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端访谈——王自合:运营新媒体要重构媒体观

 飞仙翁 2015-01-27

高端访谈——王自合:运营新媒体要重构媒体观

2014-12-24 新媒体中心
新媒体中心

(图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

【新媒体中心·今日资讯】导读:《大河报》探索新媒体,已有四年岁月,涵盖客户端、微博、微信、网站等各个平台,并且上榜了近日央视发布的《2014年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榜20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在接受蓝媒汇专访时表示,媒体提供的信息能满足越多用户的需求,媒体就越有价值。


他认为,一定要重构媒体观,丰富自身产品线,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向用户提供多元、有价值的信息。


蓝媒汇:《大河报》真正涉足新媒体是从什么时候?目前新媒体都包括哪些项目,核心项目有哪些?新媒体团队的组建过程是怎么样?

王自合:大河报于2010年7月份开始组建数字媒体部,正式涉足新媒体,这是大河报新媒体中心的前身。

经过4年多的发展壮大,大河报新媒体现在拥有大河报客户端、大河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大河报网、手机大河报(WAP)、大河报网报等6大平台。其中,大河报客户端是新媒体中心的核心项目,也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移动平台。

如今,大河报新媒体中心从2010年的7个人壮大到现在的近40人的队伍。在组建过程中,大河报通过报社内部竞聘、公开招聘、带薪实习招聘等措施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蓝媒汇:新媒体项目中,运营的最好的是什么?从目前新媒体发展环境看,对于这些运营较顺利的项目,您的感受是?

王自合:2014年11月7日,央视发布“2014中国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榜20强”,大河报综合排名第19位,其中微博表现11.15,微信表现35.59,APP表现28.37。不同于上榜的其他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在某一领域得分较高表现特别突出,大河报移动端的各项发展较为均衡。

大河报客户端(APP)是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媒体项目。这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开发的自有平台,在1年的时间里,大河报客户端下载量已经从0快速增长到近400万,本地活跃用户已经突破60万。2014年9月、10月、11月连续3个月,位居全国都市报客户端下载量第一位。

此外,我们的微信矩阵也值得关注。大河报官方微信起步较晚,以前官方微信总是单打独斗,由于新媒体部门和传统采编部门之间没有打通,报社的官方账号不掌握新闻资源,很容易陷入想统包统揽又包不起来的尴尬境地。今年10月,报社出台了微信矩阵管理办法,官方微信和旗下20多个子微信形成的大河报微信矩阵,实现了新闻与生活服务共存,较好地覆盖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各种需求。大河官方微信由新媒体中心运营,其余20多个子账号由各采编、专刊、发行等部门自行运作。官方账号通过技术改造,成为微信端的互联网平台,以大河报品牌为号召,帮助各子微信账号发展用户,推送精品内容,开展市场拓展;同时打通大河报官微、APP内容发布渠道,对子微信内容实现多次传播和推广。各子账号则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好专业化的资讯与服务。为了充分调动各部门利用自身人脉资源做好微信的积极性,今年11月,大河报拿出8万元重奖旗下运营较好的子微信号,在报社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互融互粉”的发展理念,即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从用户角度出发,打通内外机制壁垒,共享资源。在互融方面,我们打通了报社内部的传播介质、体制机制;在互粉方面,我们构建了自媒体平台,与用户平等对话,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了与读者、用户及客户的共荣共赢。媒体之所以要转型,要融合发展,其主要目的也在于通过新的媒介形态集聚更多的用户,正是所谓的人群聚集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往哪里发展,这也是媒体巩固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一家报纸来说,其既有读者群体的特点,与其衍生出的新兴媒体的用户群体的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受众定位上,应该充分考虑既有受众群体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向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充分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增加用户黏度。


蓝媒汇:《大河报》微信公共号算是你们的核心项目吗?目前的关注度和粉丝增长情况怎么样?涨粉最多的一次因为什么?

王自合:《大河报》微信公众号是大河报新媒体核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选题策划、内容制作还是运营推广方面,新媒体部同仁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而付出换来的收获也相当可喜。从微信公开阅读量以来,出现了许多“微信公众号指数排行榜”。在这些榜单中,大河报的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点赞数在河南省内媒体中长时间占据第一的位置。

粉丝的支持扩大了大河报微信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又会吸引大量粉丝关注。所以说,在粉丝增量问题上,大河报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平稳增长的阶段,创意十足的运营推广还实现了粉丝量的跳跃式增长。“大河君帮你上头条”、“大河报百万客户端说祝福赢S4,iPadmini”以及和长期合作的商家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实现了增加大量粉丝的效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成为了铁杆“河粉”。


蓝媒汇:之前有新媒体同仁探讨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语言的运用上没办法相通,因此,在新旧媒体融合上会有些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运营《大河报》新媒体项目以来,您对新旧媒体融合有什么感触?

