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融-共通-共鸣】多学科共话眩晕诊治

 墨香斋舍 2015-01-27

【共融-共通-共鸣】多学科共话眩晕诊治

2014-06-13 医师周刊 神经医学论坛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神经医学论坛”可一键关注


头晕和眩晕的诊断思路及治疗


讲者:戚晓昆 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症]


临床表现: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 Dix-Hallpike试验诱发;发作时间特点:多在10s内,很少>40s;发作时眩晕,不发作时仍可头昏、头沉;可有眼震(水平或旋转)、少伴恶心呕吐;位置变化到眩晕及眼震之前有1-2s潜伏期;眩晕的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可复发性;无听力障碍、耳鸣及不稳感;无中枢症候;听力检查及温度试验正常。


BPPV分类


原发性BPPV: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


继发性BPPV: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诊断依据:Nylen-Barany体位诱发试验 ;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


2.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诊断依据: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三高”;起病急,症状持续短,多在数分或1h内,不超过24h;症状有头晕/眩晕、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困难,口周麻木等。可突然进展至意识障碍,要高度“警惕”;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检查时方法很重要:MRI的DWI像。


3.偏头痛性眩晕/头晕(migrainous vertigo)


临床特点:反复发作自发性眩晕伴恶心,有时呕吐,畏声,畏光,喜静,烦糙。少数有短暂意识模糊。可有视物模糊。


临床特点


发作时间:持续1小时内(数十秒至数小时或数日),一般经过休息后或睡眠(次日)好转。


无或有明显头痛,头位变化时晕加重,无方向性。或有偏头痛史;


随年龄出现偏头痛形式的转变: 头晕/眩晕----偏头痛-----头晕/眩晕


辅诊:前庭功能——正常或单侧半规管轻瘫。


4.精神性眩晕或头晕(psychogenic dizziness)


临床特点:头晕(或“眩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头晕本身变化不大,可伴有惊恐发作;伴随症候多[躯体化症状],受外界及情绪变化影响大,睡眠、消化常有问题。起病常有情感诱因或受刺激, 患者愿意穷尽检查和治疗;精神状态评估:中度焦虑、或伴轻度抑郁。


发病原因分析:患者多数无躯体疾病,少数或许发生某些疾病后; 患者一般无前庭疾病病史; 一般为焦虑人格(神经质或恐惧焦虑气质) ;有的是在原发性焦虑障碍病程中出现头晕;相对受教育程度较低,或综合素质较低。


5.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


临床表现:


“四主征”——眩晕:反复发作,每次数小时;听力减退:随发作次数而明显;低调耳鸣;耳内胀满感。


辅诊:温度试验:半规管功能低下;听力曲线:听力下降



BPPV定位诊断


讲者:陈太生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BPPV产生的三要素


异位耳石:内源性旋转刺激因子;头位变化:内源性旋转启动要素;功能存在:半规管功能良好或存在,具有耳石刺激应答能力,BPPV呈现载体。


BPPV半规管眼震效应研究载体


HSC Can.-水平眼震; PSC Can.-旋转眼震


耳石定位:目测眼震时针方向,眼震的垂直与水平。


BPPV耳石定位诊断


病史与体征:主诉症状;启动诱发;病因分析;病程阶段;自发眼震。


症状初筛目测定位:


①BPPV症状和体征:BPPV的眩晕感觉和眼震形式、眼震方向 ;与对应半规管受刺激诱发生理反应相同。


②前后半规管BPPV:前后翻滚样眩晕和旋转眼震;眼震呈逆时针旋转-右侧前后半规管BPP;眼震呈顺时针旋转-左侧前后半规管BPPV。


③水平半规管BPPV:左右旋转眩晕和左右方向的水平眼震。


特异性诊断试验:水平半规管:Supine Roll test ;前后半规管:Dix-Hallpike test。


鉴别诊断: 颈性-头体同转、或三维转椅;其他-非代偿、中枢、心理。


注意事项:先后原则-先前后,后水平;安全保护。


小结:BPPV眼震有规律可循;BPPV眼震图客观定位;提高耳石定位精准度;半规管-眼震效应的研究载体。


急性前庭综合征


讲者:田军茹 美国UCLA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内科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 AVS)是一组以急性眩晕为主要症状,或伴恶心呕吐眼震,步态不稳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起病,自发性眩晕可在数秒、数分、数小时之内发展至高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大多为数天,也有数周者。也有人称之为急性持续性眩晕。 患者通常难以忍受头动带来的眩晕加重,多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AVS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外周性AVS(P-AVS)主要累及外周性前庭结构,如内耳及前庭神经,约占75%。中枢性AVS(C-AVS)主要累及中枢性前庭结构,如脑干小脑等处,约占20%。


小脑梗死(Cerebellar Infarction)


床边检查:1)头脉冲(HIT)床边检查。HIT(+):前庭眼动反射(VOR)初级反射弧不完整,受到损害,多为外周性损害。累及VOR初级反射弧的中枢疾患也呈(+)。HIT(-):正常,小脑梗死未累及到VOR初级反射弧通常为阴性。AVS患者HIT正常时,通常提示中枢性损害,正确率达90%。2)HINTS 床边检查包括:水平头脉冲试验;凝视性眼震。3)摇头试验和摇头后眼震(HSN)。


脑干梗死(Brainstem Infarction)


案例分享:


患者,女, 43岁,主诉:持续性眩晕两周。病史:两周前感冒,感冒后眩晕急性发作,天旋地转,2-3天内病情达到高潮,以左侧明显。后感觉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无听力障碍。无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外伤史。


