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其林餐厅评价标准是什么?

 pgl147258 2015-01-27

【vagus的回答(94票)】: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一些关于米其林的常见误区。

  • 「米其林餐厅 」与「米其林星级餐厅」
我当初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在华尔街附近看见一家餐厅贴有米其林的标志,高端大气上档次,就满心欢喜地进去吃。但其实那应该并非真正的星级餐厅。

以巴黎为例,米其林指南收录了近 600 家餐厅,其中一星 60 家,两星 15 家,三星 10 家。很多餐厅门外贴着米其林的标志,只不过是被米其林指南收录(或者说推荐)而已。以巴黎为例,米其林指南收录了近 600 家餐厅,其中一星 60 家,两星 15 家,三星 10 家。很多餐厅门外贴着米其林的标志,只不过是被米其林指南收录(或者说推荐)而已。

还有一种 Bib Gourmand(必比登美食家)标志,属于平价美食,巴黎有 80 家。

至于星级餐厅,以我个人经验,从没见过有贴纸。

  • 米其林的星级和叉匙
大家提到米其林时,通常只会谈论两星三星之类的,于是容易误解,以为米其林评星一定要高档豪华,题主的补充说明好像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米其林有两个互相独立的评价项目:食物和舒适程度。

星级只反映食物本身的水平,舒适程度则由叉匙表示,由低到高分为一到五副叉匙。如果格外 pleasant 或 charming,就特别标注为红色的叉匙,普通的则是黑色。

比如 2 星的猴布熊工房,圣日耳曼店全是吧台座位,就只得 1 副叉匙,但氛围很好,所以是红色叉匙。(注:L'Atelier de Jo?l Robuchon,维基百科译作「赫布匈美食坊」,而在百度百科上,叫「匈牙利美食坊」。。。话说这货在香港和澳门的分店都神奇地拿到了 3 星。。。)

而巴黎最著名的银塔,拥有最高等级的 5 副红色叉匙,食物却只有 1 星(最辉煌时曾有 3 星,主厨跑了就没了)。

极尽奢华的 Le Meurice,3 星 5 副红色叉匙。不过主厨也要跑了。。。极尽奢华的 Le Meurice,3 星 5 副红色叉匙。不过主厨也要跑了。。。

【Wuvist的回答(18票)】:

米其林标准的官方说明是在:Selecting Our Stars

What are the criteria for receiving Michelin stars?

The star symbols judge only what’s on the plate, mean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the mastering of flavors, mastering of cooking, personality of the cuisine, value for the money and the consistency of what the restaurant offers to its customers both throughout the menu and the year.

One star indicates a very good restaurant in its category, offering cuisine prepared to a consistently high standard. A good place to stop on your journey.

Two stars denote excellent cuisine, skillfully and carefully crafted dishes of outstanding quality. Worth a detour.

Three stars reward exceptional cuisine where diners eat extremely well, often superbly. Distinctive dishes are precisely executed, using superlative ingredients. Worth a special journey.

试翻译如下:

获得米其林星的条件是什么?

米其林星仅对盘中餐做判断,也就是说餐馆在一年到头提供给顾客选择的整份菜单中的菜品的质量,调味的技艺,烹饪的技术,料理的个性,性价比以及出品的稳定性等等。

一星表示该餐馆在其类别中表现出色,提供了高标准的料理,是旅途中顺路经过时很好的用餐选择。

二星表示杰出的料理,厨师的用心以及技艺呈现与菜品之中,值得在路途中绕路前往用餐。

三星则是奖励给超乎寻常的料理,顾客吃得极其满意,往往能获得上等享受。一流食材精准的烹饪出的独特的菜色,值得专程前往。

=========

米其林是面向大众(特别是旅客)的用餐指引,而不是面向餐馆的评比。

所以它是使用了顺路、绕路、专程前往作为一星、二星、三星的区别。

作为指引,它需要提供某个城市中足够多的餐馆供选择,打个比方说,某个城市只有一家餐馆出奇的好,别的都很差,那么,米其林是肯定不会专门为那个餐馆给那个城市出一份指引的。

但是,有别针对餐馆的评比会: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 2013

然后,不管是指引还是评比,大部分大陆的餐馆目前还是洗洗睡吧~差得远了~光“出品稳定性”这条就可以干掉很多馆子了~

【VicodinXYZ的回答(3票)】:

又来偷懒贴旧文。官方说明已经有知友谈到了,总体来说,他们的标准是:口味,厨艺,风格,性价比,和一致性。但米其林官方并没有给出更细化的解释,而且在实际去米其林餐厅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他们的选择标准有时候也会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例如服务和装潢),所以总体的感觉他们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关于「如何推荐一个好餐厅」这个命题写过的文章在此,权当补充阅读:

=======================

关于「你能推荐一家好吃的餐厅么?」的三个终极观点

在维持感情这件事上,不同的人们方法不同。兄弟之间靠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姐妹之间靠一起分享秘密锦衣玉食,而爱吃的人们之间,主要靠勾兑彼此的餐厅名单。 吃客们碰头,通常没等寒暄呢,上来就是「最近又去哪儿吃了?」——要加上「又」字才显得熟络。然后两人就如地下党接头一般,相视而笑,眼眸一转,然后鬼鬼祟祟地从兜里掏出张摸得皱皱巴巴的单子来一行一行往下对,看到某处突然一拍大腿说,这家你也去了啊!于是话题就随这餐厅那天的表现延展开去。讨论毕,还要客气相约:哦那家新开了,有机会一起去啊!