王自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语言运用的问题,从新媒体诞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虽然还没有特别权威、特别确切的定论,但就大河报新媒体运营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来说,问题远没有想象中的大。因为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实都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他们面向的人群有不小区别,使用最符合受众品位的语言风格才能达到传播效果。

“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年轻人不去看报纸”,这句话虽然太极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受众的区别。同一个事件,传统媒体可以写得庄重,新媒体可以写得活泼,但语言风格背后,最重要是新闻事件本身。语言风格只是表现形式,一次成功的新闻传播绝对是建立在事件本身的基础之上。所以,语言风格的分歧并不会对媒体融合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就拿《蓝媒汇》来说,贵媒体记者的采访提纲和传统报纸媒体记者的采访提纲相差不大。新旧媒体融合是趋势,运营《大河报》新媒体项目以来,对媒体融合最大的感触有以下三点:

一是善用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媒体融合中,报纸更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循序渐进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所为,指的是一定要坚持发展新的媒介形态,因为这是未来,是趋势;有所不为,指的是不应弱化纸质版采编、经营、发行的地位和作用,而是继续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其重要的价值依然存在。在目前的转型中,一些优秀的媒体还没有必要将报纸的资源转移到新的媒介形态上去,不应该从寻找替代品的角度出发,而应通过与新介质的融合,形成一体化发展,维护和提升整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是注重品牌延续,促进品牌融合成长。媒体的品牌是自身价值观和公信力的象征,我们应该从长远发展着眼,不断维护和传承媒体的品牌。我们始终相信,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介质有可能会消亡,但媒体的品牌却不会消亡,只要品牌还在,不管处在什么阶段、通过什么介质来呈现新闻服务,媒体都会保持其生命力。媒体在探索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媒体品牌的延续性和相通性。在通过整合资源或研发新产品以谋求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被“创造”,以至于我们固有的强势品牌周边衍生出众多的子品牌,形成了对原有品牌的分化,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

三是重构媒体观念,提供多元信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媒体的功能或者说主要功能是提供新闻信息,尤其是对于强势媒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五花八门的移动终端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泛媒体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坚持为受众提供单一的新闻信息?还是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按照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逻辑,流量创造价值,流量即用户数量,用户数量取决于你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多少用户的需求。答案不言而喻,媒体提供的信息能满足越多用户的需求,媒体就越有价值。我们认为,一定要重构媒体观,丰富自身产品线,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向用户提供多元、有价值的信息。


蓝媒汇:你们的微视频运营到了9月份,是不成功中断了还是别的原因?

王自合:在吸取大河报微信起步晚没有占到发展先机的教训后,大河报微视一早便跑马圈地,积极进驻。自开通后,先后开设了“星秀场”、“看天下”、“郑生活”、“神技能”、“猜电影”、“喷会儿河南话”等特色栏目,无论从创意和互动来说,在全国都算试水较早、表现亮眼的媒体,也在省内手机用户中占据了一方天地。

之所以后来做了调整,一方面因为腾讯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大河报自身新媒体项目的规划。

我们注意到,微信朋友圈内极少看见微视拍摄的短视频被分享出来。一方面,微视的MV和滤镜效果直到今年6月份才加入,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再者,无论是使用美拍、秒拍还是微视,不添加任何效果上传分享至社交网络,最终都消耗至少10M以上的流量,流量门槛直接隔绝了大部分用户对于音视频即时社交的渴望。而腾讯微博事业部的撤出也对推广微视有很大的影响。大河报调整新媒体战略部署后,弱化了微视频,而着力打造集图片文字语音视频一体的大河报APP直播间,立足本地服务本地,互动性参与性更强,用户粘性更高。


蓝媒汇:新媒体项目运营了有一段时间了,有没有实现盈利?你们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王自合: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壮大和传播形式的不断丰富,单一的网站代理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从2013年开始,报社内部加快融合,新媒体与报社专刊工作室“打通经营”。新媒体各平台为专刊工作室开展的营销活动进行配合、支持,加大传播力,提升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参与度和互动度,为广告客户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河报新媒体积极配合了“车房联展”、“旅游总评榜”、“酒业总评榜”、“金融总评榜”、“地产金酸莓奖”、“大河财富论坛”、“体验河之南”旅游推广、“马年马上有好房”、“大河报公益置家”等近百项大大小小的营销活动,微博的扩散、微信的直达、客户端的便捷阅读、网站的海量承载,都让广告客户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推广效果。

我们的新媒体中心还设有运营部,针对新媒体特点拓展市场,为企业量身定营销活动,实现营收。如,与联合杜康控股联合策划了微电影《爱,就要回家》、“同植爱心绿林,共建美丽河南”大型植树节活动等公益活动;与河南赛思口腔医院订制了一系列公益宣传活动;此外,百度、可口可乐、光明、安利等知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蓝媒汇:为了我们背后的小鲜肉和追求发展的媒体人,《大河报》新媒体最近有没有实习或者招聘?要求是什么呢?

王自合:有啊。根据新媒体的发展,我们刚刚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招聘了两位网络美工,其中一位还是海归。此外,大河报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传学院联系紧密,是两所学院的实习基地。在新媒体中心,我们推出了带薪实习生计划,从实习生中进行培养和选用优秀人才。招聘时,不同的岗位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内容发布,我们要求对网络热点要敏感,会写言之有物、生动有趣的文字;活动营销,不仅要求懂网络、会写,还要会吃会玩、懂生活,如果是“文能提笔拟标题,武能采访扛相机,进可P图改方案,退可宣讲PPT!”的全才我们尤其欢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