查体:原位注视无眼震,向两侧注视时有细小的自发性眼震。眼震以水平为主略带旋转,右向眼震,注视方向改变时眼震方向不变,但右侧注视时眼震略强。床边头脉冲检测阳性,左侧明显,OTR阴性。双下肢震动觉稍减弱。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近来病情逐步平缓,无加重倾向。


VAT检测:前6秒定标期可见左向眼震叠加,前庭代偿性扫视(VCUS)叠加在右向眼动正玄波之上。水平和垂直增益明显降低,相移明显降低,非对称性呈左偏倾向性。


迷路梗死(Labyrinthine Infarction)


迷路缺血梗死的表现:眩晕发作伴听力障碍。 通常认为是P-AVS疾患,也可能是C-AVS疾患,AICA卒中的先兆。


案例:发病1天,初次检查: A: DW-MRI:发作后1天正常。 B: 电测听:发作当天右耳听力下降(70dB)。 C: 温度试验:发作当天右半规管功能减弱(65%)。 3天后复查,D:DW-MRI:右前小脑(包括绒球)高密度影像。 E: 右耳听力进一步下降。眩晕加重,查体出现双向凝视性眼震。


治疗及处理


① 建立风险因素筛查常规: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对于疑似血管源性眩晕者,若常规风险因素筛查的风险因素≥3,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② 早期防治风险因素和TIA。


③ 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


④ 治疗频繁TIA发作性眩晕:频繁发作者应及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或其他抗栓、抗凝药物治疗,有助减少或终止频繁发作。


⑤ 卒中的相应治疗。


⑥ 病因不明的孤立性眩晕:风险因素超过3个以上,或风险指数很高的孤立性眩晕患者,即使没有脑干和小脑体征,也应该按血管源性眩晕给予相应预防处理。


⑦ 血管源性眩晕造成的前庭平衡功能障碍:积极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⑧ 有症状的动脉狭窄者:可考虑手术的可能性。



血管源性搏动耳鸣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讲者:李宝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静脉源性耳鸣研究历史:1977年德国学者Ott.PM第一次提出了静脉源性耳鸣概念 ;1980年Stern J发现脑静脉窦憩室与耳鸣相关联;1985年Kennedy DW提出高位的颈静脉球会引发耳鸣 ;1986年Lambert PR发现乳突粗大的导静脉会导致严重的搏动性耳鸣;1995年常见的静脉源性耳鸣有四种形式,包括位于乳突附近的横窦和乙状窦狭窄、憩室,高位颈静脉球和乳突导静脉的异常走行等。


患者性别比例:女性患者占多数(89%),与国外文献报道相同,女性患者激素水平可能与发病相关;男性患者(11%)3名男性患者伴有颅内高压。


颅内压情况:49例患者(90.7%)颅压在正常范围,4例男性患者和1例女性伴有颅内高压 (9.3%)

源于静脉窦狭窄耳鸣机制:血管内湍流的形成是一切杂音的基础,脑静脉回流呈优势引流一侧的静脉窦狭窄 ;狭窄引起近端和远端之间存在明显的压力差 ;狭窄远端有扩张的窦腔,容易在局部产生湍流,引发杂音。


源于静脉窦狭窄耳鸣诊断:搏动性耳鸣:杂音与心率一致;耳鸣消除方式:转头或压迫患侧颈静脉可减轻杂音;主观性耳鸣:颅外听诊不能探及杂音;影像学检查:MRV、DSA检查可发现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少数患者伴有颅内高压。


结论:静脉窦狭窄和憩室导致搏动性耳鸣已由局部管腔成形所证实。本组尝试应用溶栓和抗凝,球囊和支架成形方式疏通局部脑静脉回流,对减轻脑水肿,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颈静脉球扩大伴有汇入静脉窦的狭窄时可形成湍流产生杂音,经骨传导至耳蜗后产生搏动性耳鸣。


外周性眩晕的鉴别诊断要点


讲者:刘博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以梅尼埃病为例


定义: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诊断: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2次以上,每次发作持续数10分钟至数小时;伴有耳鸣和至少一次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梅尼埃病是一临床诊断,为保证正确诊断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查体;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来指导临床医生做出诊断:完整的听力评估。包括内听道的脑MRI。


发病特点:间歇性、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不等,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一天;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耳闷感。


应掌握的治疗原则:阶梯化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方案;随访观察保护听力。急性发作时首先对症治疗;急性期过后,防止眩晕复发,保护位听功能;当损伤不可恢复时,应及时实施康复及合理的保健。


病例分析:不要轻易放过的耳鸣


男性,55岁,右耳高调耳鸣10年,初期无自觉听力下降,认为耳鸣治不好,未系统就医。近5年间断头晕(眩晕),每次经改善供血治疗症状有所好转,此后逐渐出现单耳听力下降,但仍未引起患者重视。家属代诉:患者在头晕发作时有“抽搐”。左耳间断耳鸣3年,听力下降1年,开始就诊。


病例分析:关注耳鸣与听力的关系


男性,45岁,间断发作性眩晕4年以及可自愈的间断耳鸣10年,近1年耳鸣加重呈持续状,渐出现听力下降,左耳稍重(未关注,耳鸣声多样,多为呼呼刮风样),渐加重2-3月。既往史:有噪声接触史,血脂高,糖尿病1年。


小结:眩晕疾病的诊疗思路要清晰——从临床表现为切入点重视鉴别诊断;从解剖和生理的角度看待临床问题;提高对致残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