但身边试图把自己修炼成人型可移动大众点评网的朋友越多,就越觉得在推荐餐厅这件事上,有一些最基本和最简单原则一直在被忽略。行走江湖的一度最怕别人问的,就是「你觉得哪家餐厅最好吃?」或者「你能不能推荐一家好餐厅啊?」。除了自己确实知识储备有限,这没头没脑没情景没上下文的无厘头问题,让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为人推荐吃饭的地方,真要钻个牛角尖,是掌握朋友甚至陌生人那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幸福感生杀大权的一件事。所以,在理直气壮地指点江山之前,有些问题不吐不快。关于「推荐一家餐厅」,有三个终极观点必须说说。这些观点虽然未必新奇,但敢说终极,确实是和众友人长期讨论而总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第一,最好的推荐来自于了解。

也许是因为Facebook们的流行把「我」这个概念推向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位置,放眼望去,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试图告诉其他人「我在干什么」,「我喜欢什么」或者「我认为什么」。但推荐这种行为,本应该建立在推荐者对被推荐者口味、饮食知识体系甚至性格爱好的充分了解之上。说穿了,推荐的本质是「我猜你爱吃什么」而不是「我爱吃什么」。知晓了这点后,凡再有朋友询问选择餐厅事宜,我都会先回忆上次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TA对自己口味的描述是什么。如果是陌生人,我就会问问有喜欢什么的菜系或是什么忌口。当然即使这样也远远不够——真到了「餐厅推荐」这个层面上,除了食物本身的品质,环境氛围、服务质量、消费水平、酒单长度、场合细节(比如是商务宴请还是情侣约会)、甚至交通是否方便、周边能否停车、以及饭后能否就近再找地方接着聊,其实都有讲究。没有这些信息做基础,任何推荐都不会真正到位。我曾挖空心思给人介绍了个自己最喜欢的日本小馆,但对方很抱歉地回说自己不吃鱼生、也不喜欢烤物。所以哪怕这地方再好,这个推荐也是失败的。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问题,类似于「北京有什么好吃的西餐么?」 语境缺失之外,这「西餐」二字也能把答题人问得哑口无言。先不提法意两国的烹饪哲学本就大相径庭,就是意大利这个狭长小地方,北中南区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何况还有德国香肠西班牙火腿墨西哥卷饼和土耳其烤肉排队等着呢。

所以,再权威的专家——虽然他们很多时候能提供全新或更高度的视角——但更多时候并不如知你心胃的好友。这道理我也常应用在看电影上。拿不准水平的新片上映时,我总会给信赖的朋友发一圈短信问问反应,无他,知我心所向也。而我曾收到的最好推荐,就来自于一个好友饭后的一条短信:「这家的东西我根本吃不下去啊,但我估计你会喜欢。」那个地方也成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食堂。

第二,「推荐」的一切前提,是「一致性」。

和吃友们相聚时,我们常念叨的"consistency"这词,也就是餐厅出品的一致性,或者说,烹饪水准的持续性。「推荐」二字的语义,无非是「我这次吃得很不错啊下次你也去试试看吧」。那么,「下次」的水准能否和这次的一样,就是推荐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米其林指南,这个吃吃喝喝爱好者们心目中的圣经,是这么描述「一致性」这个标准的:「The star symbols judge…… the consistency of what the restaurant offers to its customers both throughout the menu and the year.」 简言之,好餐厅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一张菜单上所有菜品的水准一致性,以及每次前来用餐的水准一致性。被评为米其林三星的那些餐厅,通常要经过几年的观察,而1-2星每年也要接受10-15次的重复评鉴。也正因此,有了一次好或不好的经验,就对一家餐厅鼓吹至极或口诛笔伐,都是有点不妥的。曾和一位餐饮界前辈吃饭,他被问过几千次「什么餐厅最好吃」之后,归纳出来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即使不和大厨提前打招呼直接让朋友去也能放心」,二是「菜单上大部分的菜都做得没有错误」。想来道理也是想通。

第三,餐厅推荐其实是个伪命题。

写到最后一条,反而要深究一下这事的定义来。「你能推荐一家好吃的餐厅么?」这句话,就算刨去环境氛围服务质量消费水平这些语境,隐含的含义其实也该是「你觉得哪个餐厅的菜比较好吃?」但中国的大多数餐厅,一张菜单上真正拿得出手的菜通常不超过5个。所以只谈哪家餐厅好而不具体到每道菜的结论,其实也不太能站得住脚。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米其林是「餐厅推荐指南」,但看他们怎么说:「The star symbols judge only what’s on the plate」——我们的星级评判的仅仅是盘子里的食物。所以,推荐一家好餐厅是更复杂的事,真正好的食物品评者,应该能依次做到:推荐一家好餐厅的好菜;推荐一家烂餐厅的好菜;判断一个菜不好的原因和如何改进;判断一个餐厅不好的原因和如何改进;判断一个好餐厅成功的原因;以及判断一个烂餐厅成功的原因。尤其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这些看似简单基础的原则,其实每天都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着。作为业余的吃客,吃喝是种乐趣,固然并没必要太钻牛角尖,非要达到什么标准。但作为一个门外汉,才掀起帘子向里面瞥了一眼,就看到有些美食媒体的从业者或是「美食家」们根本不懂吃不说,还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与原则,只是拿钱吹捧或是凭关系说话推荐一个地方。每当此时,就想起李安的《饮食男女》那句台词: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注:关于米其林指南自己描述的评判标准的原文(来自官网)是:The star symbols judge only what’s on the plate, mean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the mastering of flavors, mastering of cooking, personality of the cuisine, value for the money and the consistency of what the restaurant offers to its customers both throughout the menu and the year.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