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ARKUSKYRKAN by Sigurd Lewerentz–part 1 | 页 景

 圣马丁蒙脸驴 2015-01-27

_DSC8293

据说瑞典建筑师Sigurd Lewerentz是个沉默的建筑师,不上讲坛也没有著述,只是关注项目现场。据说Lewerentz是个内向而不妥协的人,他早期与Eric Gunnar Asplund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性格的不合(Asplund是个社交型人物)和其他诸种原因导致他们在森林墓园的项目时决裂。1930年代现代主义进入瑞典之时Lewerentz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己的设计风格也经历了由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巨变。这次初游北欧去看了他前后两段时期的两个代表作品:森林墓园中的the Chapel of Resurrection和本片介绍的MARKUSKYRKAN教堂。

二战后斯德哥尔摩以地铁为触角向郊区扩展着,设计良好的社区服务和购物中心在地铁站旁兴建起来,Bjorkhagen就是其中的一个社区。这里需要一个新的教堂,包括传统教堂和世俗活动两种功能。瑞典建筑师协会为此召集了一次竞赛,Lewerentz提交的作品”Interlude”主要只是靠草图表达并且包含了不少矛盾之处,但其先进理念还是被识出,1955年春天他得到了这个项目。

我们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无意中去教堂旁边的小学校里走了一圈,回来后通过阅读才发现教堂的基地是曾被这小学校抛弃过的。原来这基地本是一片小湖泊,湿软的地质让一片桦树长得郁郁葱葱,但却不利于造房子,以致地基打桩阶段Lewerentz遇到了一些麻烦。

房子分为两部分,L型的包括教堂、讲演厅、会议室什么的,长条形的则是钟楼、办公和供教区青少年活动的空间。

13

从地铁出来后便可以隐约看到建筑隐藏在白桦树丛中,而建筑的身后则是一片树林。沿着小路慢慢靠近,这是一座砖砌的房子,不是一般红砖的暖红色,是棕色中带些蓝紫,而且隔老远就能觉察到灰缝貌似很厚。走了一段下坡路,来到两个体量中中间的院子,这儿有一片很浅的水池,还有四个伞型的雨棚,应该是主入口了。这四个伞状构筑物既不与门厅的屋顶相连,也不互相连接,而且似乎想把自身的结构表现的很清楚。有个铜质的雕塑往水池里吐着水,它也可以当作室外饮水机使用,每个路过的小学生都喜欢踩在踏脚上喝两口水。

Lewerentz设计了各种复杂的屋顶排水系统。比如上图左,门廊四个伞形构筑物的水落在门厅波浪形的屋顶,再从波浪的凹槽组织落进地面的井口。又如上图右,办公室部分的屋顶让人想起了厨房水池旁的操作台,每隔一段又有不封闭的C型截面的金属槽将水引入地下。

Lewerentz反感当时二战后利用预制构件的快速设计和建造,这个教堂采用手工烧制的砖为主要材料,纯人工建造而成。教堂的钟楼也没有采用自动化的敲钟设备,而是由志愿者每天轮流敲钟。

回来之后我读了些文章才知道灰缝为什么做这么厚。Lewerentz给自己定了个游戏规则:砖,一定要用整砖,没有一块砖可以被劈成两半。不能劈砖,Lewerentz只能用超厚的灰缝来解决设计的各种变化给砌筑带来的困难,而且他总是需要提醒熟练的砌筑工人不要把明显多于正常量的砂浆丢弃。这条规则使整个建设过程更加困难也更耗时间,而他在整个建设周期中每天都到现场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教堂的南立面(上图)有若干条从屋顶直通地面的灰缝,把这面墙竖直地分成了若干份。这增强了内部空间和立面的连贯性,也使建筑从外部更加易读。譬如最东面略带角度的那段斜墙后面是祭坛,往西一点两个落地大窗的那段暗示了祭坛和教众中间的那段空间,往西曲面的那一段后面是牧师的讲坛,再往西几段是教众的座席等等。

主入口正上方教区的标志和丧礼时使用的钟。

门厅,南面端头有个落地的条窗。

小礼堂。

 

Sha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