避免人格异化的真实力量。学会审美,是唤起内在真实感觉的一种好方法。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